廣東省珠海市香洲區第十小學 杜海燕
數學語言是記錄數學活動成果的工具,體現了學生的數學邏輯與思維,對學生的數學能力提升至關重要。基于學生數學語言發展的實際需求,小學中高年級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應積極利用數學語言進行數學表達,從而提高表達的邏輯性、準確性,提升數學學習能力。
教師在培養小學中高年級學生數學語言表達能力的過程中,應引導學生基于數學概念進行語言的豐富和學習,讓學生在表達時實現規范用語,而不是簡單的公式學習,提升小學生數學語言的表達能力。教師在規范學生數學語言表達時要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合理引導,實現數學語言的有效滲透。
以“多邊形面積”為例,學生在學習時很容易就掌握了三角形的面積公式為S=ah÷2,梯形的面積公式為S=(a+b)h÷2,但在數學語言表達方面存在一些問題。如梯形面積公式,學生在表達時將公式表達為:梯形的上面+下面與高的乘積然后再除以2,這種表達方式看似合理,但缺乏規范性,更多的是學生的自我理解,無法體現出數學的嚴謹性。因此,在指導過程中,教師要明確梯形面積公式的語言表達,強調a 和b 是梯形的上底和下底,而不是上面和下面,h 為梯形的高,因此梯形面積公式用標準的數學語言表達為:上下兩底之和與高的乘積的一半。這樣規范學生的表達,幫助學生掌握梯形面積公式的規范數學用語。總之,數學語言表達要基于數學的概念,通過規范的方式引導學生記憶數學語言,避免學生用自己的理解和認知來代替數學語言,為學生的后續學習奠定必要的基礎。
教師在訓練小學中高年級學生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時,應積極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通過小組討論、交流,幫助學生反復用數學語言進行表達,從而規范學生的數學語言意識,提升小學生對數學語言的理解。
以“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為例,正方體的表面積比較容易理解,但在長方體表面積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在表達方面出現了自己的理解。如有的學生將長方體的表面積理解為S=(長×寬+長×高+寬×高)×2 ;有的學生理解為S=長×寬×2+長×高×2+寬×高×2。無論哪種方式,都是教師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推導長方體表面積公式總結而得。從邏輯上來看,學生理解的長方體與正方體的表面積計算公式并沒有問題,但在數學表達方面稍顯混亂。因此在指導過程中,教師應組織學生對以上兩個公式進行討論和研究,積極提煉出新的數學表達方式,引導學生按照S=2(ab+ah+bh)的思路進行表達,對比以上三種公式在表達方面的不同和特征,學生在討論與交流中很快就會認識到S=2(ab+ah+bh)的語言表達的規范性,從而通過字母代替數的方式,快速簡化學生的理解和記憶難度,降低公式的邏輯性,提升學生的表達能力。
小學數學教學評價對規范學生用語、提升小學生數學語言表達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引導意義。教師在指導過程中,應對經常使用規范化數學語言的同學進行表揚,樹立榜樣作用。
數學正是靠數學語言的符號體系來把握數學對象的結構和規律,將現實問題轉化為符號來研究,但在實際的應用表達過程中缺乏引導性與規范性,直接影響學生的數學審題、知識提煉和解題質量。因此,教師在教學指導過程中應積極利用自身的教學主導地位,引導小學生養成規范使用數學語言的意識,通過評價的方式幫助學生認識到自身數學語言的應用是否合理規范,并自覺糾正自身在解題過程中的一些問題,從而實現有效評價,引導使用規范語言的目標。
重視數學閱讀,豐富數學語言系統,對提高小學中高年級學生的數學語言水平有著重要的教育意義。教師在指導過程中應積極為學生數學語言表達創造必要條件,積極幫助學生掌握用數學語言表達邏輯關系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