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如皋市濱江初級中學 陳書洪
數學教學改革正在由“素質教育”向“核心素養”的方向轉變。學校與教師致力于探索改革基礎課程,注重教材改編,拓展發展路徑,在注重課堂教學的基礎上,實現課程的開發與實施,即通過拓展課程的開發與實施拓展學生知識視野,在不斷的訓練實踐中提升學生核心素養。
在初中數學教材中有著較為豐富的閱讀素材,這些素材的類型與功能是不相同的。數學史類型的閱讀素材致力于學生文化內涵及人文精神的培養;生活應用類型的閱讀素材致力于提高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問題探究類型的閱讀素材的目標是促進學生數學探究性思維的形成。針對這些功能不同的閱讀素材設計拓展型課程,使學生的視野得以開拓,核心素養得以有效培養。
例如,在數學中分布著一些有關數學史教育的閱讀型素材,這些閱讀素材中有講某個有趣的數學課題攻克歷程的,有古今中外數學家精心研究數學規律的,如我國數學家華羅庚、陳景潤為了數學事業刻苦鉆研,最終取得偉大成就的故事,數學家在歷史上進行有趣的探究實驗的故事等,都可以通過開發整合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
數學教材中的設計題內容可以激發學生的創新性思維,學生也對這一內容十分感興趣,教師在教學中要重視這一內容課程的開發,如可以結合這一內容開發“探究性小論文”拓展課程。
例如學習“黃金分割”時,學生通過教師展示的維納斯、舞蹈演員等圖片,感受到圖片非常精美,但是不知道為什么如此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討論,最后引導學生理解黃金分割原理。針對這一內容,可以為學生的課后活動設計探究主題。在探究中,學生可以通過教輔資料及網絡等途徑,查詢有關黃金分割主題的資料,并且以此為題寫作探究性小論文。通過寫作小論文,學生的數學邏輯思維及實踐探究能力得以提高,使課堂教學得到有效拓展,核心素養得以提升。
數學教材中的課題學習內容,對于促進學生把數學理論知識與生活實際及其他學科中的數學知識相結合,提高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最重要的是與生活相結合,促進學生動手操作,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在實踐中,學生接觸數學知識,學以致用,能夠將自己學習到的知識運用于生活當中,提高數學核心素養。
例如,在學生初次接觸到基本的幾何知識以后,可以開發“探究七巧板”的拓展課程。探究的主題逐步展開,首先探究七巧板的來源,接下來學習制作七巧板,以研究七巧板中蘊含的數學知識,并用七巧板制作精美圖案等。在課堂中進行設計活動的時候,教師可以創設情境加深學生探究體驗,讓學生置身情境,以“電腦博士變魔術”的話題導入新課,激發學生探究興趣,讓學生探究七巧板的構造以及幾何制作。學生動手操作,如同玩玩具一樣在桌面拼接排擺,觀察思考,看最后能夠發現什么。這種拓展型課程可以使學生的學習興趣與主動性得到充分激發,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數學課本中的實驗教學需要充足的時間,讓學生探索與交流,從教材出發,以課堂教學為切入點,拓展數學課程,激發學生創新能力,是數學拓展課程開發與實施應遵循的重要原則。
例如,在引導學生初步認識“三角形”時,在學生了解了三角形的構成元素以后,教師開展小組數學實驗探究活動,四根木條的長度分別是11cm、9cm、6cm、4cm,讓學生探究,這其中的任意三根木條是不是能夠首尾相接擺成一個三角形?研究什么情況下才能擺成三角形,什么情況下卻擺不成三角形?小組成員人人動手,在擺放過程中對比、思考,探究:四根木條取其中三根擺成三角形,有幾種擺放方法?同時將各種擺法列舉出來,進行進一步交流。小組組長對實驗結果進行記錄,并在成果匯報環節向全班同學匯報探究結果,聽取其他小組的意見。在人人動手操作的實驗過程中,有力地促進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內化,提高了數學實驗教學效率。
總之,初中數學拓展性課程的開發與實施要以教材為依據,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及身心發展規律,使課程開發具有趣味性與針對性,緊緊圍繞培養學生核心素養這個中心,優化教學設計,合理拓展教學過程,促進學生數學創新思維的發展,通過綜合性實踐活動等途徑,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參與實驗教學過程,提高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