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盛澤小學 陸晨茜
數學是思維的體操,數學教學是數學思維活動的教學,訓練學生的數學思維是數學課程的核心價值。思辨能力是學生學好數學的關鍵性能力,只有擁有較強的思考與辨析的能力,學生才會在數學學習中游刃有余。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是數學教學的重要目標,我在小學數學課堂中致力于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現結合《運動與身體變化》一課的教學,談談小學生數學思辨能力的培養策略。
問題是思維的引擎,問題能夠誘發學生思考,激發學生思辨。我們可以采取問題驅動,用問題點燃學生思維,催生學生思辨,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
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首先要培養學生主動思辨的意識。問題驅動能夠有效地調動學生思考動機,促進學生生發疑問,在疑中思辨。例如,在教學《運動與身體變化》一課中,我給學生提出了一個簡單的問題:“上體育課與上數學課相比,感覺相同嗎?”“不同!”學生毫不猶豫地齊聲回答。“有什么不同呢?”“體育課運動量大。”“上體育課累。”學生紛紛吐槽,“運動對脈搏會有怎樣的影響呢?”我繼續提問。“運動會使脈搏變快。”小慧搶先回答。“運動會讓脈搏變慢。”小濤提出相反意見。“怎樣才能知道誰的想法正確呢?”我追問道。“做實驗。”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就這樣,學生在一個個問題的引導下展開了思辨與表達,引入了實驗環節。
小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較弱,主要依賴形象思維,因此,我們可以發揮學生的優勢,為學生創造動手實踐的機會,讓學生手腦聯動,做思融合,通過以做促思,為學生的思辨提供支撐,以助力學生思辨,提升學生思辨能力。
“行動是思想的外衣。”思辨是一種思想理論上的表達,思辨有時是一種猜想、假設、推理,思辨的結果是否正確,需要通過實踐去驗證,在實踐中尋找證據,為思辨提供實施依據,以檢驗原先思辨的正確性。例如,在教學《運動與身體變化》一課中,為了檢驗學生的猜想,我組織學生動手實驗,在實驗中搜集數據,從而為分析討論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思辨既是個人獨立思考的過程,也需要在與人交往互動的過程中獲得提升,通過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的交流,展開思維的交鋒,促進思考辨析的深入。新課程倡導開放課堂環境,主張互動交往,讓學生的情感、思想得以流通。我在數學課堂中為學生搭建平臺,鼓勵學生踴躍交流,激勵學生積極碰撞,促進學生大膽思辨,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例如,在教學《運動與身體變化》一課中,在學生實驗結束后,我先請他們小組討論交流,然后組織全班交流,請學生講講“自己的脈搏變化”,談談“小組的平均脈搏情況”,說說實驗中的其他發現。經過集體互動交流,學生相互補充完善,得出一致意見:“運動后脈搏變快,休息后脈搏恢復正常。”
思辨從懷疑開始,疑問是學習的初端,質疑是邁向真理的起步。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應成為思辨者,應當敢于懷疑、勇于質疑。質疑是一種主動思辨,更是一種深層思辨,是對問題進行深入思考后的行為。質疑是提高思辨能力的最佳路徑,體現了學生不唯師、不唯書、不唯他人,體現了學生思維的深刻性與獨創性。
在數學課堂中,教師既要當好組織者,組織學生互動交談,又要鼓動學生質疑,促進學生思辨,引導學生針鋒相對地思考辯論。例如,在教學《運動與身體變化》一課中,為了促進學生思辨,我還安排學生探究“不同運動方式對脈搏會有不同影響嗎?”大多數學生猜測“不會有不同影響”,我就故意挑逗學生說:“有反對的嗎?”被我這么一鼓動,有部分學生提出相反的猜測:“會有不同影響。”我的鼓動激發了學生的質疑精神。
自我反思是一種觀照與思辨,反思可以讓學生看到自身的優點,發現自己的缺點,可以讓學生獲得更多經驗,有利于學生深層發展。我們在課堂中也應組織學生反思,讓學生回顧學習經歷,總結學習成果,實施縱橫聯系比較,反思成敗得失,從中領悟提升,回顧反思提高了思辨的深度,可以讓學生獲得質的提升。
我在每一節數學課堂中,都會在教學結束之前組織學生自主反思,自我思辨。例如,在教學《運動與身體變化》一課時,在探討了運動與脈搏的變化后,我組織學生回顧活動過程,總結活動經驗,反思活動中的得失,同時引申學生深度思辨:“數學課上脈搏一般多少次?”“體育課上脈搏多少次數比較合適?”“運動前后呼吸有什么變化?”學生從問題中來,又到問題中去,思辨的步伐永不停止。
“一次深思熟慮,勝過百次草率行動。”我們在數學課堂中應多為學生創造思考的機會,引導學生三思而后行,讓學生的思維翩翩起舞,用高效的思辨指引自己的學習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