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通市如東縣高新區童店小學 于曉紅
傳統的數學課堂中,教師都是采用講解的形式教學,學生主要負責記錄和記憶。教師為了實現大容量的課堂教學,多是通過反復性的習題訓練增加學生的認知,學習強度較高,學生的學習壓力較大,很難保障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率 。實驗教學的有效運用,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實現了知識的有效遷移,提高了學生的綜合能力。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巧妙設計實驗,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為有效課堂的構建導航。
學生的學習過程并不是被動的,而應該是主動探究的過程?;谶@種情況,教師改變了教學觀念,引入實驗教學,多方設計實驗情境,將數學課堂的抽象知識轉化為具體形象的事物,鼓勵學生在情境中質疑、猜想、探究及驗證,使學生的學習能力得到有效發展。
例如,在教學《三角形的內角和》時,教師可通過多媒體技術展開教學:一天早上,圖形王國的國王正伏在案上打瞌睡。這時,聽見宮殿外有人大聲吵嚷,于是命士兵將吵嚷的圖形叫到宮殿之上,原來是三角形三兄弟 (鈍角三角形、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國王連忙問:大膽,你們為何要在宮殿外爭吵不休?三角形兄弟各不相讓,同時說道:我們在比較內角和,看誰最大,國王你來評評理。國王很是尷尬,因為它也不清楚誰最大。同學們請你想一想,誰的內角和最大?用自己的方法對你的猜想進行驗證,看結果是什么?
教學中,教師通過實驗情境的設計,給學生創造了“做數學”的機會,學生運用不同的方法,在猜想、驗證中實現了對三角形內角和的探究過程,真正地理解、內化了知識。
傳統的實驗教學,教師通常都是以講授的形式講解實驗知識,缺乏知識內容與現實生活現象的有效結合,學生不能很好地理解實驗過程。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轉變傳統的實驗教學觀念,更新實驗教學方法,運用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樂于學習、積極探索、動腦思考,促進學生創新意識的形成與發展,提高學生創新能力。
例如,在教學《認識時、分》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掌握60 分鐘和1 小時之間的關系,教師可采用動手實踐的形式進行教學。首先,向學生拋出問題:大家想一想,如果現在分針正好指向12,讓你撥動分針,使分針轉動一周,那么時針走了多少呢?學生開始動腦思考,動手操作,與他人交流實踐結果,最后,有少部分學生能夠理解兩者間的關系。這時,教師馬上調整教學方法,借助多媒體緩慢地對整個過程進行演示,并提醒學生注意觀察分針、時針分別走了多少,就這樣,學生找出了“1 小時等于60 分鐘”。
實驗教學中,在學生遇到問題時,教師及時改變教學策略,讓學習過程更有針對性,借助問題引導,讓學生有側重點地進行實際觀察,提高了學生的理解和觀察能力。
數學學習僅有思考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學生動手操作,親自去探究知識的發現過程。通過手腦結合,可以使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數學理論知識。因此,在小學數學實驗教學中,教師要有針對性地設計實驗過程,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讓學生通過動手實踐,實現知識的融會貫通,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進而提高數學實驗教學的效果。
例如,在教學《圓柱的體積》時,教師首先向學生出示一個盛滿水的圓柱形杯子,同時提出問題:(1)在圓柱體中,什么會和體積有關系?(2)猜一猜,圓柱的體積應該如何計算?(3)怎樣才能驗證你的猜想是不是正確?因為之前已經學了長方體的體積,所以學生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思考后提出:將圓柱形杯子中的水倒入一個長方體的容器中就可以計算出水的體積,無論在什么形狀的容器當中,水的體積是不會發生改變的,進而想到可以將圓柱轉化成長方體來計算,接著馬上動手操作,進行驗證。
教學中,通過問題設置,引導學生思索,讓學生自主設計實驗過程,使學生的思維發生遷移,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欲望,養成了探究的意識。
總之,在小學數學實驗教學中,教師可通過實驗情境、過程及方法的設計,將實驗教學推向高潮,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欲望,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發展,構建有效的數學實驗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