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麗娟
(長春大學 國際教育學院,長春 130022)
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碩士學位研究生與以往的對外漢語教學專業研究生的培養目標略有不同:對外漢語教學研究生的培養目標更多著眼于研究生的系統理論的學習和學術研究能力的培養,傾向于研究型;漢語國際教育碩士主要“培養具有熟練的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技能和良好的文化傳播技能、跨文化交際能力,適應漢語國際推廣工作,勝任多種教學任務的高層次、應用型、復合型、國際化專門人才”。也就是說漢語國際教育碩士更側重于實踐能力即漢語教學能力的培養,培養目標要求既要打好扎實的語言學理論基礎以及掌握教育學心理學跨文化交際等理論知識,為對外漢語教學的研究和教學服務,又要著重突出教學實踐能力的培養,為將來從事對外漢語教學成為國際漢語教師打基礎,培養未來能承擔各層次各類型各技能訓練的漢語教學工作的漢語國際教師。所以在課程教學中不僅要大力加強教學實踐環節,而且是貫穿于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碩士各門課程授課過程中的突出重點,教學活動中要打造實踐能力培養的意識并凸顯于各個教學方面與層次,為實現培養目標服務。
根據學科論的教育培養體系原則,每一門課程的設置都是學科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共同為完成培養目標服務,而每門課程自身都具備完整的理論體系內容,具有系統性科學性實踐性等內涵,國際漢語教育的專業碩士的培養體系也不例外,學生們既要學習本學科的系統理論,同時要培養作為漢語教師應該具備的擔任各種教學內容課程的對外漢語教學能力。作為授課教師,要充分依據國際漢語專業碩士的培養目標對學生著重進行實踐性能力訓練,在教學中凸顯培養學生教學實踐能力的內容和環節。首先在課程教學中要不斷融入學科最新的研究成果,傳授最前沿的理論知識,同時要在理論的傳授中植入實踐能力培養環節以體現學以致用的原則。比如“第二語言教學理論”這門課程的主要內容是給學生介紹第二語言習得研究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介語理論和對比分析理論、習得模式、個體差異、學習策略、教學模式等理論性知識,在教學模式這一章應該嵌入近年來語言教學模式發生的巨大轉變以及新的研究成果,同時選擇比較有代表性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比如說任務型、體驗型、塊狀教學并進行深入學習和實踐訓練。
任務型教學(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是指教師通過引導語言學習者在課堂上完成任務來進行的教學,這是20世紀80年代興起的一種強調“在做中學” 的語言教學方法,是交際教學法的發展。
任務型教學法從它誕生起就受到了教育界特別是語言教育界的肯定,但是因為這種方法完全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完全以學生為課堂活動中心,實施起來難免存在不得心應手影響教學進度教學效果的情形,因此對于嘗試和實施產生一定的阻礙。但任務型教學法對實現第二語言的習得效果更優,近年來得到了充分重視。因此在授課的過程中,教師應該讓學生充分理解這種教學方法的內涵和操作程序,并且在課堂上實踐這種方法的過程,讓學生充分領略這種方法的魅力及掌握其要領。該理論認為:掌握語言大多是在活動中使用語言的結果,而不是單純訓練語言技能和學習語言知識的結果。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當圍繞特定的交際和語言項目,設計出具體的、可操作的任務,學生通過表達、溝通、交涉、解釋、詢問等各種語言活動形式來完成任務,以達到學習和掌握語言的目的。根據這種方法的原則和過程,課堂上可以進行操作性訓練。首先根據教學法流程和實際的教學情形設計一些問題,然后進行分組討論,分析這些問題存在的原因,尋求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最后每組代表交流發言,讓大家找到更多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設計的問題可以是目前課堂教學存在的一些問題,如:學生上課常遲到怎么辦?學生上課不專心怎么辦?學生上課總是看手機怎么辦?有的學生上課經常出出進進怎么辦?只是喜歡聽說不喜歡讀寫的學生怎么辦?教師可否嚴格要求或者批評學生等問題,學生經過討論根據不同國家的文化特點和教育原則找到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可以借鑒使用的方法,同時完成了任務型教學的全過程。這是一次理論聯系實際的很好的教學過程,學生不僅捋清了這一教學法的思路,同時掌握到了很多新的教學原則和理念,特別對一些問題有了新的理解和分析判斷以及解決問題的好辦法。比方對于學習懶散的外國學生,教師大多以文化存在差異為由對他們采取比較寬容的態度,但是留學生研究生們談到在外國對學生同樣是嚴格要求,但要運用各種方式技巧引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并且要求按照學校的規定嚴格執行等等,解決了教師的一些困惑,也為學生今后學習指明了方向。因此這種教學方法確實是一個受學生喜歡并見實效的好方法。
由此可見,這樣一個流程的教學給學生的不僅是任務型教學法步驟的感受,同時給學生的是這個方法是切實可行的運用意識,而且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得到了實踐訓練。
目前現代化教學手段很發達,可以利用的種類繁多,不只是有多媒體教學設備讓教學更直觀更利于取得精彩的教學效果,還有精品課、微課、慕課等大量的教學視頻可以利用,同時還有戲劇電影名山大川歷史地理等內容等的音像制品,為我們教學提供了很多方便。電子教學制品是引發學生學習興趣以及取得好的教學效果的很重要的手段,積極合理地利用對教學有極大的幫助作用。比方“國際漢語教學案例分析”這門課,此課程的教學目的是培養學生根據對外漢語教學的學科理論來分析對外漢語教學的各種案例,在分析鑒賞中評價各種案例,分析其優點和不足,為自己將來從事漢語教學提供典范及借鑒作用,以應對教學活動中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為此,除了可以利用紙質教材、真實的課堂環境以外,我們還可以利用經典電子教學案例資源來做教學示范。比如北京語言大學出品的《漢語課堂教學示范》電子音像制品。這是優秀課堂教學的典范,是精品是完美教學的課堂教學展現,各門技能訓練課程綜合、口語、閱讀、語法等都分別有典范的教學實況錄像,可以學習和借鑒到很多東西。根據《國際漢語教學案例分析》的教學模式——觀摩、反思、研討、總結、模擬、等步驟和環節,學生邊觀摩邊討論邊總結和體會運用,收獲遠遠大于只是看紙質案例的分析。因此教師要積極合理充分地利用這些資源為教學服務,提升教學層次以取得最佳教學效果。
任何一個學科的教學,課程設置都體現學科理論的系統性和統一性。國際漢語專業碩士的教學也是如此,但是重要的是我們要在學習這些理論的過程中突出學生的實踐能力的培養,在實踐中提高學生的教學能力。無論是在“對外漢語基礎理論”“對外漢語教學法”“語言要素教學”“第二語言習得理論”等課程,基本上都有學生教學實踐的環節,重點是要用理論指導實踐,才能達到提高實踐能力的理想效果,使學生獲得較高的教學能力,以應對未來的所有教學工作。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有的學生在授課內容的準備過程中,比較偏重于備教材,備語法、備生詞,但是不太注重備課程特點和目的,不太注重備方法和手段,分課程技能訓練意識不夠,目標性不強。在一則“高級口語”教案的“教學目的”中第一條就是學習近50個生詞,每個生詞都做了比較詳細的解釋的內容準備,而且還特別強調“一般的名詞要舉例,個別詞要求學生造句,并指出錯誤加以改正。要講到動詞后邊常帶的成分(跟賓語、補語) ,形容詞最經常的用法(作定語、謂語、狀語)。動詞、形容詞一般都要給幾個句子做例子。在學習生詞的過程中,要多花時間,多準備句子讓他們練習?!比绻催@個對于講解詞語的說明,應該說很細致很全面,對詞語的準備無懈可擊,能感受到教案擬寫者知識的的豐富性準備的充足性,但正是如此,這個教案明顯的感覺傾向于綜合課的設計,方法也接近綜合課的方法,顯現出課程分技能培養目的不明確不突出的問題。詞語是語言表達的基礎,學生必須有大量的詞語積累才能有言語的輸出,口語的詞匯訓練應該是為了表達為了交際服務,口語課詞語學習最好的方法是少說明多運用。學生到了高級階段,已經有了一定量的詞語儲備,對于詞語使用的語法規則要求已經基本掌握,所以教學中要弱化對離開語境的單獨詞語的講解和練習,而將授課時間及重點放在成段話語表達以及如何使用語法將學過的詞語能從大腦中泛起并準確使用,特別是書面語的使用上。經過結合理論對實際存在問題的分析,使同學們更充分明確對外漢語教學各門課程的獨特教學目的,對于每門課程的要求和功能有了更進一步的體會,同時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意識加強,體會到教學要遵循第二語言的教學理論和規律的基礎,教學中要體現精講多練培養學生交際能力的目的。充分理解如高級口語課程就是要強化高級口語訓練,完成用漢語進行成段成篇表達的教學目的。其他的課程如閱讀課、寫作課都有各自的技能訓練要求。
從以上分析我們看到漢語國際教學碩士培養中,要將實踐能力的培養作為培養重點,同時要將這個意識貫穿在各門課程的教學過程中,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培養出綜合能力強、有理論水平更有實踐能力的優秀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碩士以推動國際漢語推廣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