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琪
(山西農業大學 信息學院,山西 晉中030800)
(1)金石傳拓的簡述。金石傳拓,是一種復制金石、石刻器物表面文字、圖案的傳統技藝,具體方法一般是以打濕的宣紙緊覆于金石器物文字、圖案之上,用墨包打印,使器物上的文字與圖案黑白分明,剝離器物后,晾干平整,文字圖案便會轉而呈現于宣紙之上。這種方法適宜碑刻、墓志、摩崖、甲骨文字、陶器、青銅器、玉器、瓦當、畫像石、銅鏡、貨幣等器物的文字圖案提取,廣泛應用于書法、篆刻、考古等領域,其歷史已經有兩千余年,歷代文人鮮有不擅長者,是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1]。
(2)金石傳拓技藝的傳承與現狀分析——以山西為例。傳統金石傳拓的對象主要是古代碑刻及青銅器等。山西是我國保存碑刻數量最多的省份之一,古代碑刻存世數量高達數萬通,居于全國前列,且宋代以前古碑碣數量極多,占全國同類碑刻一半以上。山西古代碑刻造型藝術不斷變化,裝飾圖案更是琳瑯滿目、種類繁多。自金石傳拓技藝起源至今,傳拓碑刻主要注意力多數集中在文字上,更有甚者在制作剪裱本時,會將花紋等邊飾裁切掉,有一定的局限性。目前我們所致力的金石傳拓,將注意點放在碑刻及金石器物周身的一切信息上,不容遺漏,所有文字、圖案、版式等內容,悉數納入傳拓范疇,這是近年來我們在本領域所做的新拓展。
近年,山西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申報的國家“十二五”規劃項目《三晉石刻大全》,對山西石刻資料整理來說,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義。這一具有深遠歷史意義的大型文化工程,力求將各地保存在世的歷朝歷代碑刻所承載的文化信息完整保存下來,客觀上促進了山西金石傳拓技藝的傳承[2]。目前,掌握山西金石傳拓技藝的人不多,由于古代器物之珍貴越來越被人所意識到,古代碑刻、金屬類器物多數已經列入文物保護的范疇,因此,基于文物的傳拓技藝變得越來越小眾,清代以來的職業拓工幾乎絕跡了。與此同時,大多數的古代碑刻已經有拓片出版,重新拓制費時費力,傳拓的積極性目前并不高。因此,如何更好地傳承傳統金石傳拓技藝,已經是迫在眉睫的問題[3]。
(1)對金石傳拓技藝的意義。金石傳拓這一古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兩千年來發展出多種多樣的技術方式,目前尚未系統總結過傳拓過程中的技術細節,分析其優劣得失,研究其技藝與環境等外部因素的關系。將金石傳拓引入高校教育體系內,可以客觀上促使科研人員著力進行此項技術的系統總結,研究科學的教學步驟,利用現代藝術設計的優勢,快速地促進金石傳拓的系統總結與進一步發展。
(2)對藝術設計專業的意義?,F行體制內的藝術設計專業,是基于民國以來西方設計教育的路徑,其學科理念、方法、內容都是西方尤其是歐洲的普遍模式。目前,已有多位學者提出在設計教育上應該摒棄“文化價值相對論”,積極吸取西方經驗的同時,不能摒棄我國固有的設計史[4]。金石傳拓,作為古代經典的平面視覺設計藝術,其藝術價值、歷史價值已經取得廣泛認同。在這種背景下,將其引入藝術設計專業中,對于現代設計教學的內容、方法,都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對于思考現代設計理念如何與我國古典設計作品、工藝相融合,如何尋找雙方“互適性”,都有正面意義。
(3)對“非遺進校園”工作的意義。研究金石傳拓技藝融入高校藝術設計專業,以此為切入點,探尋美術類非遺在高等教育尤其是現代藝術設計學科中的融合、應用問題,具有重要意義。國內對“非遺進校園”等問題的研究,可謂汗牛充棟,關于金石傳拓這一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校園內如何傳承的問題,目前研究亦甚為少見,吳相撐《在傳拓中培養學生美術學科核心素養——以<拓印校園>創課為例》(2017)以作者開發的初中美術課程拓展教學內容為切入點,讓學生通過對拓印的視覺形象的欣賞,發揮想象進行重構,培養學生美術學科方面的素質。然而,這一研究畢竟局限在基礎教育領域,對高等教育中美術類非遺進校園參考價值有限[5]。
目前,非遺研究以及非遺進校園的實踐,似乎都走入了瓶頸期,即優秀的非遺項目不能高效有梯隊地良好傳承,一部分進校園的非遺存在與學生所學專業隔膜過大、學習難度高等問題。有鑒于此,我們從學科分類的角度審視非遺,將非遺中的一部分項目與其所屬學科類別相融合,并研究其在高校內傳承的模式問題。這樣不僅可以解決非遺與高等教育學科專業隔膜的問題,也能反過來以傳統非遺的長處,促進當代學科尤其是藝術類學科的發展。不僅在非遺理論研究、藝術學科教育教學法等方面有理論上的學術價值,更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
(1)金石傳拓與藝術設計類專業相關課程的融合構建。金石傳拓要融入藝術設計類專業,就需要在課程上不斷創新,采用探索式、啟發式、討論式等教學模式,可以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采取“探索+啟發+參與”的課堂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中心,設置相關命題,展開小組討論、互動等[6]。教師由主講型轉變為導向型,以啟迪學生的多向思維,開闊學生視野,使學生能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面,去觀察、去分析去尋找非遺金石傳拓技藝與藝術設計類專業中的契合點,而尋求與眾不同、別具一格的創新思維模式,并且經過師生討論互動后,形成多種設計方案,通過在課堂上了解學習操作金石傳拓技藝,能夠讓學生深入認識到我國傳統民族的優秀技藝,讓學生可以通過自身的宣傳力量、實踐活動等去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達到最終的教學效果;此外,引導師生開發非遺金石傳拓相關的衍生品設計,也是一項重要的課題,通過創新性的設計把傳統民族工藝進行改良或二次設計讓更多的消費者所接受、喜歡,并且符合市場需求,具有一定的商業價值,進而推動區域化經濟發展,這樣才能提高藝術設計類專業的教學質量向前不斷發展。
為了加強金石傳拓技藝傳承的專業性,鼓勵教師積極開設校內選修課程。以山西農業大學信息學院為例,藝術傳媒學院的藝術設計類專業與學校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合作成立“金石傳拓工作室”,負責開展“金石傳拓”全校公共選修課程,由學院與非遺中心組建教師團隊承擔授課任務,理論與實操結合,每學期32學時,每周2課時,通過開設相關課程,可以加強校內學生對金石傳拓理論修養的培養,使學生能了解金石傳拓文化及藝術內涵,并產生情感共鳴。抓住傳統美術尤其是美術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將其與藝術設計類專業日常教學相結合,在傳承深度上不限于傳播和認知,更重要是在非遺項目的實際操作上,亦即技藝傳承上,同時建立課程資源檔案,便于保護和傳承。后期計劃邀請國內知名的傳拓名家,走進校園,開展相關“大師傳承班”,并且從藝術傳媒學院及非遺研究中心挑選學術專長相近的教師擔任助教,從實踐上,加強本校學生對于金石傳拓技藝的認知。本課程理論上應該實行小班教學,每班控制在10~15人,性質為公共選修課。
(2)金石傳拓高校傳承師資培養。高校藝術設計類專業開設的課程在教學過程中,需要一批具有深刻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觀念的教師,進而能把金石傳拓的相關知識傳授給學生[7]。培養相關師資力量,應當由學校牽頭,非遺中心與藝術傳媒學院合作開展“大師班”,邀請金石傳拓非遺傳人、民間碑刻等方面的工藝美術大師等相關業內權威人士來校講學,通過一定的考核方式,在全校范圍內,精選5名教師,進行“師徒制”授課、研討式教學,定期舉行成果展覽。同時加大力度舉辦“金石傳拓主題系列講座”,每次以學校名義邀請本領域知名專家、傳承人、工藝美術大師來校講學,每學期至少舉辦4次。促進教師在非遺領域知識面拓寬提供平臺,需要在金石傳拓專業技能上進行培訓,提倡教師走出去引進來的方式,多學習多借鑒,不做井底之蛙;定期組織教師研究非遺課程的教學方法,提倡啟發式教學,擴大課堂教學信息量,提高教學效益;同時建立教師交流制度,鼓勵教師之間互相交流教學經驗和心得體會分享,不斷提高個人水平;建立了一套完善的中青年教師教學技能培養培訓制度化機制,積極為新老師在美術類非遺金石傳拓的技藝能力的提升搭建平臺、創設條件,最終促進教師教學能力的發展。
(3)金石傳拓配套教學資源保障研究。高校藝術設計類專業要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金石傳拓技藝的保護,促進其健康良好地傳承,為國家為社會培養出更多的優秀人才,就需要對藝術設計類專業相關課程的課堂教學展開設計,并且需要配套的教學資源保障作為支撐,完善教學制度,規范教學管理,進而能實現其教學質量的提升,這個也是非常有必要的[8]。學校人才培養目標是以創新應用型為主,進行多方位的金石傳拓教學探索與改革,大膽革新,金石傳拓的教學模式創建由“課堂教學—工作室實訓—調研創新—項目實踐”等環節組成、依次遞進的全新教學體系,特別是在金石傳拓技能培養以及衍生品文創產品設計的創新開發中緊密結合人才培養的要求。鼓勵學生社團成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踐(金石傳拓)工作坊”,開展上述“傳承班”小班教學的師徒制授課活動,不僅要學會傳拓的基本流程等表面問題,更要深入研究烏金拓、蟬翼拓乃至全形拓的方法,比如如何選擇紙張、如何疊紙、如何熬制墨汁、如何制作拓包等等,手把手教學,保證質量,將傳拓范圍內各種技藝全部傳習下來。進而開展全校范圍內的傳習活動,任何院系的學生都可以參與到本工作坊進行興趣嘗試、傳拓練習,由表及里,由淺及深,通過這樣一種輕松、愉悅的方式,讓更多的青年學子參與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習中來,關鍵是要維持學生的興趣,促使其一直對金石傳拓保持旺盛的興趣驅使動力,久而久之形成一種內在的使命感。
鼓勵骨干教師、非遺中心科研教師、藝術教育中心相關人員成立“金石傳拓”相關課題組,以本校金石傳拓傳習教育活動為切口,深入開展相關非遺文化進校園的課題研討,深入研究新時代背景下,如何在高校中,尤其是藝術設計類專業中,開展優秀傳統文化與相關專業結合的美育問題,真正做到深入某一項非遺之后,再研討如何教學,如何在高校中良好傳承。其次,應當從學術研究的角度,廣泛搜集相關資料,開發相關數據庫,如“晉派傳拓”等,對工具、方法、著錄文獻、視頻研習、效果評估、成果展示等方面進行總結,對事物成果、理論成果進行展示,形成開放的數據庫,任何有興趣參與的人,無論是社會人士,還是專業研究者,都可以獲益。與此同時,應當注意建立相關獎勵機制,對此類工作進行必要的激勵,對傳拓技藝傳承突出、教學效果突出、理論研究有所突破的相關人員,予以獎勵,調動師生積極性,促進良性循環。鼓勵教師申報相關金石傳拓、美術類非遺的項目與課題,促進高質量成果產生,從而推動非遺傳承與本校科研事業雙贏[9]。
金石傳拓技藝的傳承,需要高校內相關專業師生投入大量精力,并且尤其重要的一點,需要師生有持之以恒的的信念,堅韌不拔的毅力,持續三五年對這門技藝進行深入的研究,只有在技術上過關,達到目前本行業的一般水平以上,才能稱其為在高校中得到傳承,否則淺嘗輒止,流于表面,是沒有意義的。幾乎所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有一個共通的特點,即高度依賴于人的技藝訓練,古人沉潛心智,對某一門技藝鉆研數十年,才能達到“出師”的水平,我們在高校內傳承,應當利用教育教學科學系統的優勢,在保證標準不降低的前提下,研究如何更好地、更科學地傳承非遺技藝,拒絕無益的重復多余訓練。如何在必要的訓練時間內,提高效率,提升審美水平,這是高校應當承擔的任務[10]。這個任務艱巨無比,實際上,是古代師徒制傳授與現代科學教育方法之間的矛盾,但是,只要我們在高校非遺教學資源建立上完善傳承機制,加大人才培養力度,潛心研究其方法,注入心血心力,讓非遺金石傳拓更好地融入藝術設計類專業課程中,結合地方文化產業需求和市場經濟進行創新發展,相信我們就能努力探索出一條新模式、新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