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巧生
(南京市溧水區洪藍初級中學,江蘇南京 211200)
著名教育家巴爾特指出:愛和信任是一種偉大而神奇的力量,教師載有愛和信任的眼光,哪怕是僅僅投向學生的一瞥,幼小的心靈也會感光顯影,映出美麗的圖像。因此,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班主任要學會信任學生、愛學生,在師生之間架構起良性溝通的橋梁,從而實現預期的德育效果。
很多初中班主任習慣用質問的方式與初中生溝通,如:“你的作業是自己完成的嗎?”“你這兩天上課是怎么回事?總是心不在焉!”“你為什么總喜歡在課間打擾別人?”這一系列的問題看似關心學生,卻折射出他們對自己的學生缺乏基本的信任,容易導致師生之間信任危機的產生。應該說,這些班主任都是負責、勤奮的,他們時刻關注著學生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但遺憾的是,很多學生對教師這樣的“勤奮”并不領情。試問,如果學生反過來質問班主任:“您上課前都做好準備了嗎?”“您的教學方法適用于所有的學生嗎?”“您布置的作業都經過深思熟慮了嗎?”那么班主任會產生怎樣的感覺呢?他們會不會因為學生對自己缺乏基本的信任而有所不悅呢?
孔子說:“親其師,信其道。”初中階段學生的內心是敏感甚至脆弱的,他們非常在意他人的評價。如果班主任始終用懷疑的心態看待學生,并在無形中給學生貼上相應的標簽,這會導致很多學生對班主任失望,進而產生逆反心理。班主任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只有學會表達愛、給予信任,建構起師生交流的平臺,推動彼此之間和諧關系的產生,形成良好的互動,才能真正提升教育質量。因此,在對初中生開展教育的過程中,班主任必須對事件進行認真的調查和研究,不能根據自己的經驗或感受、自己對學生的“認知”做出簡單的判斷,避免對學生造成傷害。班主任要學會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改變傳統的教育評價理念,真正地尊重學生,給予學生信任和愛,化解師生之間的信任危機,進而實現有效的德育。
初中生正處于生命的成長階段,他們對于很多事情還缺乏警惕意識,產生一些問題是在所難免的。但很多班主任會下意識地對某些現象敏感起來,習慣性地主觀臆斷,不斷夸大事情的嚴重程度,甚至產生過度的反應。比如,有些班主任只要看到男女同學關系比較好,就會誤以為他們早戀了,并想方設法地“棒打鴛鴦”;看到初中生稍微打扮了一下,就直接將“不把學習放在心上”的大帽子扣在他們頭上;只要學生在課堂上打了瞌睡,就以為學生在家打游戲。
其實,這些班主任并未真正地走近學生、徹底地了解學生,僅僅根據看到的表象就給學生“扣帽子、貼標簽”,甚至將初中生本就常見的現象視為道德層面的問題,更有甚者興師動眾地對他們進行所謂的批評和教育,使得初中生尷尬、難堪,進而造成師生之間的矛盾。實際上,在遇到這些正常的現象時,班主任不必過度緊張,可以適當地冷卻處理,尊重初中生的發展特點,從而避免德育的矯枉過正。
比如,曾有一對男生和女生,他們智力發展相對滯緩,行為意識和語言水平都稍微比其他人弱一些。平時,他們不與其他人交流,也沒有違反紀律,更不會對其他人的學習造成影響。有位任課教師發現他們經常來往,很多時候相談甚歡,覺得他們關系不一般,肯定早戀了,并向他們的班主任反映了這個情況。面對這樣的反映,如果是過于勤奮的班主任,他估計會暗中跟蹤,在抓住“現行”之后,立刻對他們開展“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教育,將他們作為反面典型對其他學生進行教育,甚至與雙方家長進行聯系,及時終止這段“感情”。但這位班主任卻非常淡定,憑借自己對兩位學生的了解,判定任課教師過度緊張了,對兩位學生的“問題”進行了冷卻處理,并在之后找到一個合適的機會與他們進行交流,在師生平等的前提下交換了彼此的意見。在良性溝通之后,兩位學生接受了班主任的意見,有意識地調整交流、互動的方式,保持彼此的距離。更為關鍵的是,兩位學生在被班主任“約談”之后,并未對班主任產生厭煩的心理,一直都與班主任保持良好的關系。甚至可以說,在感受到班主任的信任和愛之后,他們與班主任的關系變得更加融洽、和諧。如果班主任不了解學生,對學生缺乏信任,將此次“問題”作為早戀現象來處理,那么他很可能會對學生施加不必要的精神壓力,自然也就無法實現有效的德育。
著名教育心理學研究專家曾奇峰曾提出“正確的廢話”這一理念,認為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所做的事情、所說的語言,肯定都是對的,而且都是苦口婆心,但其效果卻是非常不敢恭維的,說的人越來越高興、越來越興奮,但聽的人卻越來越難受、越來越反感,最終所形成的效果也是越來越差。美國艾斯奎斯在《第56號教室的奇跡》一書中指出:孩子一直都在看著教師、盯著教師,他們要求孩子在學習、生活中做到的事情,自己要先做到。班主任的言傳身教比枯燥乏味的口頭教育要重要得多、有效得多。作為一個教育界老生常談的話題,教師言行榜樣的樹立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所能起到的作用是其他的行為所無可比擬的。
在德育過程中,不管是針對全體學生所提出的要求,還是具體到某一個學生所提出的要求,并非依靠班主任反復的強調或不斷的督促就能達到的。實際上,許多班主任都意識到,在很多時候自己所說的話是沒有多少效果的,卻始終沒有調整自己的教育方式。比如,在初中生冬季長跑練習時,有的班級隊伍整齊、士氣高漲,沒有一個學生掉隊;有的班級隊伍散亂,完全沒有隊形。面對后一種情況,班主任如果僅對學生進行批評或責怪,實際上是沒有多少效果的。更重要的是,班主任的過多責備在無形之中會讓學生形成一種認知錯覺:我們班級就是這樣,我們能力不行。因此,要想從根本上改變、扭轉班級的不良現象,班主任不能僅僅依靠反復的提醒、責備,而要及時調整自己的言行,為初中生做出表率,成為初中生的言行榜樣。比如,在發現班級長跑隊伍凌亂時,班主任自己跑起來,跟著初中生一起跑步,甚至跑在學生隊伍的最面前,與孩子一起喊口號,增加學生跑步的動力,調整班級的隊伍,扶正班級的風氣。
許多班主任在對班級進行管理的過程中,表現出接受班級狀態的消極態度,認為班級中的情況是一直以來的現象所造成的。他們會自然而然地發出這樣的抱怨:我們班學生一開始就這樣,不知道跟他們強調多少遍了,但總是不聽話;找這些學生談了好多次了,但他們就是不知悔改,有時還表現出一副不服氣的樣子。但這些抱怨都是毫無作用的,還容易引發師生之間的信任危機,使得學生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行越遠,不利于班主任德育的施行。因此,初中班主任要改變自己的狀態,嘗試用自身具體的言行為學生樹立榜樣,潛移默化地改變學生錯誤的言行,進而實現德育的效果。
在初中生的德育中,班主任過于勤奮未必是好事。在糾正學生的不當言行時,班主任要有所側重,遵循初中生身心發展和內在認知的基本規律,從學生的具體情況入手,尋找適當的教育方法,實現最佳的德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