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桂華
(黎川縣第二小學,江西撫州 344600)
有關調查表明,我國17歲以下未成年人數量約為3.4 億,其中超過3000 萬未成年人存在一定程度的學習障礙、情緒障礙及行為障礙。突出表現為不會處理人際關系、情緒不穩定和學習適應能力差等方面的問題。以上心理問題會阻礙青少年的成長及發展,不僅會影響其心理健康,還會對其生理健康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并且會阻礙學校正常的教育教學工作。因此,學校要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將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工作銜接起來,這樣才能夠對德育工作進行補充,提升德育工作的深度。
在對青少年的培育過程中,德育是重要環節之一。德育主要是指教育者結合青少年生理及心理發展的實際需求,以科學理論及思想為指導,根據階級或社會的實際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青少年進行政治思想及道德品質的教育并施加影響,將社會思想與道德教育逐漸融入個體化意識及道德品質中,協助青少年形成正確的“三觀”及優良的道德品質,讓青少年能夠健康成長。
心理健康教育也是青少年培育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指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心理的自主構建相互作用,以此引導受教育者逐漸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并不斷強化其心理機能,將其心理潛能充分激發出來,實現個性化發展的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體開展過程中,要注重以下兩個關鍵點:其一,教育者對教育對象的心理影響;其二,要充分尊重教育對象的主觀能動性,將心理健康教育與受教育者心理的自主構建充分結合起來,最終幫助教育對象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
結合《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見》相關內容不難看出,新形勢下對青少年德育工作的要求越來越高。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及科學技術快速發展的背景下,教師需要對青少年群體做出有效指導,讓其在理念、知識、能力及素養方面盡快適應新環境,達到新要求,這也是學校德育工作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因此,在尊重個體差異的前提下,教師需要根據不同年齡層次學生的特點對其進行有效引導,科學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使其不斷提升心理素質,培養其適應新環境,承受壓力、挫折的能力,讓其形成健全的人格。德育承載了一定程度的社會性功能,它主要向學生傳輸傳統政治觀念、思想觀點及道德規范等,都是正能量。但這種內容的單一性會存在諸多缺陷,不能因人而異,很難走進學生的內心,甚至會引起學生反感。有的學生更是在教師教育時會言行不一,出現兩面性,表面服帖順從,內心卻波瀾起伏。校園是青少年成長的重要場所,在學校中開展科學的心理健康教育顯得十分重要。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德育工作,可為德育工作做一定的補充,會收到更為明顯的實際效果,更能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
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學校德育工作具有其必然性,能夠對德育工作進行有效補充,拓寬其范圍,提升其效能。事實上,在學生思想教育工作中存在不少心理方面的問題。心理教育的關鍵在于“育心”,讓學生能夠提升心理素質;德育的關鍵在于“育德”,重點在于提升人的思想道德水平。兩者相互支持、互相滲透、相得益彰。良好的心理素質有利于學生形成高尚的思想覺悟,而良好的思想覺悟又能夠進一步強化學生意識,增強其心理素質,兩者能夠產生相互協同作用。
新形勢下,單純靠言語教導等傳統方式教育學生,缺乏實效性。這就要求開展德育工作的教師轉變自身的角色,積極參加相關的心理咨詢培訓,利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識來教導學生,提高育人的能力,達到更好的育人效果。
在實施德育工作中,可以積極運用心理學中的原理及技術改進德育方法。其中,行為治療技術在德育工作中可取得明顯的效果,即根據學習或條件作用的某些基本規律對相關對象加以治療或矯正,消除部分不良行為及癥狀,或讓其學習一種新的行為,用于抵抗或適應不良行為及癥狀。行為治療主要是通過正向強化或負向強化的獎懲方式對相關對象進行科學訓練,使其逐漸改進,可以運用的方法如代幣法、訂立公約法等。另外,學校與家庭之間應該進行聯動:教師與學生家長要保持密切溝通,適當給予家長指導,并從家長處獲得反饋建議及意見,為完善相關工作做參考。
盡管心理健康教育在一些地區已經得到重視,如上海、北京等,部分中小學校對學生開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及相關咨詢工作,整體效果較優。但值得關注的是,在廣大邊遠山區的心理教育并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有些學校雖已按上級的指示精神,設立了心理健康咨詢室,但據筆者了解,這些學校在上述方面的工作仍不夠深入,大多流于形式,未能充分重視心理教育,實際效果并不理想。筆者認為,促進學生身心健康良好成長,需要社會各界的關心與努力。教育行政部門需要充分發揮引導作用,加大相關工作的支持力度,擺正心理健康教育的位置,將其作為素質教育的重點內容來抓;同時,教育工作者也要不斷更新理念,充分意識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將其作為一項使命,不斷創新,開拓一條有效的心理教育途徑,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心理環境,幫助學生健康成長。
將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德育工作的過程中,需要適當整合社會資源,將基層群眾自治性組織、企業單位、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及公共文化機構等融入進來,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及德育工作提供支持。學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實踐中往往會碰到一些難題,可能靠自己無法解決,此時可請求社會專業機構給予協助。例如,對于少數患有重癥心理障礙的學生可請求專業醫療機構進行協助,對學生進行專門的心理創傷干預,在學校、家庭及社會的共同努力下,讓學生逐漸擺脫心理障礙,重新回歸校園。政府部門也應該給予中小學校一定的幫助,共同營造一個良好、積極的社會心理環境,為學校開展德育工作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支持。政府部門可以運用財政撥款、政策指導等方式,保證中小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夠順利實施。特別是在部分經濟欠發達地區,如偏遠山區,對于留守兒童,政府部門應該將其視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點對象,根據其實際情況開展針對性的工作,并建立心理健康輔導中心、心理咨詢站點等社會組織,為這些兒童提供幫助,使其能夠健康成長。總而言之,政府、社會機構應該與學校聯合起來,形成合力,共同營造出一個良好的育人環境,為德育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支持。
在青少年成長及發展過程中,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工作所發揮的作用不容忽視。學校若能夠將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工作有機地結合起來,將會為探索青少年成長發展開辟一條新的路徑,這對于青少年培養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