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系福建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9年度立項課題“新課標視域下的中學語文‘讀寫融合實踐研究”(立項批準號:FJJKCG19-128)子課題南安市基礎教育教學改革專項課題“初中語文讀寫轉化策略實踐研究”(課題編號:NJYZ2020-122)的研究成果。
摘要: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語文寫作的重要性越來越明顯,單從試卷分值上看就占據了語文試卷的“半壁江山”。但是就實際教學過程中,寫作教學的質量卻普遍較低,難以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在日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如何通過有效的閱讀教學活動促進學生寫作能力的提升,是當前課程教學的重要話題之一。文章以初中語文教學為探究對象,首先分析了語文閱讀和寫作之間的關系,并對當前語文讀寫轉化的障礙與問題進行了深入的分析,最后在以上分析的基礎之上嘗試對初中語文讀寫轉化策略進行了剖析。
關鍵詞:初中語文;讀寫轉化;教學策略
一、 引言
語文閱讀和寫作雖然是語文課程教學中兩個不同的分支,但是在實際教學與應用中確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關系。通過有效的閱讀可以奠定學生良好的寫作基礎,而語文寫作又可以強化閱讀學習的效果,將知識的輸入和輸出進行有效的融合。為此,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從學生實際學習需求出發,將語文閱讀和寫作進行有效的融合,促使兩者在相互促進的過程中提高知識的轉換與能力的發展,打破傳統教學局限性的桎梏,為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提升創造有利的條件。
二、 語文閱讀和寫作之間的關系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閱讀和寫作之間是相互依存的關系,兩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將閱讀和寫作進行有效的融合,是提升學生寫作能力的關鍵所在。一方面來說,語文閱讀是學生寫作的基礎和載體。對于初中階段的學生而言,如果沒有大量的語文閱讀輸入,其寫作就是無源之水、無根之木,“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在語文閱讀學習過程中,通過大量的閱讀,學生可以接觸到豐富的語言知識和寫作技巧,在閱讀中促進思想情感、寫作技法以及生活文化素材的積累,這些都是保障語文寫作質量的基礎元素。語言的積累和運用是一個長期的學習過程,在學生閱讀學習的過程中,可以慢慢體會到文章表達情感的方式以及作者的寫作技巧,進而反過來促進學生語文寫作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語文寫作又可以促進閱讀質量和能力的提升,從某種意義上講,寫作就是閱讀學習的升華和創造輸出。在實際學習過程中,通過學生的寫作,既可以促進學生對閱讀文本的進一步理解和認識,還會引發學生對讀寫觀念的重新思考,在相互促進的過程中進一步發展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在語文寫作練習時,學生的橫向思維、縱向思維以及逆向思維能力都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和發展。這樣一來,
既可以促進學生在閱讀學習過程中能夠從文章不同的角度和層面去思考問題,多角度感知作者的思想情感,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還能在情感的深入共鳴中增強學生的閱讀學習體驗,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
為此,在日常的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就要引導學生將閱讀和寫作進行有效的融合,以閱讀來豐富寫作的內容,以寫作來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在學以致用的相互轉化中循序漸進地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
三、 影響初中語文讀寫轉化的因素分析
在日常的語文教學過程中,學生語文寫作能力低下、作文教學質量不理想已經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對于學生的學習而言,許多學生都將語文寫作看成了學習過程中的攔路虎,每當需要寫作時都會生搬硬套一些范文寫作框架,寫作內容缺乏新意,千篇一律。這樣的寫作教學缺乏原本的教育意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寫作能力也難以得到有效的提升和發展。造成這種教學困境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就初中學生讀寫能力轉化問題而言,其影響因素主要來源于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缺乏寫作訓練,語言輸出能力差。就當前中學生寫作困境而言,影響學生寫作能力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語文寫作訓練較少,學生語言運用輸出能力較差。語文寫作能力的提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學生在日常學習過程中勤加練習,并不斷積累寫作素材,在教師教學引導下循序漸進地提升自身寫作能力,學生寫作訓練量的多少直接關系著學生的寫作質量。但是,在實際語文教學過程中語文寫作的教學和訓練周期性太長,學生難以在學習過程中形成系統的學習和寫作習慣,長此以往勢必會影響學生閱讀和寫作能力的轉化情況。
第二,缺乏素材積累,無話可寫現象多。語文寫作其實就是對生活的表達,融入自己的情感,用文字的方式去訴說一件事、一個人或者一處景。要想使寫作的文章言之有物飽滿豐富,就需要學生能夠從生活化的角度去觀察生活,積累豐富的寫作素材。對于初中階段的學生來說,由于自身年齡因素的限制,很難在學校和家庭兩點一線的生活中積累起足夠的生活素材,加上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并沒有積累素材的習慣,使得學生在寫作輸出時無話可說、無事可寫。
第三,學生閱讀量匱乏,寫作轉化質量低。在語文課程的學習過程中,語文閱讀量的變化帶來的不僅是閱讀能力的差距,同時更是寫作能力的差距。初中學生閱讀量匱乏,主要體現在語文寫作過程中缺乏真摯的情感融入,規范的語言結構混亂,沒有清晰的文章框架等方面。寫作能力的差距會使學生在文章中難以用準確具體的語言和修辭去表達自己的情感,有時候腦海中的東西卻無法用文字的形式表達出來,這也是學生寫作能力不足的主要問題所在。
第四,文章框架不完整,寫作質量需提升。在初中語文讀寫轉換的教學實踐中,學生文章表達框架不完整的問題主要是由于讀寫轉化過程中缺乏系統性的指導。語文寫作的教學重點不在于教會學生如何寫好文章,而是指導學生如何通過有效的語言形式去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讀寫轉化的能力也并不是單一地體現在語文寫作教學過程中,平時閱讀理解的賞析、語言詞匯的運用等都是轉化為寫作能力的基礎。由于缺乏系統而完善的學習指導,學生在語言輸出和寫作的過程中,文章框架混亂、表達思路不清,正是影響其寫作質量的關鍵問題所在。
四、 初中語文讀寫轉化策略實踐
(一)立足興趣培養,奠定讀寫基礎
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閱讀和寫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為了有效保障讀寫教學策略實踐的有效性,在實踐教學中,教師要從學生學習認知特點和興趣出發,擺脫傳統單一固定教學方式的桎梏,充分激發起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為讀寫教學活動的有效開展奠定良好的學習基礎。
首先,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閱讀學習興趣就需要從學生認知需求出發,精選推薦合適的閱讀材料,圍繞既定的閱讀教學目標,科學選擇語文閱讀素材,幫助學生開展有效的閱讀學習活動。一般來說,初中階段的學生思維已經具備了從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過渡能力。為此,在閱讀素材的選擇過程中教師可以為學生推薦一些富有邏輯性和說理性的資源,如當代優秀的中、短篇小說、人物傳記等等。通過閱讀學習廣泛的素材,使學生在閱讀的氛圍中逐步感知作者的文筆特點和寫作技巧,為語文寫作能力的轉化做好鋪墊。除此之外,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還可以借助多樣化的活動,為學生構建閱讀學習的氛圍,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實際閱讀學習過程中,許多學生都存在初始階段興趣高漲,而閱讀一段時間后,興趣逐漸淡下來的情況。針對這一實際學習現狀,教師要善于采取積極的鼓勵措施,引導學生堅持閱讀,通過多樣化的學習活動,營造語文閱讀的學習氛圍,保持積極的學習態度,提高語文閱讀學習的有效性。
其次,在有效閱讀的基礎上,激發學生寫作創作的興趣。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學生寫作興趣的匱乏,是制約學生寫作能力提升的主要因素之一。著名的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需要依賴于興趣。”因此,在實踐教學中,為了幫助學生走出語文寫作的困境,首先就需要讓學生從心里逐步喜歡上語文寫作,充分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主動性。為了達成這一教學目標,教師一方面要幫助學生消除語文寫作的障礙,樹立寫作的信心,借助積極的教學評價和鼓勵的方式,使學生逐步體驗到語文寫作的樂趣和成就感,逐步樹立起寫作信心。另一方面,教師要善于從生活化的角度為學生提供寫作素材,降低語文的寫作難度,奠定語文寫作的興趣基礎。例如,在臨近中秋節的時候,這就可以指導學生搜集民間中秋習俗,讓學生在實踐參與的過程中,圍繞賞月、吃月餅、拜訪親戚等內容,寫一篇有關中秋主題的文章。即從生活化的角度去開發寫作資源,在有效的閱讀過程中促進語文讀寫能力的相互轉化。
(二)強化摘抄積累,促進讀寫轉化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讀寫轉化的教學實踐過程中,學生產生了讀寫的興趣,是促進讀寫能力轉化成功邁出的第一步,要想進一步提升語文讀寫能力的轉換質量,就必須在教師的教學指導下進行系統性的訓練和實踐,才能使學生在有效閱讀的基礎上進行融會貫通和活學應用,進而整合范文中的寫作方法與技巧,活用到自己的寫作輸出中去,最終促進自身寫作能力的提升。在實踐教學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準備一個語文閱讀記錄本,在閱讀過程中將一些凝練的語句以及優美的描寫片段進行摘抄,在消化吸收的過程中,逐步轉化為自己的寫作素材并活用到實際寫作中去,從而實現學習過程中的讀寫的初步轉化。例如,在學習過《壺口瀑布》這篇文章以后,就文章中的寫作表現手法,學生已摘抄了許多優美的句子和片段,教師可以以此為媒介帶領學生進行小篇幅的讀后感寫作練習。通過指導學生從自己的閱讀感受和理解出發,對優美語句進行賞析,借助作者的寫作技巧進行實踐活動,進一步促進閱讀質量的提升和學生讀寫轉化能力的發展。
(三)圍繞寫作實踐,發展讀寫能力
在語文寫作的教學實踐中,初始階段是指導學生通過仿寫的方式逐步培養學生的語文寫作能力。但是,隨著學生學習能力和語文寫作能力的提升,教師就要幫助學生逐步擺脫仿寫的寫作方式,積極參與自主創作和寫作實踐。在實踐教學中,自主寫作的方式多種多樣,可以對閱讀對象進行擴寫、改寫以及續寫,借助多樣化的寫作方式,活化學生語文寫作思維,使學生在有效閱讀的基礎上,逐步學會運用語言文字進行思想和情感的表達,掌握語文寫作的技巧。為此,教師要圍繞學生寫作思維進行指導,幫助學生學會對閱讀素材進行多維度解讀和賞析,活化創作思維,開闊寫作思路。例如,在閱讀學習過《一滴水經過麗江》這篇文章之后,作者采用第一人稱的口吻,從一滴水的角度出發在多視角的描繪下,為讀者描繪了一幅幅麗江古城優美的畫卷。這種寫作方式構思新穎,視角獨特,寫出來的內容所包含的情感,也是作者真情的自然流露,很容易讓讀者在身臨其境的閱讀體驗中激發讀者的情感共鳴。為此,在有效的閱讀賞析教學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以一顆石頭、一片樹葉、一粒塵土等為“主人公”,嘗試寫作練習,融入自己的創新性思維和情感,記錄一段游記歷程。
五、 結語
閱讀與寫作均是語文教學過程中非常重要的環節,兩者間有著不可分割的關聯。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對學生讀寫轉化能力培養訓練,并且要善于將閱讀和寫作進行有效融合,指導學生在有效閱讀的基礎上循序漸進地提升寫作能力,從而促使語文閱讀和寫作相互促進,共同提高,不斷提升初中語文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于清玲.初中語文“讀寫共生”教學策略的實踐與研究[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4(8):31-32.
[2]傅紅華.巧借課文節點促進讀寫共生——談初中語文“讀寫結合”教學模式[J].語文天地(29):2.
[3]楊小林.初中語文“讀寫共生”教學策略的實踐與分析[J].未來英才,2017.
作者簡介:王桂林,福建省南安市,南安市勝利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