厙文妍
關鍵詞:新型智庫;社科學術期刊;融合發展
中圖分類號:G230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21)07 — 0125 — 03
自2015年1月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以來,黨、政府、學界對智庫的建設空前重視,各類智庫高速發展。①黨的十九大報告再次強調,要“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為新時代智庫建設指明了方向,將為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的改革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撐與服務。但是在新型智庫的建設中,也出現了一些突出的問題,如智庫成果思想引領力不足、智庫成果轉化率不高、智庫成果權威傳播平臺缺乏等,學界對此展開了熱烈的討論,但對智庫與其圈層外機構的融合發展研究仍需進一步拓展和深化。筆者結合學習中央精神的體會、對新聞傳媒業的長期關注以及自身的從業實踐,就新型地方智庫建設中的突出問題,以及新型智庫建設背景下社科學術期刊服務功能的建構,即社科學術期刊如何圍繞中心大局服務地方智庫建設談幾點思考。
智庫(Think Tank)也稱思想庫、智囊團,在中國古代就有以個體形式存在的具有人身依附性質的軍師、謀士等,但開始以機構形式出現是在現代歐美,而成為熱詞卻是近些年的事。歐美現代智庫強調獨立性、非營利性、民間性等,如全球第一智庫布魯金斯學會,是一家研究公共政策的獨立的非贏利組織,大部分資金來自民間捐款。中國特色新型智庫與歐美現代智庫的不同之處是:中國的智庫是在黨委統一領導之下,由有關部門分別管理。智庫是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的下屬單位。雖然也有少量社會智庫,但是也要納入統一管理范疇。〔1〕然而,無論歐美現代智庫還是中國特色新型智庫都有一個核心的宗旨:直面現實性、戰略性的重大公共政策,以其研究成果為公共政策、戰略規劃提供依據和參考,引導或影響公眾對政策和戰略的認知。〔2〕
2015年被稱為“智庫元年”,自此各類智庫的建設不斷向前推進。首先是國家智庫在數量上達到一定的規模,民間智庫的建設廣受關注;其次是完成了大量的研究報告,在支撐黨和政府民主決策、科學決策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第三是一批有影響力的各級各類智庫正在形成。但是新型智庫建設也存在一些突出問題。
(一)智庫成果思想引領力不足。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引發的教育、人才資源分布不均致使地方智庫建設水參差次不齊,欠發達地區智庫整體發展水平相對較低,主要表現為規模偏小、領軍人才不足、智庫原創能力不強,缺乏有深刻洞見的思想產品,智庫成果影響力不夠,與當前的改革創新任務及日益增長的地方黨委政府決策需求相比存在明顯差距。
(二)智庫成果轉化率不高。作為智庫建設的重要目標,讓智庫成果受到關注并轉化為政策,是新型智庫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然而,在一些地方和部門,因交流合作機制的缺失、資源分散封閉,研究議題的戰略性、前瞻性、可操作性不夠,常常出現調研、決策兩張皮的現象,致使智庫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不力、不順、不暢,成果轉化率低,沒有充分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三)智庫成果權威傳播平臺缺乏。作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力量,智庫要為政府決策咨詢提供高質量服務,除了擁有強大的思想生產能力,還需強大的傳播能力加持。〔3〕目前,我國智庫成果多以課題結題報告或以遞交上級部門的各種內參形式進行傳播,特別是體制內智庫,與體制外機構合作有限,也不能充分利用新媒體增強影響力,傳播渠道狹窄。
如果將新型智庫比作一只鳥,思想的生產和傳播如同鳥之兩翼,共同且同時對智庫核心競爭力的形成與強化發揮著作用。在當今媒體格局發生重大變化、媒介融合日益深化的大背景下,如何釋放智庫成果的巨大動能、更好實現其思想價值?近年來一批有影響力的媒體型智庫,如瞭望智庫、南方傳媒智庫等形成,以深度見長的智庫與以速度見長的媒體之間緊密結合、良性互動、融合發展的模式為增強智庫傳播力、影響力提供了借鑒。
學術期刊和新型智庫在主體成員、研究領域、價值取向維度具有天然內在聯系。對于學術期刊與智庫建設的內在關聯,學界開展了積極研究,主要認識可歸結為兩類:一是智庫與學術期刊是一種雙向互動關系,〔4〕一是學術期刊為智庫成果提供交流傳播平臺。〔5〕筆者就智庫科研成果影響力建設、成果出版途徑等通過中國知網進行了文獻研究,并結合已出臺的政策文件和自身社科學術期刊從業實踐進行了梳理與思考。
(一)期刊是智庫成果公開傳播最有效的媒介。就圖書、報紙、期刊等傳統媒體而言,期刊以其專業性、時效性和連續性的特點,擁有其他紙媒無可比擬的優勢。而經由新興媒介的屏幕閱讀須仰賴于一定的環境條件和設備、技術支撐,就閱讀的態度和方式,通常比較適合碎片化的淺閱讀,而學術期刊內含的思考、鉆研、批判、理性等因素與智庫成果的閱讀群體——學者和官員(假定學者型官員尚不普遍)這兩類人的接收與接受習慣高度契合。
(二)學術期刊是智庫成果交流傳播的天然平臺。智庫的核心功能是生產智慧成果,其影響力取決于智慧成果的質量,也取決于其傳播力,傳播力決定著影響力。學術期刊嚴謹、科學、專業、權威,天然成為智庫建設成果的發表平臺,更具備儲備智庫建設人才、引領智庫建設方向的優勢。〔6〕對于學術期刊而言,智庫是“軟實力”的重要代表,是學術期刊多元化發展的智力支撐,對于推動期刊理論水平的提升和經營方式的創新可發揮很大的作用,〔7〕有助于刊物在政策咨詢、戰略研判、方案供給等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免遭不能更好地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詬病。
(三)學術期刊是智庫成果的滋源地。一方面,智庫成果需要科學知識的浸潤和滋養,學術期刊因其學科和專家優勢,對于本專業學術問題的報道往往更為前沿、深入、權威,通過學術期刊普遍加入的數字化傳播平臺,學術信息可以實現快捷、精準傳播,客觀上加速了知識的生產,大大縮短了科學創新的時間;另一方面,編輯部背后往往有著強有力的編委會或學術顧問、審稿專家團隊,他們一般是本專業領域內的頂尖學者,而學術期刊的作者和讀者又具有高度一致性,同在學術共同體他們對推動學術發展具有引領作用,能夠為智庫的發展提供重要的、權威的知識資源。
長期以來,我國期刊業存在著“小”“散”“濫”的結構性弊端,經營模式固化、資源分散、趨同化等問題導致改革舉步維艱。綜合性社科學術期刊更是如此。一方面,在新媒體時代紙媒普遍受沖擊的情況下發行量難以提高,遑論以期刊二次售賣為模式的廣告收益的拓展。另一方面,當前學術期刊多數以被動形式接受科研成果,作為黨和國家政策主張主動傳播者的作用并不明顯;作者隊伍比較單一,迫于職稱晉升和畢業壓力,其科研成果往往與現實接觸緊密度不夠,重文獻、輕調查,盡管具有較好的學術規范性,但其實用價值常常遭人詬病。與此同時,綜合性社科學術期刊內容嚴重同質化,選題低水平重復,因過于迎合期刊評價需求,沒有突出智庫功能的發揮。鑒于以上社科學術期刊發展存在的突出問題以及媒體型智庫高歌猛進的勢頭,綜合性社科學術期刊應在引領時代潮流、把握時代脈搏、關注現實問題的基礎上,從供給側發力,以內容為王、學術立身,主動出擊,夯實融合轉型的堅實基礎。
(一)圍繞辦刊宗旨,開設智庫專欄。在智庫研究興起、國家高度重視智庫建設的語境下,學術期刊服務智庫建設也需要轉換服務意識和服務視角,重新校準辦刊定位,在不偏離學術基準的同時,為社會問題提供切實可行的方案。〔8〕而專欄是期刊內容布局的重要組成,呈現著期刊的特色和亮點,與單篇文章比,專欄能夠凸顯刊物對某一問題的特別重視,通過將相關文章進行組配,能夠清晰明確地顯示其立場與視角。
(二)加強選題策劃,主動設置議題。學術期刊的智庫服務功能要求期刊在內容上關注時事熱點和政策選擇,以問題為導向進行專題化展示。一是主動將社會問題設置為研究議題,引導學者對政府政策開展分析和解讀,引領社會輿論;二是刊載評論文章,引起讀者、專家的關注和討論,進而通過期刊的傳播吸引社會關注,為公眾釋疑解惑,凝聚社會共識。
(三)重視隊伍建設,提高編輯素養。在學術評價中,期刊編輯常常因并非專職科研人員難以獲得學術身份認同。因此,學術期刊要鼓勵編輯在業務之外開展獨立研究,成為某一領域的研究專家,通過對相關問題的洞悉,把握學術研究熱點,以期能夠在更高層面上與作者開展對話并建立廣泛穩定的聯系,及時傳播高質量研究成果,為決策者提供更多應對風險和挑戰的理論基礎。
(四)對接基金項目,積極建言獻策。政府未來的發展戰略研究將主要通過基金項目招標,為避免被動接受智庫成果,作為政界、學界和社會聯結的紐帶,學術期刊應當主動出擊,聯合智庫有針對性地承接與宗旨內容相符的科研項目或承辦相關學術研討會,以專題的形式展示研究成果,促進成果的轉化應用,以使期刊提升社會得到效益。
(五)借力“互聯網+”,打造期刊聯盟。以學科或地域為中心,建立學術期刊聯盟,將分散的知識資源集中起來,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多元化發展。充分探索通過“兩微一端”等新興媒體或數字化平臺把不同期刊的文章以學科專業進行聚合后對外傳播,提高整體參與政策研究的影響力、感召力和行動力。借力知識付費風口,打造專題數據庫,以打包或拆分的形式將相關內容直接送達決策部門、行業協會和相關科研機構。
學術期刊服務新型智庫,從智庫成果中遴選出服務中心大局工作的精華,是承擔社會責任、擴大智庫成果傳播效應的主動作為,也是新時代賦予的歷史使命和責任擔當。結合學術期刊的本質屬性、傳播規律及發展現狀,其智庫服務功能建構的路徑應當包括但不限于開辟智庫專欄、加強選題策劃、提升編輯素養、主動對接項目、借力互聯網+等。在新型智庫建設和媒體融合發展的背景下,綜合性社科學術期刊亟需順勢而為、主動作為,在成為智庫研究成果發布與傳播平臺的基礎上,加快智庫化轉型,發揮其在價值引領、知識傳播、決策咨詢、人才聚集方面的功能。
〔參 考 文 獻〕
〔1〕魏玉山.關于出版業新型智庫建設的思考〔J〕.科技與出版,2017,(01):4.
〔2〕初景利,唐果媛.論從學術研究到智庫研究的轉化機制〔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8,41(11):1-5.
〔3〕劉西忠.融媒體時代智庫成果如何社會化傳播〔N〕.光明日報,2018-07-12:11.
〔4〕李娟.學術期刊發展與新型智庫建設和諧共生〔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4-10-22:B05.
〔5〕于信匯.智庫、學術與期刊如何良性互動?〔J〕.社會觀察,2015,(11):9.
〔6〕江波.學術期刊的智庫功能與定位〔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57(04):152-156.
〔7〕賀嫁姿.學術期刊與智庫建設的協同創新〔J〕.出版發行研究,2017,(02):59-62.
〔8〕黃江華.共同體視域下學術期刊與智庫的互動共生〔J〕.青年記者,2019,(27):65-66.
〔責任編輯:包 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