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瑛
關鍵詞: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批判性思維;應用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21)07 — 0164 — 04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9年3月18日主持召開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提出,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要堅持“八個相統一”的具體要求,其中“堅持建設性和批判性相統一,傳導主流意識形態,直面各種錯誤觀點和思潮”①從建設性和批判性的視角明確了思政課建設的價值指向。批判性即批判性思維,批判性思維(Critical Thinking),也被譯為審辯思維,是一種高階思維方法。學界關于批判性思維的定義有許多,比較推崇的定義是羅伯特·恩尼斯的觀點:批判性思維是理性的、反思性的思維,其目的在于決定我們的信念和行動。② 其實質是“基于一定依據和標準的有辨識能力的判斷”。如何將批判性思維和高校思政課有機結合是新時代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的新課題。
(一)高校思政課教學邏輯性、論證性訓練缺失。長期以來,我國高校思政課遵循的原則是:重思想統一、輕思想自由;重規范約束、輕獨立個性;重政治性、輕教育性。這一原則使得大學生不僅不能在思政課堂上產生思想的碰撞、心靈的洗滌、價值的認同,反而產生了強大的思想包袱和厭倦情緒,甚至把思政課視為“宣教課”和“洗腦課”。究其原因,思政課教師存在以下兩點思想誤區:一是將思政課等同于政治教育,以宣講國家宏觀政策和理論為主,提倡道德教育和思想教育,但是啟發性教學內容不足,尤其關于學理性、邏輯性、論證性的訓練相當欠缺;二是對“批判性思維”的認知存在誤解,誤以為“批判”就是“批評”,擔心一批判就會威脅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的建設和鞏固,這是批判性思維在高校思政課中沒有得到有效應用的主要原因。
(二)高校思政課“只立不破”的單向度教學,導致大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不足。在缺乏批判性思考的環境中成長的人容易陷入“非此即彼”的思維模式中。傳統高校思政課上,大學生呈現出這種思維模式具體表現為以下兩種極端情況:一是對認知對象缺乏批判意識,即對課堂上教師給出的觀點,不經思考,沒有質疑,全盤吸收。出現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有些思政課教師不允許學生提出與自己不同的想法和聲音,要求學生思想與自己高度統一。導致學生在面對非主流價值取向和錯誤思潮時,表現出一種無原則、麻木,甚至縱容的態度;二是面對認知對象明明覺得不對,卻不知如何質疑。即具有批判意識,但如何批判卻力不從心。比如大學生對當今社會不良現象,不善于運用辯證的眼光和理性的分析看待社會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取而代之地用偏見的態度來斥責社會不良現象。以上兩種情況,無論是迷失自我、迷信權威的無批判,還是缺乏技巧的非理性批判,都可通過課堂中加強批判性思維的教學進行有效調整。
(三)高校思政課教學缺乏全面思維框架。大學生面對錯誤思潮時很難透過現象看本質,容易受到一些似是而非的思潮誤導,甚至出現道德準則失范的現象。批判性思維是一個全面的思維框架,這個思維框架需要在具體生活實踐中不斷錘煉、修正、完善。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是高校思政課重要的教學目標之一。面對紛繁復雜的社會誘惑和真真假假的信息,大學生缺乏是非對錯的辨別能力,容易產生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失調,利己主義、功利主義等錯誤的價值觀逐漸成為大學生新的價值取向,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公平、正義等基本道德準則被忽略。大學生道德準則的失范要求思政課亟需應用批判性思維工具,幫助學生對多元價值取向進行審慎地思考和選擇。
批判性思維包括批判精神(意識)和批判方法,要求既具有批判意識,又具備批判技能。其中批判技能是一個追求真理的理性探求過程,包括對證據、觀念、方法、語境的分析、評價、推理的過程。在批判性思維的指導下,人們不會隨便接受一種觀點,而是獨立思考問題,認真考慮不同觀點,并在此基礎上形成結論。
我國高校思政課的主要功能是意識形態的“立”,表現為建設性。即緊緊圍繞“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根本問題,遵循教書育人和學生成長的規律,用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自覺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和模范踐行者。應該說,思政課是立字當頭,建設性為先。然而,一些高校的思政課將“以立為主”片面地理解為“只立不破”。
習近平總書記從黨和國家長遠發展角度出發對辦好思政課提出新要求,“要堅持建設性和批判性相統一”,正是直面當前思政課教學中“只立不破”的突出問題給出的一味解藥。這要求高校思政課教師不僅要善于“立”,更要學會“破”,勇于直面現實問題,用科學理論和思維方法引導學生透過虛假表象進行理性分析,認清錯誤思潮的本質和危害,理性對待改革發展過程中存在的新矛盾和新問題,探索新方法。
當今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這對于正處于改革轉型關鍵期的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中國來說,面臨著各種機遇和風險挑戰,特別是各種文化和意識形態的沖擊。在信息時代成長的新時代青年大學生在海量信息面前無所適從:如何鑒別信息的真假?如何澄清事實的真相?如何認清錯誤思潮的本質?應當追求怎樣的價值觀?這些問題對新時代大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價值觀都帶來了極大挑戰,更是對當前高校人才培養提出了難題。高校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承擔著為社會主義建設培育接班人的重要使命。因此,在新時代高校思政課中應用批判性思維工具,幫助青年大學生鑒別信息真假,澄清事實真相,理性面對錯誤思潮,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是高校思政課改革創新的時代要求。
高校思政課教學備受詬病,其中最突出的問題為思政課堂缺乏吸引力、說服力與親和力。具體表現為思政課教師圍繞科學理論,正面宣講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宣傳各項利國利民政策,卻對大學生關心的社會熱點甚至敏感問題避而不談。這種缺乏批判性的教學難以讓大學生對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產生認同。高校思政課只有緊緊圍繞大學生最關心的現實問題,從實際出發,通過批判性思維工具進行正反對比,才能讓學生在課堂學習中開闊視野,拓展思維,獲得思想碰撞和情感觸動,從而提高思政課學習興趣;另一方面,現實批判性不足導致思政課教學與學生關心的現實生活相脫節,講授內容過于空洞,吸引力不足。
想要增強思政課的吸引力、說服力和親和力,提高學生課堂獲得感,應避免“只講理論,不關注現實”的教學常態,在應對錯誤思潮及學生關心的現實問題上,要加強批判性分析和論證。敢于直面學生提出的質疑,引導學生理性判斷。運用批判性思維工具和科學理論,讓學生在正反觀點的交鋒中越辯越明,感受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魅力,獲得啟發,產生共鳴。正如毛澤東曾說的那樣:“馬克思主義必須在斗爭中才能發展,不但過去是這樣,現在是這樣,將來也必然還是這樣。正確的東西總是在同錯誤的東西作斗爭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①思政課教學也應當遵循如此規律,敢于同錯誤思潮進行斗爭,敢于直面現實中存在的問題,用辯證、長遠的眼光分析和看待問題。由此可見,批判性思維在高校思政課中的應用是當前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的必然要求。
眾所周知,高等教育的核心目標不僅僅是學習知識,更重要的是培育學生養成科學的思維方式。高校思政課的素質目標之一就要求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堅持建設性與批判性相統一”的要求正是強調思政課培育大學生明辨是非的批判性思維能力的重要作用。批判性思維能力作為現代社會不可或缺的思維方式和技能,能夠讓學生學會辯證思考,做出正確選擇,從而獲得自由和幸福的能力。因此,從教學目標看,思政課不僅要引導學生學習政治理論知識,更要求學生在世界觀和方法論層面上產生對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的認同,即思政課不僅要“講政治” “講信仰”,還要講“思維方式”,講方法。
故而,在高校思政課中應用批判性思維工具來培育大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使其掌握馬克思主義方法論,學會用聯系、發展、全面的眼光看待問題。只有具備這樣的思維方法,大學生才能擁有一個不囿于個人偏見或好惡的看問題的全局性視角,才能更深刻地理解馬克思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科學性和合理性。
新時代高校思政課教學如何應用好批判性思維這把利器?總書記強調“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要發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思政課教師不僅要有信仰,還要理直氣壯講好思政課。“理直”強調教師不僅應具有較強的理論功底,更要具備科學的方法論。有了強大的理論支撐和科學的方法論,才有辦好思政課的底氣。
“知行合一”是批判性思維的現實前提。“讓有信仰的人講信仰”是總書記對思政課教師提出的基本要求,思政課老師要做到“知行合一”。高校思政課教師應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堅持用科學的理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各種錯誤思潮進行批判,以理性的心態對社會各種現實問題進行理性客觀地分析;與此同時,思政課教師在實際生活中做到知行合一,言行一致。用馬克思主義者的要求嚴格規范自己的行為,體現對功利主義、拜金主義等錯誤思想的批判,這樣的思政課教師對錯誤思想進行批判才更有說服力和吸引力。
直面問題,破中有立,這是批判性思維的邏輯起點。高校思政課教師不僅要有堅定的信仰,還要有扎實的理論功底。思政課本身就是一門理論課,理論功底不強,何以以理服人。具備扎實的理論功底,才有上課的自信和批判的底氣。因此,思政課教師必須在理論上下大力氣,對于當前社會存在的一些模棱兩可的觀點和錯誤的思想,要堅持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為導向,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加以分析,以理服人,言之有理,使講授的內容充滿邏輯的力量和理論的魅力,才能真正贏得學生對課堂的認可。
同時,思政課教師還要將理論與實際緊密聯系,緊跟時代發展,及時了解國內外重大發展變化,關注社會熱點問題。近年來世界正處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際形勢瞬息萬變,世界動蕩不安。各種措手不及的新情況、新問題、新挑戰此起彼伏地出現,比如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如何在這種突發事件背景下做好學生思想工作,思政課教師應與時俱進,在已有理論基礎上進行理論創新,對錯誤思潮和輿論導向進行理性分析和批判,澄清錯誤思想和輿論的來龍去脈,才能彰顯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在論辯中塑造思考力,這是批判性思維的運行機制。教師要與學生形成線上線下互動機制,隨時關注大學生所關心的現實問題,鼓勵學生帶著問題進課堂。教師在課堂上結合教材理論內容應用批判性思維設置課堂小活動,可有效提升學生思辨能力。如在講授《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2018版)第十章《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第一節《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時,可結合美國大選等熱點問題,以“中西方民主制度孰優孰劣”為主題進行討論和探究,并以此為辯題進行課堂辯論。課前教師預先布置作業,請學生搜集相關論證材料,并指導學生如何搜集資料:盡可能搜集不僅可以證明己方觀點正確,還能反駁對方觀點的論據材料。課堂辯論結束后,教師讓未參加辯論的旁觀學生陳述自己聽后的感受,并及時給出點評和分析。通過辯論賽這種正反雙方觀點交鋒,讓學生對課前模棱兩可的問題明確其本質,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立場。
正反結合,辨證統一,這是批判性思維的方法論框架。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建設性與批判性相統一,傳導主流意識形態,直面各種錯誤觀點和思潮”。思政課教師應將“批判性與建設性”相結合,貫徹到思政課改革創新全過程中。在學生管理層面,要堅持思政課的社會主義價值導向,既要重視發現和宣傳先進典型,也要關注反面案例,充分發揮反面案例的警醒教育作用;在課堂教學層面,既要注重正面闡釋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的建設,做到以理服人,使授課內容充滿邏輯的力量和理論的魅力,也要對關注度高的敏感問題做好充分的批判性教學設計,避免簡單機械地進行情感的宣泄和教條的攻擊,要做到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科學地分析問題,講清問題的本質,讓學生信服。
總之,批判性思維應用于高校思政課能有效增強大學生是非對錯的判斷能力,使大學生理性對待現實社會中各種混淆視聽的錯誤思潮和非主流的價值觀,正確看待當前社會存在的各種矛盾和問題,從而認同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和核心價值觀。讓思政課真正發揮“立德樹人”的關鍵作用,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社會主義接班人和建設者奠定堅實可靠的人才基礎。
〔參 考 文 獻〕
〔1〕習近平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強調 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 貫徹黨的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N〕.人民日報,2019-03-19.
〔2〕董毓.批判性思維原理與方法:走向新的認知和實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毛澤東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4〕吳潛濤,陳越.堅持建設性與批判性相統一推動思政課改革創新〔J〕.中國高等教育,2019,(10).
〔5〕李健,張英琇.以增強批判性為抓手,推進思政課建設與批判性相統一〔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9,(10).
〔6〕劉琪.注重批判性思維能力培養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思考——以“形勢與政策”課程為例〔J〕.唐山學院學報,2019,(05).
〔責任編輯:丁 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