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岳

時下,“內卷”一詞已經火到如果聊天時沒有出現這個詞,似乎就有點落伍,而從社會學的角度看,內卷在新時代所代表的意義已經遠遠超過了原本作為社會學專業詞匯的內涵。這也不是社會學專業詞匯第一次流行,實際上,“X/Y/Z世代”“非主流”“階層固化”“亞文化”等現在的常用詞都出自社會學。
我本科學的是法學,巧的是,最初發表的論文就是用社會調查方法去解釋法律相關現象,讀博的時候也是寫了一篇關于社區不同群體融合的論文獲得了法學博士的學位。若問我社會學是怎樣的一門學問,我不會背教科書上的定義,但我認為這是一門告訴你怎樣去觀察社會、理解社會、描述社會、洞察社會問題和優化社會運作的學問。
社會學提供了我們認識和理解周圍社會的方法論,但容易固化社會認識的邏輯框架和分離社會學知識與社會工作技能。所以,社會學學得好的人,可以融會貫通,萬金油般地做各類工作;社會學學得不好的人,會把各種社會信息放回所謂經典的社會學傳統框架,然后滿足于絮絮叨叨的敘述和用處不大的寫作。我曾經評價當今社會學專業:“描述社會現象頗有章法、洞察社會運作小有角度、解決社會問題幾乎一籌莫展。”
社會學提供了許多描述社會構成要素與運作機制的概念、規則、命題和理論思路,它具備了不同于其他學科的獨特能量。比如結構洞原理,精彩地闡釋了不同結構主體穿越到其他結構中獲得認同的理論,但是當代社會學者恰恰沒有在社會穿越方面表現出長處和積極性;社會學提供了社會影響力的概念——不同的人不能等同于數學意義上的計數個體,不同影響力的人發揮社會動員作用時的權重是不一樣的——這也讓社會統計學區別于一般統計學工作機制。
社會學的學習方式需要建立在一定的基礎社會學知識上,但是只有那些對社會知識滿懷興趣并且充滿行動力和反思力的學習者,才會體會到社會學的真正妙處。同時,有的社會學體系過于恪守其學科獨立的基礎條件,因而對經濟學、管理學、心理學、計算技術、設計科學等過于“警惕”,甚至一些經典社會學老師迷戀傳統社會結構,對技術與網絡社會甚至新城市的社會形態都缺乏興趣,對社會工作知識與技能都甚是不屑。事實上,社會學在當今社會所能貢獻的最大價值是在社會理解環節上的知識,一旦學科本身出現嚴重的自我隔離,就會失去其動態發展的根基。
社會學不僅要關注最新的社會動態、提供社會解釋和社會對策的新方法論,還應從其他學科的新發展中吸取養分。所以我個人建議,如果是學習社會學的學生,盡量不要考社會學學科的研究生和博士生,可以考慮轉向其他專業;學習應用數學和應用分析方法的同學則可以考社會學研究生或者博士生,這樣的跨學科操作可能有更大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