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課程思政是現今高校教育思想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內容。在課程中融入課程思政案例是其核心部分。而工科與課程思政相關聯較少,探究如何在工科課程中設計并實施思政案例就顯得尤為重要。文章以《工程地質與水文地質》課程為例探究在工科課程中思政案例的設計與實施,為培養正確價值取向且專業基礎知識扎實的學生打下良好基礎。
關鍵詞:工科;課程思政案例;授課內容
1 引言
2016年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中強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1]。高校課程都應與課程思政相向而行,而思政案例是課程思政中最為核心的內容,如何尋找思政案例,在課程中融入案例以及怎樣在課堂上安排講授是工科課程中融入課程思政需要關注的重點。文章以《工程地質與水文地質》課程為例,探究工科課程融入課程思政案例的教育模式及實踐。
2 思政案例設計
工科課程往往理論性強,與思政內容結合不太緊密。結合課程,可以從課程發展過程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名人切入案例,用傳統工科相關知識論述辯證統一,此外,還可以從實際操作著手,體會匠人精神,培養良好職業素養。
《工程地質與水文地質》是勘查技術與工程專業的學科基礎課程。其教學目標是使學生掌握工程地質與水文地質相關基本知識,學會分析水工建筑物的工程地質條件和問題的基本方法,能閱讀和分析常用的地質圖件和資料[2]。結合該課程教學目標與內容,從不同角度挖掘課程思政元素和案例。文中從緒論、建筑物地區的滲流問題研究、環境地質問題和工程地質及水文地質勘察4個章節發掘典型案例,重點介紹課程思政的設計思路。
緒論章節對應的思政元素是科學精神。案例是講解工程地質和水文地質的發展歷史,重點介紹我國相關領域發展過程中涉及的人物故事,以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如溫家寶總理、王大純教授和薛禹群教授。學習相關專業方面的知識和對待科學嚴肅認真的態度以及把個人奮斗同國家發展緊密結合的家國情懷。比如溫總理在野外考察中,從未定過一個遙測點。哪怕多爬一兩個小時的山,也要到實地進行觀測,認真地記下自己所看到的一切[3]。這樣詳細事例可以對學生有所啟發。
建筑物地區的滲流問題研究章節對應的思政元素是辯證統一,用發展的觀點、普遍聯系的觀點思考問題。對應案例是地下水在建筑物地區發生滲流造成了各種工程地質問題,如修建水庫后由于水庫水位抬高,有可能產生壩區滲漏,也可能通過壩肩的透水巖層形成繞壩滲漏,或者經過庫岸透水巖層滲透到鄰河和下游發生庫區滲漏。此外,基坑、隧洞施工中地下水處理不當可能引發涌水、坍塌等問題。而地下水又是寶貴的資源,是活躍靈敏的生態環境因子,是極有價值的信息載體。因此,我們應從辯證統一的角度思考問題,要用發展的、普遍聯系的觀點思考問題。資源或災害并不會一成不變,是在外界環境下不斷發展變化,甚至可以互相轉換。
環境地質問題章節對應的思政元素是生態文明。案例如下:當今社會發展過程中,人類為了生存或經濟進行建設改變了自然環境。如計劃不周修建的水庫,就會造成水庫的淹沒和浸沒、坍岸和滲漏、淤積及水庫誘發地震等問題:又如無計劃地采伐森林、破壞草原,將會造成水土流失、風沙侵襲,破壞生態平衡,這些都是人為造成的環境問題。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也是與自然災害抗爭的過程,是認識自然、影響環境、改造、修復和保護環境的過程。環境地質問題的研究,對于人類的生存與安全,改善地質環境,達到人與自然、人與環境和諧相處,推動人類社會不斷進步及經濟的持續發展,具有深遠的重要意義。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文明建設關乎人類共同命運。
工程地質與水文地質勘察章節對應的思政元素是職業修養。案例是查明相關工程地質條件和水文地質條件,為后期建筑物選址、施工和建設提供依據,做出地下水資源評價。在進行工程地質和水文地質勘察過程中,會涉及到大量的本專業相關知識,因此大家應要好好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為今后從事地質相關工作打下良好基礎,工作過程中,應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正確的職業思想和專業的職業技能,應擔當起解決工程地質與水文地質問題的職責與使命,提高學生的責任感與使命感。
3 課程實施
授課期間,課程思政與教學知識應有機結合,擺脫知識的枯燥性,增加趣味性。思政元素和案例的引入應因勢利導,順勢而為。講述專業發展歷史和突出貢獻人物結合起來,如通過展示溫總理工作時所繪制的地質剖面圖、鉆孔柱狀圖和巖性描述等資料,感受他工作時的工匠精神及家國情懷。引導學生發憤圖強。此外,課程思政內容與專業基礎知識安排應時間合理。所謂課程思政是建立在課程上的思政,切勿喧賓奪主,亦不可糊弄了事。
4、課后反饋
課下應安排學生積極討論,并對不懂的地方進行答疑。不定時提問,安排測驗,真實掌握學生學習情況。此外,授課結束后,可以和學生及其他教師交流,了解本課課程思政教學效果。筆者認為,要做好課程思政工作,還需在以下兩方面努力:增加教師本身的思政認識情況,如通過自己閱讀思政類書籍或參加相關思政課程培訓活動;進一步改進教學方法,不斷融入新的課程思政內容,吸引學生興趣。
5 總結
通過在課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和案例,不但有效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學習成績,也讓學生接受了思想洗禮,引發學生思考,怎樣能更好的掌握相關知識、如何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以及怎樣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本文以《工程地質與水文地質》課程為例,首先設計了思政元素與案例,進一步說明課程實施和反饋應注意內容,為工科課程思政案例設計和實施提供參考意義。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1).
[2]陳南祥.工程地質及水文地質[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18.
[3]溫家寶.溫家寶地質筆記[M].北京:地質出版社.2016.
作者簡介:郭芳芳(1989—)、女、漢族、河北邯鄲、山西工程技術學院、助教、研究生、水文地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