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全面依法治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在此背景下推進大學生法律素養培育工作顯得尤為迫切且必要。從大學生法律素養培育過程中,發現存在互聯網輿情監管不力,削弱了大學生法律認知能力;學校法律通識教育缺失,導致了大學生法律意識淡薄;受不良傳統“情理”觀念影響,限制了大學生法律實踐操作能力等問題。因此,必須以校園法治網絡建設為窗口,優化學校法治宣傳環境;以法律通識教育課程為載體,加強學校法律教育力度;以開展法治實踐活動為抓手,促進學生用法能力提高。
關鍵詞:體育課程;課程思政;育人功能
2016年12月7日至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1]。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明確提出“體育類課程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注重愛國主義教育和傳統文化教育,培養學生頑強拼搏、奮斗有我的信念,激發學生提升全民族身體素質的責任感”[2]。不言而喻,體育課程作為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的重要一環,對于提升大學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同樣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然而,體育課程思政在實踐過程中,應該如何準確的定位其育人功能,應該如何有效的驅動其實踐要義,這不僅是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背景下亟需回答的時代性追問,更是踐行《綱要》提出結合專業特點分類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要求。為此,本文研究從國家政策導向出發,探尋體育課程思政的育人功能及其實踐要義,為深入挖掘體育專業課程思政教育元素,并將其有機融合體育課程教學,實現潤物無聲的育人效果提供一定的參考。
一、體育課程思政的育人功能
體育課程思政建設是指體育課程教學領域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于學校人才培養體系的理念、任務、方法和過程的總和,其中蘊含著深刻且獨特的育人內涵[3]。為此,研究從《綱要》提出體育專業課程思政建設要求為依據展開。
(一)弘揚愛國主義精神與優秀傳統文化
體育課程思政對于弘揚愛國主義與傳統優秀文化,相較于其它學科及專業具有不言而喻的先天優勢。正如教育部印發的《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在課程總目標中明確要求發揚體育精神,具有團結進取、頑強拼搏、奮發向上的體育精神;在教材編寫要重視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武術以及民族民間傳統體育等內容。例如,中華體育精神既是優秀的傳統文化,又是中國共產黨的精神譜系。在體育課程思政建設過程中,加強增強學生對祖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和民族團結的意識,采用女排精神以及介紹體育名人或奧運冠軍的愛國情懷,激勵和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思想。
(二)培養頑強拼搏作風與奮斗有我信念
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見第31屆奧林匹克運動會中國體育代表團時提出,體育健兒展示了“人生能有幾回搏”的奮斗精神,要廣泛宣傳我國體育健兒的拼搏精神。毋庸置疑,體育為培養人的頑強拼搏作風和奮斗有我的信念,具有重要促進作用。同樣,對于體育課程思政而言,要通過體育競賽形成合作、競爭、超越、堅持等拼搏作風,尤其是在塑造運動能力這一必備的核心素養過程中,體育教師通過創設體育競賽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競賽中培育拼搏作風和奮斗信念。可以認為,體育學科的特色本質為體育課程思政建設提供了“拼搏”與“奮斗”的基本元素,對于學生在課堂中形成良好的品質,促進育人功能的實現具有重要作用。
(三)激發民族振興責任與體魄強健意識
二、體育課程思政的實踐要義
(一)落實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日常管理制度
(二)提升體育教師課程思政的教育教學能力
(三)構建體育課程思政課堂的質量評價體系
三、結語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指出,“新時代中國青年要增強學習緊迫感、如饑似渴、孜孜不倦學習,努力學習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努力掌握科學文化知識和專業技能,努力提高人文素養[14]。大學生作為新時代青年群體的主力軍,必須掌握并提高自身法律素養,方可為推進全面依法治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青春之力。盡管當前大學生法律素養培育還存在一些現實困境,然而隨著高校法治教育的不斷推進,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及其踐行能力將得到進一步提升。
參考文獻:
[1]人民網.習近平: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EB/OL].[2016-12-08].politics.people.com.cn/n1/2016/1208/c1024-28935841.html.
[2]趙富學,黃桂昇,李程示英,杜紅偉.“立德樹人”視域下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學理釋析及踐行訴求[J].體育學研究,2020,34(05):48-54.
[3]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4]江必新,王紅霞.法治社會建設論綱[J].中國社會科學,2014(1):140-157.
[5]陳忠林.“常識、常理、常情”:一種法治觀與法學教育觀[J].太平洋學報,2007(6):16-19.
[6]王晶,鐘強強.新時代背景下職業院校學生法律素養提升路徑探究[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19,2(3):157-158.
[7]習近平.胸懷大局把握大勢著眼大事努力把宣傳工作做的更好[N].人民日報,2013-08-21(01).
[8]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9]孟莉.當代大學生法律意識培育微探[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6(15):61-62.
作者簡介:王嶸蓉(1993年—),湖北武漢人,在讀博士,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