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科峰
摘 要:所謂野外生存,就是在大山、樹林以及沙漠等與人類居住地較遠的地區中依靠自身與集體的能力維持生命的訓練。這一詞最早出現在軍隊中,其目的就是以鍛煉士兵能力為主。之后因這項訓練具有磨煉意志、提高團隊凝聚力等優勢,被廣泛應用到其他領域的人員培訓中。這就證明野外生存訓練具有一定的教育價值與社會價值。
關鍵詞:生存能力;野外訓練;體育課程;可行性
由于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現在多數初中生在日常生活中并沒有接觸大自然的機會,更沒有機會接受艱苦環境的磨煉,這對于他們的性格、意志力以及生存能力等方面都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因為注意到這一點,很多中學開始嘗試將“野外生存訓練”加入體育的教學內。野外生存生活訓練具有怎樣的價值?是否能夠在初中體育課程中順利開展?下面我們來詳細分析一下。
一、將“野外生存生活訓練”引入初中體育課程中的價值
將“野外生存生活訓練”加入初中體育教學中,具有一定的教育價值以及社會價值,主要呈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對于長期在校園內上課的初中生而言,到自然中上課的教學形式具有極強的新鮮感,可以有效地吸引初中生的注意力,能夠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培養學生對體育的熱情以及團結意識和頑強勇敢的精神,而且隨著野外生存能力的積累,會對學生的身體健康與心理素質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助益;另一方面,這一訓練的加入,使得初中體育課程的教學內容變得更加豐富,全方位的教學能夠對學生的能力進行培養,同時也是對初中生進行社會教育的良好機會,能夠讓學生在與同學和老師的共同活動中,學習社會關系和緊急事件的處理方式。
隨著野外訓練在初中體育教學的推廣,一部分學校按照本校的實際情況將定向運動和越野跑等戶外活動都加入到這一訓練中,而且還在不斷地對內容進行拓展,這樣不僅能夠增加課程的趣味性,同時還能提升初中生的社會適應能力,進而為培養出綜合實用型人才。
二、“野外生存生活訓練”在初中體育教學中的開展對策
1.教學內容設置方面
(1)內容選擇方面
首先,各中學要對本校的自身條件和學校周邊的野外場地進行詳細的分析和調查;其次,要以調查分析的結果為依據對本校可以開展的訓練內容組織在一起并對其進行分類,訓練內容主要分為野外生存基本常識和基本能力培訓以及安全措施教育三個方面。同時,學校還要將初中生不同的年級和能力等多方面的因素考慮進來,從而決定本校野外訓練的教學內容。
(2)課程設置
在進行課程設置時,學校可以參照新課標的教學模式,將訓練內容分為選修和必修兩種,必修基本以生存理論知識和安全防范知識為主;而選修則是對生存技能的拓展教學,中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和優勢對課程進行選擇。這樣的課程設置方式,不僅能夠提高初中生的生存適應能力和堅毅品質,同時還能豐富體育課程的教學內容,有利于幫助學生養成熱愛運動的健康生活
方式。
2.組織形式方面
在自然環境中,像荒原、田野以及山地等都適合開展野外訓練,而且開展的形式也極為豐富。但是由于每個中學的校情都不盡相同,因此在開展野外訓練之前,學校要在保證學生安全的前提下,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確定訓練的方式和場地。像有的學校附近是山林,就可以選擇在山林中露營或爬山等方式對學生開展教學訓練活動。但是,一些環境,像雪原和沙漠等并不適合帶領初中生去實地鍛煉,如果需要在教學時利用這些環境,經濟條件允許的學校可以對場景進行模擬訓練。
3.教學評價方面
正確的評價方式也是“野外生存訓練”在初中體育教學中實施中的重要部分,對于課程的開展有積極的推動作用。在訓練教學中,老師可以采用的評價方式有很多種,像多元化評價、形成性評價以及過程性評價等,只要老師的使用時機和方式得當,都能收到較好的效果。與此同時,老師要提高對學生活動過程表現和進步評價的重視程度,要引導學生對自己學習活動的狀態進行自我評價與自我改進。除此之外,老師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實施分層次評價,評價的形式要多以肯定和激勵為主,避免當眾批評,以防傷害到學生的自尊心,從而造成他們對于這門課程的產生抵觸
情緒。
4.訓練安全方面
因為野外環境極為復雜與陌生,相比于傳統的體育教學環境,存在一定的危險,所以在野外訓練是否可行,首先要考慮的因素就是訓練活動的安全問題。各初中學校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提升本校的安全系數:
(1)建立安全管理機制
建立管理機制之后,老師可以按照相關制度的指引正確開展訓練活動,增加活動的安全系數。在建立制度之前,要明確管理目標,即提高訓練教學的安全保障,保證活動的順利進行。學校要以此為依據,結合風險產生與變化規律評估出場地的風險系數,并制定出有針對性的對策方法。不過目前,由于這門課程的興起時間并不長,因此所制定的安全管理體系還需要不斷地改進和完善,需要學校和老師付出更多的努力。
(2)設置安全監督機制
在建立安全管理機制之后,就要考慮制度有效落實的措施,為了降低訓練的安全風險系數,各個中學都要對安全管理制度進行監督管理,要成立專門的工作小組,定期對場地和訓練設施進行詳細的檢查,保障能夠及時對存在的安全問題進行處理。
(3)設置緊急救援機制
雖然建立了安全管理機制和監督機制,但是還會因為某些不可抗力的因素對師生的人身安全造成威脅,因此,各校要設置緊急救援機制,組建專門的救援小組。同時要為進行野外訓練的老師和學生進行投保,確保風險發生時傷害能夠降到最低。
三、教學決策
由于在野外進行訓練難免會出現一些突發狀況,為了防止師生受到傷害,活動能夠順利進行,教學的形式要盡量以團隊合作為主,而且這樣的方式對于學生合作意識的培養也有一定的助益。在開展訓練教學時,首先,要對全班進行統一的課程教學;其次,要按照學生的綜合能力對其進行合理分組,并以競賽的方式開展小組活動;之后,老師很據學生小組活動情況對其進行全方位的評價。課程教學的內容,正如上文所述,要以理論知識、技能教學以及實際運用三項內容為主,實際運用部分的內容要到野外環境中開展,這也是對學生知識和能力的掌握情況進行綜合的評定。但要注意,在進行野外活動之前,學校和老師必須要到活動場地進行反復的檢查和確認,并制訂詳細的方案和突發事件的應對對策,從而將安全事故發生的幾率降到最低。
總而言之,將“野外生存訓練”納入初中體育教學中,既是對以往固定體育教學模式的創新,同時還是對教育理念的改革。訓練內容的加入,不僅使體育教學內容變得多元化,而且還對學生的身體和心理都形成了十分積極的正面影響,為學生今后的學習和生活奠定了良好地基礎,更是對初中體育教學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和價值。希望通過本文的論述,能夠對“野外生存生活訓練”在初中體育教學中的立足和發展起到一定的推進作用。
參考文獻:
[1]石峻.野外生存生活訓練引入初中體育課程的可行性分析[J].運動,2011(1):86-87.
[2]梁利平.野外生存訓練在高校體育教學中的應用[J].景德鎮學院學報,2015(3):68-70.
[3]石婷婷.野外生存生活訓練引入高校體育課程的可行性探討[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15):208-209.
[4]賴敏娟.江西高校開設野外生存訓練課程的可行性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2(34):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