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德水
摘要:開埠后,伴隨城市建成區與擴展區的推進,上海租界范圍內,河浜體系瓦解、水質環境惡化,造成地表可用水減少,新的城市公共管理方式悄然萌芽、推廣。文章通過對近代公共租界內資料的收集,力圖微觀地探求城市管理方式變遷的具體過程,并對其內在驅動機制及社會回應做出綜合分析。
關鍵詞:水文環境;城市管理;
中圖分類號:K244 ?文獻標志碼:A
上海近代城市公共管理作為城市建成區的指示物,可以觀察到上海近代公共租界的城市擴張趨勢。由于城市化進程的推進,造成了原有的水環境變速惡化,這一趨勢不可逆轉。這是城市道路網格的構建與水環境變遷之間的必然。在這一過程中,以工部局為代表的城市市政部門必然會通過一系列途徑去彌補,管道供應逐漸取代河浜功能,自來水管道供應系統是其中的一個代表,那么水環境惡化下,同時期還有哪些彌補方式呢?
工部局管理下的“亡羊補牢”
放眼歷史時期,河浜與上海地區的人們生活始終息息相關。開埠后城市化推進使得傳統時期河浜功能如交通、飲用、消防、逐漸喪失,在這一趨勢下,以工部局為代表的市政管理部門自然要尋求新的解決途徑,在消防與城市排污排水等方面也做出相應的舉措。
(1)城市消防
城市消防是城市公用事業中不可忽略的一環,開埠后,外僑來滬,就意識到這一點,這可以從開埠后西人對消防的態度看得出來:租界房屋鱗次櫛比,人煙稠密,時有火警,西人有鑒于此,設救火會以防不測[1]。上海的房屋建筑多用以木制材料為主,木材易燃,且受限于河流的通潮性,低潮期水量少、取水難,火災時有發生,開埠后這種情況因為房舍增多、河浜的退化,反而更加常見,最典型的是1879年法租界的大火[2]。
傳統時期,人們從河浜中直接汲水救火,近代河浜逐漸退化后,亟待解決的消防問題就漸漸浮現出來,工部局就曾在多次討論過城市消防問題的解決方案:消防水箱:由于注意到租界中心區發生火警時存在取水困難的問題,決定在教會路和界路的拐角處建造一個水箱,作為一項試驗[3]。
在自來水出現前,租界便已經注意到消防之緊迫,當時主要是巡捕協管城市消防,消防用水主要是采用修建蓄水池、水箱或者消防井的方式。到了1866年水龍公所成立后,英租界范圍內已經有9口消防井。1870年會議中,英租界除了上述9口消防井外,還有一只消防用的蓄水池位于漢口路山東路口,位于另一只寧波路上的蓄水池正在建造,工部局還在考慮增添增添一些消防井,尤其是在山西路寧波路口、廣東路山東路口以及虹口路天潼路口[4]。到了1879年8月,工務處測量員測量幾處消防井的井深時,整個公共租界的消防井數量已經多61口,其中位于美租界的有29口[5]。
新型的城市消防形式的出現,使得原來河浜的消防功能逐漸退出幕后,到了1883年后上海自來水公司開始租界供應自來水后,這種功能進一步弱化,自來水管道連接街道消防栓,使得城市消防不用再受過往自然河浜條件的制約,這是一種進步,也是一種河浜條件大范圍退化后的補救之法。
(2)城市排水
在排水方面,上海地勢低洼,在多雨季節,要承接上游排水任務,還有同時期的沿海潮汐影響,道路極其容易積水。這種惡劣的環境導致初至上海的外僑很不適應,“同治初,惟英界大馬路稍覺寬暢,亦不免泥水污垢”[6],“一經天雨,泥濘異常”[7],到了多雨季節,常常變成臭水溝[8],這也和早期租界排水道修筑比較馬虎有關。早期租界在修筑馬路時,僅在路邊修筑明溝或暗渠作為排水通道[9]。小刀會起義后,租界人增地狹,河浜情況進一步惡化,大量華人涌入后,私人地產商無序開發土地,以及垃圾直接傾倒在公共馬路和河道內,城市排水問題逐漸突出。
這一時期的人為因素加重的排水問題,租界方面采用建設城市道路排水系統來解決。1862年,租界方面就在規劃城市雨水管道,在1862年到1870年間,租界范圍內的排水系統建設工作全面展開[10]。早期的下水道由于技術原因,存在需要經常清理的弊端,1865年工程師提出下水道主干道計劃后,并在同年被批準實施[11],這極大的提高了下水道的利用效能。
(3)污水處理
早期的租界,不管是雨水溝還是陰溝均直接連通河浜,污水大都最后匯集到蘇州河或者黃浦江,這就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河浜污染,尤其在自來水供水以后,由于取水地在黃浦江下游的楊樹浦,對取水地的水質保護就顯得極為重要。
尤其到了20世紀后,租界方面推廣衛生水廁所,這時期的污水、雨水不分流,增大了河浜水源污染的可能,租界方面迫切需要建立污水處理系統。1920年通過了中區污水處理規劃[12],在接下來幾年分別通過東、西區的陰溝規劃。到了1923年建成北區污水分析所(又稱靶子場污水分析所),到了1930年工部局年報中已經有四個污水分析所:北區、西區、東區和開納路污水分析所[13],這其中除了開納路是流動的分析所外,其余均為沉降過濾,然后排入河浜的模式。在投入使用后的1930-1935年間,整體的污水處理量是比較穩定,處理后的污水直接注入河浜。
四處的污水處理所,北區污水處理所注入虹口浜支流漕涇江,西區的注入蘇州河,東區入周家嘴一段的黃浦江,注入的幾條主要河浜,由于注入河浜水量較大,河水稀釋后未見明顯異常。“新陰溝計劃”以來,公共租界內雨水和污水已經逐漸分流處理,雖然主要是為了保護飲用水源,但這也算得上一次進步。
參考文獻:
[1]李維清著:《上海鄉土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106頁。
[2]《北華捷報》,1879年8月16日。
[3]《工部局董事會會議錄》第1冊,1856 年 7 月 2 日。
[4]《工部局董事會會議錄》第4冊,1870年2月11日。
[5]上海檔案館藏:卷宗號 U1-1-913,《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工作年報(1900 年)》
[6]葛元煦:《滬游雜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1頁。
[7](清)黃式權:《淞南夢影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89年版,第103頁。
[8]上海市檔案館藏:檔案號U38-5- 1186。
[9]史定梅:《上海租界志》,上海:上海科學院出版社,2001年,第445頁。
[10]史定梅:《上海租界志》,上海:上海科學院出版社,2001年,第446頁。
[11]《工部局董事會會議錄》第2冊,1865年3月29日。
[12]《工部局董事會會議錄》第21冊,1920年12月29日。
[13]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編:《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年報(中華民國十九年即西歷一九三零年)》,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1930年,第199-20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