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丕舜 王啟遠 楊連江
膠州市圍繞農業發展、農村改革、農產品質量安全、惠農增收和品牌發展五大重點,創新發展理念,實施重點突破,全市農業發展實現了新跨越,展現出新氣象。
一、突出綠色生態高效,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顯著增強
一是實施冬春小麥鎮壓劃鋤26萬畝、病蟲害統防統治42萬畝,農作物配方施肥技術94萬畝,使得全市的農業生產在大旱之年實現了平穩發展。二是大力發展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全市土地流轉面積達到41.7萬畝。三是積極發展生態循環農業。建設高效生態循環農業示范區2個,在5個鎮推廣大田馬鈴薯應用全生物可降解地膜5000畝,落實低毒低殘留農藥配送面積達到12.27萬畝,推廣水肥一體化技術2200畝,實現節水50%、節肥30%以上。四是加快農業信息化發展步伐。建設村級益農信息社40處,實現了村級“買、賣、推、繳、代、取”六大信息服務;投資100多萬元,建起了農業信息化綜合服務平臺,滿足了農民多方面需求。
二、突出農村改革,農業發展活力進一步激發
一是搞好農村土地確權頒證。全市已有811個村莊全部完成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打印。二是積極穩妥開展貧困村產權制度改革和債務化解工作。全市20個省定貧困村的債務由1097.5萬元,壓實為937.3萬元,并全部化解。積極推進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產權制度改革。三是進一步健全市鎮村三級農村產權交易體系。膠州市農村產權交易中心累計完成土地流轉交易1691宗,林權交易86宗,實物資產交易432宗,實現村級增收5761萬元。
三、突出惠農政策落實,切實維護好農民的切身利益
一是全面落實各項惠農政策。落實農業支持保護補貼5594萬元,種糧大戶補貼57.7萬元,小麥、玉米、花生、馬鈴薯等各項政策性保險賠付面積達32.16萬畝,賠付金額預計5500多萬元。實施了大白菜價格指數保險和馬鈴薯價格指數保險。二是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和新型職業農民。全市共培育發展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達到1900多家,帶動農戶近7萬多戶。建立了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師資庫、田間學校和“膠州農業大家庭”微信群,全年培訓新型職業農民達4700多人。三是加強農村集體三資管理,盤活集體資產。2016年,膠州市被評為全國農村集體“三資”管理示范縣。
四、突出質量監管,農產品質量水平邁上了新臺階
一是抓安全理念轉變。利用一切機會和條件,強化廣大農民和農業生產管理者的自主質量安全意識。二是抓監管措施到位。實施了安全質量檢測結果通報和約談制度。三是抓質量檢測保障。在已建成10個鎮級檢測室基礎上,又建設了44個村級檢測室。承擔青島市級以上監督抽檢475批次,合格率達到98.6%。四是抓基地建設規范。擇優打造了23家安全放心農產品基地,并將36家農村采摘園納入重點監管對象,保證了群眾吃得放心、玩得開心。
五、突出特色產業打造,農業品牌建設取得了新進展
一是擴大馬鈴薯的生產規模和品牌影響。實施了馬鈴薯栽培種植新模式、新技術,使馬鈴薯每畝增產達到了200公斤。馬鈴薯種植面積達到了15萬畝,成為山東省第二大馬鈴薯生產縣。二是做大做強大白菜產業。在全國重點城市建立銷售點20余個。“膠州大白菜”榮獲青島市唯一一個“山東省首批知名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稱號。三是實施羊角椒產業復蘇工程。規劃了5處羊角椒種植示范區,種植面積達到1萬畝,安排100畝以上的制種基地。四是適時引導調整農業生產結構。縮減玉米種植面積8.1萬畝,擴大蔬菜、水果、食用菌等高效作物種植面積3.8萬畝,擴大小米、地瓜等雜糧種植0.6萬畝,促進了農業高效發展。
六、緊緊圍繞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這一主線,突出“五抓”:
一抓規劃促調整。研究制定《膠州市現代農業發展意見》等一系列農業發展的目標和規劃,為今后幾年我市農業發展確定方向;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在穩定糧食總產的基礎上,逐步壓縮糧食種植面積,將全市糧經比控制在3:2以內;全市主要農業產業全部建立產業協會,創新“行業協會+龍頭企業+合作社+種植大戶”的現代化農業生產經營體系,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大力開展農業招商引資、引智、引技活動;抓好新型職業農民培訓。
二抓改革夯基礎。通過改革,為村莊探索新的治理路子及經濟發展新模式;加強村干部任期及離任審計工作;規范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工作,開展村級民主理財、重大事項審批、財務公開網絡化試點工作;加快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提高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水平;扎實推進農村土地承包調解組織建設。按照“屬地管理”和“誰主管誰負責”原則,落實好矛盾糾紛多元化解責任。
三抓監管強質量。加強種子、農藥、化肥等投入品市場監管;加強產出品質量安全監管;完善追溯體系建設;抓基地建設規范,扶優汰劣。
四抓生態保環境。深入開展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工作。推行統防統治、綠色防控技術,實施生物可降解地膜試驗示范,建立蔬菜、果樹水肥一體化示范區,實現節水、節肥、省工新突破;加強土壤檢測,完善配方施肥系統;積極推廣植物保護新技術。
五抓品牌重特色。制定《膠州市品牌農業發展實施意見》,開展“我心目中農業品牌”評選活動,制作“名特優”農產品品牌目錄和休閑采摘園旅游路線,打造“紅黃白”優勢品牌,實施辣椒復蘇工程,,推廣馬鈴薯拱棚種植和水肥一體化栽培模式,加大大白菜標準化生產和品牌化運作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