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子曦 李谷欣然
摘要:本文對辮發進行了形式邏輯和物理角度的分析,并從辮發的發展過程出發對辮發的審美意象與視覺效果進行了歸納,并提出辮發的未來發展方向。為有關文化研究提供參考,并為辮發設計提供理論支持。
關鍵詞:辮發;辮發結構;人物形象設計;文化研究
1 引言
人真是一個奇怪的生物。就拿毛發來說,其他哺乳動物許多是隨著季節變化而褪毛、長毛,而人類就沒有這一生理特征了。頭發不同于人身體上的其他毛發,居然可以不斷的生長,大有將全身毛發的生長能力全部挪為己用的趨勢。現在想來,遠在幾萬、乃至幾十萬年前,那些遠古人偶爾捻起自己或別人的幾縷發絲搓成類似于繩索的辮子時,人類的辮發史應該就算開始了。
2 辮發的自然屬性
如果我們定義一種可以在空間中自由彎曲的連續的有固定長度的線,并且線與線之間不能互相穿透,也不能形成除平凡結以外的結,我們就將這種線叫做剛繩。在只研究辮發的空間結構時,可以將每股頭發理想化為一條剛繩。由此,兩股辮、三股辮、四股辮乃至N股辮,就可以理想化為兩條、三條、四條乃至N條等長并且形態學首端和尾端不變的剛繩。如果我們在空間中取一個平面,那么兩股辮、三股辮、四股辮乃至N股辮無論怎樣扭曲,最終都可以連續變化為在此面上的投影為不相交的兩條、三條,四條乃至N條曲線的形式。這提示我們,僅通過從發根至發尾的編發,就可以創造出從兩股至無限股頭發編織在一起的發飾,而不僅限于今天常見的兩股麻繩辮、三股麻花辮、四股金剛結辮。
前面提到,理想化為剛繩的辮發在保持形態學首端和尾端不變的情況下,可以通過彎曲連續變化為其平面投影為不相交的曲線的形式。這也就意味著,如果不對辮發的許多截面中每股頭發的位置加以固定,辮發就會在重力和頭發未超過彈性限度引起的回復力的共同作用產生的張力的作用下自然散開。而能對每股頭發的位置加以固定的力,正是頭發間的摩擦力。這種頭發間的摩擦力也并非憑空產生,而正是在重力和頭發未超過彈性限度引起的回復力的共同作用產生的張力的作用下產生的頭發間的壓力的作用下產生的。這樣說起來,確實比較繞口,其核心是,沒有摩擦力只有張力,辮發會散,但沒有張力,頭發間的摩擦力也就沒有產生的基礎。這提示我們,在編發的過程中,面對摩擦力較大比較粗糙的頭發,可以使用發膜或柔順劑等產品減小頭發間的摩擦力;而對于比較順滑摩擦力較小的頭發,可以通過倒梳或使用發蠟等方式,增大頭發間的摩擦力,從而保證頭發間摩擦力與張力的平衡,獲得良好的編發效果。
3 辮發的發展及審美意象
我國目前所見最早的對辮發有明確刻畫的文物,是1973年秋天,青海省大通縣上孫家寨墓地M384號墓出土的一件內壁畫有舞蹈紋飾的彩陶盆,紋飾上的女孩們手牽著手跳舞,人人頭上都扎著兩只小辮子,青春活力無限。此墓為新石器時代墓葬,屬于距今5000年以上的馬家窖文化類型。而對辮發有詳細重點刻畫的文物則是出土于洛陽金村的先秦青銅塑像弄雀青銅女孩。女孩腦后編著兩條三股辮垂在兩側,手里的樹枝上立著小鳥。這樣的造型與其傳達出的意境是超越時空的,透露出少女的青春活力。
先秦時期,人們對頭發的愛護主要考慮原始的巫術信仰以及對容貌的在乎。但隨著儒家思想成為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有關頭發的規范也成為了封建倫理的一部分。《史記·卷一百一十六·西南夷列傳》中,有如下記載:其外西自同師以東,北至楪榆,名為巂、昆明,皆編發,隨畜遷徙,毋常處,毋君長,地方可數千里。編發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許多時期,被認為是蠻夷的特征。宋代陳準在《北風揚沙錄》中的記載也證實了這一點:人皆辮發,與契丹異。耳垂金環,留臚后發,以色糸系之。
在儒家社會倫理中,普遍存在一種喜靜惡動的情節。例如,在儒家思想指導下的服飾規范中,有君子佩玉“節步”一說,如果君子行步匆忙,步履慌亂,組玉佩相互碰撞就會發出凌亂的聲音,說明其心里有鬼。這種情節映射在發型上,就是要求綰發,而不能編發。不過,中國古代周邊游牧民族編發,而中原農耕民族綰發的特征,也不能全部歸因于封建倫理,游牧區和農耕區生活環境和生活方式的不同,也是造成編發為辮與綰發為髻這樣差異的重要原因。
游牧區生活的人們,往往需要長途跋涉,并且沒有固定的水源,在這樣的條件下編發為辮就成為了一定程度上保證形象整潔的必要手段;而農耕區生活的人們,往往聚居地固定,有穩定的水源,除了頑皮的幼童,則沒有必要編發,不編發而綰發,也成了明禮成人的標志。但綰發之規范往往是“管上不管下,管老不管少,管男不管女”。庶民、小孩和女人中,編發也是常見的。總體上來說,編發成辮蘊含著動感、青春、不安分的審美意象與視覺效果。
近年來,在熱衷于打扮青少年女性群體中,日常編辮子者越來越少,而用抓夾將頭發盤起并固定的發飾愈發常見,大家在日常發型上更追求一種成熟大方之感,更類似于綰發的視覺效果。而辮發則與影視、動漫、說唱、洛麗塔和漢服等文化相結合,成為非日常的,人們形式感文化消費產品的組成元素之一。在這樣的背景下,由辮發元素參與的發型設計,則被賦予了華美、裝飾性強、公主感的審美意象和視覺效果。魚骨辮、四股扁辮,反編辮等,都屬于這類形式感較強的辮發種類。尤其是每編一股都會從剩余發區中抽取發股編入辮子的編法,會創造出一種華麗又不失活力之感。還有在頭上縱向分出許多個小發區,編出許多小辮子;或是從主辮中分出幾小股頭發,和彩繩編在一起;亦或者既抽發又反編的拳擊辮,都能在頭發上創造出非常有風格的紋路,給人以青春活力中又包含著叛逆之感。
4 展望
簡單的辮發依然會伴隨著人類的發展,辮發是超越時間超越空間的。然而,人類社會的發展也為人們在辮發美學的創新上提供了物質和精神條件。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必然使人們有一天能在形式邏輯和自動化的基礎上創造出更新穎更華美的辮發,也必然使人們在對發型發飾在審美上,更多的具有虛擬世界化、浪漫化的屬性。
參考文獻:
[1]朱笛.《古代辮發小考》[J].《東南文化》.2010(2).83-87.
[2]倪方六.《古代女孩流行什么發式?》[J].《百科知識》.2017(7).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