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知識飛速增長的信息技術新時代,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方式均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學生們對知識需求范圍的擴展,使得信息檢索成為了互聯網的重要功能之一。文獻檢索課程作為一門老牌選修課程,必須要適應時代的步伐,掙脫傳統文獻檢索課程教學形式的束縛。在充分利用大數據和網絡資源的基礎上,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手段,能夠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高級檢索能力,從而進一步達到科技興國的目的。
關鍵詞:文獻檢索;信息;大數據;改革
引言
Internet熱潮把信息技術引入了“尋常百姓家”,在全球大數據化的背景下,信息成為各類工業、產業的戰略性資源。知識經濟時代讓越來越多的人注意到信息的重要性,在尋常的生活和工作中,人們對信息數據的重視度日益提高。不可否認,當今的社會已經由基礎教育向終生學習轉變,而信息的獲取、處理已經成為當代人得以發展的關鍵性條件。文獻檢索課的最大優勢在于全網權威數據信息的高效收集與應用,對該課程進行改革,對于高校的教學和科研來說,都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1 文獻檢索課堂在實踐教學中潛在的一些問題
文獻檢索課程注重對學生信息素養的培養,它以提高學生自學能力,促進學生創新意識的發展為根本目的。在近年來,為了提高高校學生的綜合素養,文獻檢索課程獲得了越來越多人的關注與喜愛。然而,在目前的高校文獻檢索課程教學過程中,還潛在著一系列的問題,嚴重制約了文獻檢索課程的教學效果,也影響了相關新技術的實踐化教學應用。
1.1 學生科研意識形成不佳,沒有形成創新思維
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也是一個需要用創新來提高綜合國力的國家,在政府對人才的科學素養和核心能力要求日漸提高的當下,只有掌握獲取知識的有利渠道,才能讓高校學生有更多的機會提升自我,文獻檢索課程正是這樣一個直通知識海洋的渠道。但是,現實的教學課堂卻與理想中的教學狀態并不一致。當代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并沒有把大量的注意力放在科研方面,很多學生的課堂學習以課本為主要工具,以及格為最高要求,對待專業課的課堂表現都很懈怠,對待文獻檢索課更是表現不佳。在他們的內心中,潛意識的認為科研與創新都是科學家的工作,自己不需要、也沒有能力去完成科研項目,所以文獻檢索課對他們而言,就是一門工具課,而且是一門對他們沒有很大用處的工具課程。知識的匱乏,科研意識的不足,使得當代很多大學生都沒有形成良好的創新思維,也無法在日后的工作中用創新的意識去解決工作中的問題。
1.2 理論文獻過于數字化,與實踐很難充分融合
在數字化時代的今天,經過大數據信息庫的高效數據傳輸與處理,大量的文獻被傳送到電腦終端,提供給網絡應用者共同享有。信息技術的大數據化,改變了人們的日常生活與辦公,網絡能夠以虛擬空間的形式,提供給人們任何專業方向的數據需求。但是,與之相對應的就是信息數據泛濫,大量的信息數據匯集在一起,信息的可信度和權威性無法考證。即使是特別權威的刊物或是網站,以理論文獻方式上傳到網絡空間的數據信息,終歸是數字化信息,這些信息相對于實踐來說過于抽象。很多文獻檢索課堂查找到的數據,學生在實踐中卻發現,理論數據值參考起來特別困難,如果沒有很強的實踐基礎,很多數據根本無法看出是怎樣獲得的。一次又一次的實踐參考,讓學生感覺到,理論與實踐總是有“一墻之隔”,二者難以充分融合,更難以互相交互,慢慢的開始對文獻檢索產生一定的不信任感,也就開始排斥文獻檢索課堂的教學內容了。
1.3 傳統教學手段過于落后,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
當代是一個日新月異的信息化時代,無論是在哪一類課堂的教學中,教師都應該關注“時代性”的問題。信息化帶來了網絡的普及,帶來了各類產業的自動化,也帶來了包括文獻檢索課在內的,不同學科的教學改革與發展。傳統的文獻檢索課程,以計算機為基礎,學生通過在教師制定的網站上,進行不同類型的信息檢索,來實現本學科的教學目標。教師的教學手段單一,教學方法簡單,很難激發學生的潛在學習欲望。在核心素養人才培養的大體系結構下,當代大學生的培養,更需要關注學生的創新力和綜合素養教育,教師應該更好的借助先進的技術手段,實施更加完善的文獻檢索課堂教學,才能提高學生對文獻檢索重要性的認識,也才能給學生提供更好的自學方法與工具。
2.在大數據背景下文獻檢索課堂改革的新思路
環境與一個人的成長密切相關,而大數據作為一個網絡環境,與當代大學生的發展也是密切相關的。全球市場經濟化給我國的各類產業的發展,帶來了很多的挑戰,要想在這個新的時代站穩腳步,就必須學會適應時代的背景。在新技術條件下,文獻檢索課堂不能遵循守舊原則,必須要勇往直前尋找更加寬闊的改革思路。
2.1 把思政教育融入文獻檢索課堂之中
針對當前很多高校學生學習主動性差,學習途徑單一的問題,很多高校都采取了不同程度的思政教育的手段,從政治素養出發,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與積極性。把思政教育體系融入文獻檢索的教學之中,向學生提出學習素養與人文素養之間的關系,讓學生了解我國目前的經濟建設現狀,以及我國未來的科學技術發展規劃。并大量引入科技強國、文化振興等教學資源,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從而提高學生的文獻檢索課堂學習積極性。當前我國的核心教育需求已經給文獻檢索課程帶來了最新的教學啟示,只有通過文獻的充分獲取,才會給學生帶來信息素養提升的機會,也才能從廣泛意義上輔助學生的創新思維發展,并給國家的經濟體系改革帶來新的希望。
2.2 把文獻檢索與科研過程高效結合起來
當代大學生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就是對科研存有一定的未知性。很多學生對科研的概念了解不多,普遍認為這是一項高難度的事情,不是自己可以涉及的領域。事實上,在科技現代化的今天,科研這個名詞已經越來越民眾化、普遍化了。很多大學生在校期間,通過文獻檢索進行知識的拓展,并結合自身的創新能力和科研想象、分析與綜合能力,獲得了在研探究方面的成功,取得了良好的科學成果。當代的科研項目,遍布各個行業、各個學科,需要的是創新式的頭腦,加上現代化的新技術與新手段。而文獻檢索作為科研的項目基礎與理論基石,如果與科研過程高效結合起立,必然能夠為學生的科研帶來更大的方便,提供更多的知識體系與參考方案。因此,作為文獻檢索課教師,應該想辦法讓學生與科研產生一定的聯系,如通過“產-學-研”相結合的手段,讓學生到科研實驗室感受科研項目的氛圍,或是通過多媒體視頻的方式,讓學生看到一些小科研項目,提高學生對科研這個概念的新認識,刷新學生的傳統觀念,讓學生敢于創新、勇于科研、樂于挑戰自我。
2.3采用混合式課堂教學模式
傳統的教學模式以課堂為單位,實施的都是線下教學。近年來網絡的普及以及各類教育資源的大數據化應用,使得很多教師把教學的視角放在了線上教學方面。相較于線下教學,線上教學擁有其獨有的優勢,就是隨時看隨時學,不受時間和區域的約束。針對文獻檢索課的獨有特點,實施“線上+線下”混合式的教學,能夠更好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也能夠把教師從傳統的主導性教學模式中脫離出來,獲得更多的能動性,從而更好的引導學生的課程實踐操作。
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把傳統課程劃分為兩個部分,分別為:1)文獻檢索課理論教學;2)文獻檢索課上機實踐教學。然后,在此基礎上,教師利用國家提供的教育平臺(如:智慧樹、萬方等教育平臺等),以錄播課的形式,把教學內容進行模塊化的劃分。其中,為了方便學生觀看與查找,把5~10min作為一個知識點模塊,針對某一個固定的知識點,進行詳細講解與演示。然后,教師通過整合的方式,把相關的知識點視頻匯總在一起,并統一上傳到學習平臺,作為一種輔助文獻檢索學習手段提供給學生。
在大數據時代的今天,學生通過“理論+上機+網絡平臺”這種三合一的學習手段,獲得了更多的學習資源,方便了學習方法的獲取,提高自己的自學能力,也養成良好的網絡學習習慣。可以說式一舉多得。
3 結論
在大數據時代的今天,網絡資源的利用對于每一個人來說都是公平與公正的。文獻檢索課作為一項與時代緊密聯系的課程,必須要改革課堂教學方法,順應時代的進步,跟隨時代的腳步。只有這樣,才能夠讓文獻檢索課獲得更多學生的關注,也才能在真正意義上促進國家科技的發展與振興。
參考文獻
[1]王春曉.文獻檢索課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探索[J].吉林醫藥學院學報,2021,42(06):477-478.
[2]張敬敬,蔡吉梅,馬佳,宋曦玲,李小平.線上文獻檢索課程教學改革創新研究[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21,19(17):177-179.
[3]吳青林,黃欣玲,譚雯,尹小莉.文獻檢索課堂教學效果探討——基于授課前后學生問卷調查的對比分析[J].豫章師范學院學報,2021,36(02):82-86.
[4]秦微,劉樹春,劉軍鳳,杜曉峰.基于專業核心能力培養的文獻檢索課堂教學改革研究[J].醫學信息學雜志,2021,42(03):91-93.
作者簡介:楊高嶺1986-10,男,漢族,鄭州科技學院,本科學歷,碩士學位 ?研究方向:主要從事圖書分編、館藏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