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柯武
一、完善出境旅游游客安全保障機制
(一)在東南亞各國構建旅游安全救助體系
建立旅游安全救助體系是指在由政府牽頭、旅游企業和行業協會參與在東南出境游的過程中為游客、旅游從業者以及相關人員提供旅游安全事故發生時一切必要和及時的救助。2017年中國約有200人在海外旅游過程中遇難,請求中國使領館進行保護和協助的事件就有約7000件,2017年在東南亞國家旅游過程中遇難的游客人數為162人,要求使領館提供安全幫助的事件約有1300件。在2018年1月,有6名中國游客在泰國普吉島游泳過程中溺水身亡;2018年7月,兩艘載有中國人的游船在普吉島附近海域沉沒,50名中國游客遇難;2017年,在馬拉西亞沙巴發生的綁架中國游客事件就有5起。面對日益增長的中國出境游人數和復雜的東南亞出游國的安全旅游環境,及時構建安全有效的境外旅游安全救助體系是我國公民到東南亞出境安全出游的關鍵的環節。
(二)建立科學高效的海外救援管理機制
“以人為本,生命第一”是我國政府實施境外旅游救助的基本原則,從目前我國現有的境外安全救援體系來看,存在一定的多頭管理問題,這樣的多頭管理將造成政令多出,反應速度不夠及時,同時境外出游救助涉及到外交、醫療、應急、旅游等多個部門的溝通和協調,整個體系的構建也要考慮到國別的差別,不可能用一套體系應對多個國家的出游救助行動,所以救助體系的構建是一個系統性、復雜性的工程。筆者通過查閱相關資料,結合我國的基本國情設計了一個東南亞出境旅游安全救助體系的模型,具體如圖5-1所示(見下頁)。
應對海外突發的旅游事故,救助工作的首要原則就是抓住“黃金72小時”的機會,最大限度的挽救游客的生命和財產損失,從圖5-1可以看出,救助體系中一共有十個政府相關部門參與,為了保證各部門能夠最快的做出及時與正確的反應,提高工作效率,各部門及時統一工作標準和流程,按照應急機制的要求有條不紊的事故發生國開展好各項工作,包括溝通、協調、信息共享、物質調度、人員派遣、醫療救助、善后工作、新聞發布等。
(三)促進東南亞出境旅游救援的標準化與制度化
眾所周知,在境外開展旅游事故的救援活動同國內相比是一件更為復雜的工作,救援工作的能否成功主要得依靠事故發生國的努力,依靠當地救援組織在現場第一時間的救助行為。因為相關國際公約的限制,以及外交環境的影響,我國的救援組織很難在第一時間及時介入到當地的救援工作中,所以政府部門能做的就是在獲知消息后的第一時間通過外交手段向事故發生國提出救助要求,而合理的救助要求能不能實現,還得看當地政府的重視程度。因此,參考國際成熟的經驗做法,我國政府有關外事部門可以考慮和東南亞國家共同制定《海外旅游安全保障協調救助機制》,通過法律法規的形式,逐條逐款的明確各方責任和義務,規定救助的標準化流程、步驟,設立應急響應機制,對旅游安全事故進行分級判定,對標不同的安全事故,明確救援的力量,這樣將從法律法規的形式保證我國公民在東南亞各國出游的過程中的生命和財產安全。
(五)增加出境游保險品種范圍
我國境外出游保險的險種較為單一,承保范圍和國際保險公司相比還比較小,理賠金額也不大,從途牛、蜂窩網絡境外游安全保險的理賠金額來看一般都在1-2萬元,對標香港的保險公司,往往只有其理賠金額的1/10。從發展的歷程和路徑來看,我國境外旅游保險的發展歷程也不長,第一個成熟的海外旅游安全保險是由中國人壽保險公司在2009年推出的。保險是境外出游安全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市場方面而言,到2017年,根據中國旅游研究院與攜程旅游研究院共同發布的《中國2017年旅游出境大數據報告》顯示,2017年中國出境游人數達到1.3億人次,即每10個中國人,就有1個人出境旅游一次,出境游消費1158億美元,出境游人數和出境游消費總額連續三年保持世界第一的位置。這說明境外旅游保險的市場容量大,對保險公司而言是有利可圖的。從風險控制方面來看,2017年海外出游遇難的中國人約有200人,這樣傷亡發生率遠遠低于國內車險理賠的發生率,幾乎可以忽略不計,這說明海外旅游保險風險完全可控。再從保險的費率來看,東南亞海外旅游保險的平均費率只占到了游客出行費用的1%左右,即一次3000塊的泰國游,保險費用僅為30元。這說明保險公司有較大的差異化產品發展空間,能夠提供高端定制險服務。
此外,中國有關部門和保險公司也可以與東南亞各國的保險公司共同研究開發針對中國游客東南亞出游的安全旅游保險,從效果看,在當地購買保險無論是從費用,還是從救助的實際效果看都具備一定的比較優勢。
對標國外的旅游保險產品,中國的保險公司往往出于風控的考慮,只是承保意外險,意外險又排除自然災害、戰爭和恐怖襲擊等不可抗力,對于突發疾病的承保產品也不多。而美國的保險公司對于游客到危險地區旅行往往也提供意外傷害保險,從產品的銷售效果看,危險地區的意外傷害險其理賠率也沒有顯著差別,但是價格卻是普通地區的4-5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