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金華,楊 軍,鞠 露 綜述,馮金洲 審校
(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神經內科,重慶 400016)
多發性硬化(MS)是一種中樞神經系統(CNS)炎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病理表現為炎性細胞浸潤、脫髓鞘繼而軸突破壞。發病以青少年多見,常導致永久性軀體功能殘疾,是30歲以下年輕人最常見的致殘性CNS疾病之一,全世界超過250 萬例患者,給家庭和社會造成沉重的負擔[1]。然而,目前MS具體發病機制未明,缺乏生物學標志物,阻礙靶向治療的臨床應用。目前研究表明,排斥性導向分子a(RGMa)可能參與CNS多種疾病的病理機制,尤其是MS的發病[2-3]。
RGMa屬糖基磷脂酰肌醇(GPI)錨定的蛋白家族成員,最早被發現于雞胚胎視覺系統,具有軸突導向功能[4]。目前在脊椎動物中發現排斥性導向分子(RGMs)家族成員主要有RGMa、RGMb和RGMc 3種形式,RGMa和RGMb以基本上不重疊的方式主要表達于CNS及其他組織(心臟、肺、肝臟、皮膚、免疫系統及小腸等),而RGMc 僅表達于骨骼肌、肝臟和血液。RGMa基因定位于15q26.1號染色體,所編碼蛋白含450個氨基酸,具有GPI錨定的C端、N端信號肽,RGD基序及部分von Willebrand D型(vWFD)結構域4個組成部分。RGMa以可溶性、膜結合形式存在于神經元、髓鞘等CNS結構[5]。
RGMa同1型跨膜蛋白Neogenin結合,主要經Rho-Rho激酶途徑,發揮軸突引導或神經元存活、血管生成等生物學功能;RGMa的C端結構域(C-RGMa)和RGMa的N端結構域(N-RGMa)激活了不同的細胞內途徑來調控上述功能:通常C-RGMa與Neogenin結合可通過Unc5和LARG激活RhoA,C-RGMa通過RhoGEF(LARG)/Rho/Rock途徑抑制軸突生長;通過黏著斑激酶(FAK)和p120 RasGAP滅活Ras,從而誘導生長錐塌陷[5-6]。而C-RGMa與Neogenin的結合抑制了Lrig2和Neogenin之間的相互作用,ADAM17可切割Neogenin,以使神經元對RGMa不敏感;N-RGMa依賴于β分泌酶切割Neogenin的細胞內部分,以生成細胞內結構域,該結構域通過結合LIM蛋白4(LMO4)來阻止神經生長[5-6]。在上皮細胞中,Neogenin結合并定位WAVE調節復合物(WRC),導致肌動蛋白在Arp2/3復合體的幫助下成核并進一步聚合為微絲,同時需要Rac1來激活和穩定的黏附連接,該通路可調節細胞間黏附連接,維持CNS發育的保真度[5]。此外RGMa作為骨形態發生蛋白(BMPs)的共受體,可作為BMP和Neogenin之間的結構橋,可與BMP-2、BMP-4等分子結合后通過BMP-BMP受體通路,誘導BMP受體復合物的內吞作用,從而激活經典的SMAD信號傳導,參與鐵代謝、骨骼發育、軸突再生等過程[7-8]。
3.1細胞增殖與分化 RGMa與Neogenin均在腸道神經干細胞增殖及分化過程中高表達,二者任一缺失會引起腸道系統神經元、神經節、膠質細胞減少,表明RGMa參與細胞增殖與分化[9]。
3.2細胞黏附與遷移 RGMa可提高離體胚胎的細胞間黏附作用;RGMa過表達的早期胚胎的外胚層細胞出現遷移缺陷,表明RGMa與細胞黏附、遷移相關[8]。
3.3神經發生與神經管閉合 RGMa與Neogenin結合后可調節胚胎神經發生中的分化和遷移,在體外RGMa與Neogenin可共同調節成人CNS發生[10-11]。RGMa誘導Neogenin蛋白水解促進神經管形態發生,耗竭RGMa可引起神經管閉合缺陷[12]。
3.4調控神經元存活 敲除齒狀回中的RGMa可增加新生神經元的數目。有學者認為RGMa與神經干細胞上的Neogenin結合,通過調控caspase-3、ROCK、死亡相關蛋白激酶(DAPK)和LMO4等調節CNS神經元存活[10-11]。
3.5抑制突觸形成 RGMa可通過干擾皮質神經元中突觸前蛋白synapsin-1與突觸后蛋白PSD-95的同區域表達以阻礙突觸形成;抑制RGMa可使以上兩種蛋白的共表達提高,從而提高脊髓損傷后的突觸形成[13]。
3.6生長錐塌陷及軸突生長抑制 RGMa可能通過誘導RhoA和ROCK在CNS損傷后起到軸突生長抑制作用[5,14]。RGMa通過激活Rho-kinase及GSK-3β通路調控塌陷反應介體蛋白-2(CRMP-2)的磷酸化,導致生長錐塌陷[15]。抑制RGMa可以促進脊髓損傷后軸突生長和運動恢復[13,16-18]。
3.7免疫調節 RGMa可通過樹突狀細胞(DCs)調節T細胞活化和自身免疫反應,促進炎癥細胞的CNS浸潤[19]。用RGMa中和抗體處理,可讓DCs發揮耐受性和免疫調節功能,降低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Ⅱ(MHC-Ⅱ)、CD86、CD80和CD40水平,從而減輕自身免疫反應[20]。
3.8抑制新生血管形成 RGMa與血管內皮細胞上Neogenin結合,可降低磷酸化FAK水平、下調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抑制 F-肌動蛋白,從而明顯降低內皮細胞的增殖、遷移和血管生成[5,21]。RGMa在體外、體內均可抑制血管生成[21-22]。
3.9調控血腦屏障(BBB)通透性 沉默RGMa表達可改善BBB破壞,從而減少腦梗死大鼠梗死、水腫體積,推測RGMa可能通過CDC-42/PAK-1信號通路參與了BBB功能障礙[23]。
4.1RGMa在MS中的表達 研究發現MS動物模型實驗性自身免疫性腦脊髓炎(EAE)小鼠發病后RGMa水平明顯升高,并且在繼發進展型MS(SPMS)小鼠模型中,處于疾病繼發進展階段小鼠的脊髓RGMa的表達也明顯高于對照組,與急性階段的表達水平相比,仍無明顯下降,表明RGMa參與EAE小鼠的急性發病與繼發進展[3]。DEMICHEVA等[7]發現SPMS患者CNS急、慢性損傷斑塊及正常樣白質均伴有RGMa表達的顯著升高?;€血液中RGMa表達水平與MS患者隨訪擴展殘疾狀態量表(EDSS)變化呈負相關,表明血RGMa的表達與MS神經功能缺損相關,RGMa有望作為MS臨床監測的生物標志物,指導臨床治療[2]。
4.2RGMa中和抗體在MS治療中的潛在作用 RGMa中和抗體在體內、體外均可抑制RGMa的表達,目前多項研究表明在多種MS動物模型EAE小鼠中,RGMa中和抗體可通過阻斷RGMa改善疾病神經功能評分,減輕髓鞘少突膠質細胞糖蛋白(MOG)誘導的EAE的臨床嚴重性,減少髓鞘蛋白脂質蛋白(PLP)誘導的EAE的復發,抑制繼發進展型EAE的進展,并從多個方面改善EAE的病理反應[3,5]。目前研究表明RGMa中和抗體可能主要從以下方面發揮治療作用。
4.2.1減輕炎性反應 用抗RGMa抗體治療急性、慢性EAE小鼠可減少CD4+T細胞等炎癥細胞向CNS的入侵,減少EAE小鼠CNS中INF-γ、IL-2、IL-17、IL-4等炎性細胞因子的表達水平,減輕炎性脫髓鞘程度,抑制CNS的炎性反應,減輕致病性Th17誘導的神經元損害[3,5]。在人類中,RGMa特異性抗體可降低患有MS個體的外周血單個核細胞(PBMC)中的T細胞增殖和促炎性細胞因子的產生[5,24]。
4.2.2減輕神經變性及增強軸突與髓鞘再生 用RGMa特異性抗體對脊髓炎型EAE大鼠進行全身治療,可增強炎性病變軸突再生的能力,并產生髓鞘再生跡象[7]。此外,人源化抗RGMa單克隆抗體治療繼發進展型EAE小鼠,可保留髓磷脂,抑制脫髓鞘和軸突變性,并促進皮質脊髓束(CST)的軸突生長和運動恢復,從而抑制疾病進展[3]。在視神經炎型EAE模型中,系統性應用RGMa特異性抗體可顯著減少視網膜神經纖維層(RNFL)的變性[7]??筊GMa治療有非常強的神經保護作用。
4.3RGMa在MS中的發病機制 RGMa會高表達于MS損傷部位,通過特異性中和RGMa,神經功能進一步恢復,表明RGMa可作為MS有前景的生物標志物及治療靶點[2-3]。最近研究表明RGMa在MS的病理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具體機制尚不確切,RGMa在MS中可能的發病機制包括以下幾方面。
4.3.1介導免疫細胞信號轉導異常 在MS中,免疫細胞會滲透到CNS,其中細胞免疫發揮主導作用,從而導致脫髓鞘、軸突損傷和神經功能障礙等[25]。CD4+T細胞是CNS炎癥的關鍵效應細胞,目前普遍將分泌INF-γ的CD4+Th1細胞作為MS異常自身免疫反應的關鍵[6]。 目前研究發現RGMa的阻斷抗體不但能減少T細胞的增殖,而且可增強Th1細胞向具有自身免疫抑制作用的Th2細胞的轉化,RGMa在MS免疫反應中的新作用最近備受關注[20]。
RGMa-Neogenin信號通路可參與MS中T細胞介導的自身免疫過程[3]。具有較強抗原遞呈功能的骨髓來源的DCs可表達RGMa,而Neogenin由CD4+T淋巴細胞表達,抗原遞呈細胞的RGMa與CD4+T細胞的Neogenin結合誘導了小GTPase Rap1的激活,從而增加了對細胞內黏附分子1(ICAM-1)的黏附,因此,與Neogenin誘導的生長錐塌陷(導致黏附力迅速喪失)相反,RGMa和Neogenin在免疫細胞上的結合可以觸發增強的附著力,ICAM-1黏附的增加可促進免疫細胞向MS腦的侵襲,增強CNS炎性反應[19]。CD4+T細胞在SPMS和慢性EAE的慢性神經炎癥中也發揮著重要作用,抗RGMa抗體治療可顯著減少繼發進展型EAE小鼠脊髓切片中的細胞浸潤,并通過流式細胞術分析確定抗RGMa抗體可減少脊髓中CD4+T細胞和小膠質細胞的數量[3]。
目前研究發現RGMa在EAE中可誘導T細胞活化,激活后的T細胞可穿透BBB,大量分泌炎性細胞因子,募集更多炎性細胞,引起CNS異常自身免疫反應[5,24]。通過RGMa特異性抗體抑制RGMa的表達,可抑制T細胞反應,能夠顯著減少EAE小鼠CNS中INF-γ、IL-2、IL-17、IL-4等炎性細胞因子的表達,減輕脫髓鞘程度,緩解神經功能損傷,減弱EAE的嚴重程度;在人類,RGMa特異性抗體可降低患有MS個體PBMC中的T細胞增殖和促炎性細胞因子的產生,由此推測,RGMa-Neogenin信號轉導通路參與MS的T細胞介導的自身免疫過程:抗原遞呈細胞中的RGMa與Neogenin陽性的CD4+T結合,從而導致周圍神經系統和CNS的CD4+T細胞活化[5,25]。
最近研究表明,CD4+T中產生IL-17的Th17細胞在EAE發病機制中也起著重要作用,IL-17、IL-17受體的缺乏會減少EAE的臨床體征,而在包括Th0、Th1、Th17和Treg細胞在內的T細胞亞群中,Th17細胞高度表達RGMa,致病性Th17主要在MS中誘導神經變性:Th17細胞的RGMa與神經元中的Neogenin結合,通過AKT的去磷酸化誘導神經變性,RGMa的中和抗體可減輕軸突變性和Th17細胞介導的EAE的嚴重程度[24]。
綜上,RGMa-Neogenin信號轉導通路通過DCs、CD4+T細胞(主要為Th1、Th17)在MS的異常自身免疫中占據重要作用,可作為MS免疫治療的重要靶點。
4.3.2促進脫髓鞘 脫髓鞘在MS的病理中占據主要作用,在MS的經典動物模型EAE小鼠中,RGMa可通過增強CD4+T細胞的活化,促進CNS脫髓鞘[25]。本課題組前期研究發現利用RGMa中和抗體抑制RGMa表達能減輕EAE小鼠的脫髓鞘水平,抑制神經功能損傷。表明RGMa在EAE中可促進脫髓鞘,而RGMa在MS患者中是否能發揮脫髓鞘作用及RGMa中和抗體是否可減輕MS患者的脫髓鞘情況尚需進一步研究。
4.3.3促進神經變性 神經變性是MS進展的重要因素,在MS中極大影響神經功能恢復,軸突生長與髓鞘再生是目前促進MS功能恢復治療的熱點,在腦和脊髓中存在的RGMa具有強大的抑制再生活性,表明其可能在MS相關的神經變性中起關鍵作用[7]。研究表明,具有高度炎癥活性的小膠質細胞和巨噬細胞在進展性MS中起重要作用,而小膠質細胞可表達RGMa[3]。 用RGMa特異性中和抗體5F9,可結合RGMa的N端結構域,對脊髓炎型EAE大鼠進行全身5F9治療,可顯著且高度可重復地改善神經功能,減少小膠質細胞病變的大小,增強炎性病變軸突再生的能力,可促進脊髓灰質損傷部位及順行追蹤的CST的軸突出芽,并產生髓鞘再生跡象[7,26]。對于SPMS小鼠,抗RGMa抗體治療可通過抑制少突膠質細胞和小膠質細胞中RGMa表達,抑制脊髓中的軸突變性,降低脫髓鞘作用,并可通過促進損傷部位的CST軸突發芽而發揮再生神經網絡的能力,促進運動功能恢復,表明RGMa很可能在MS中具有促進軸突變性的作用,并推測可能通過RGMa-Neogenin通路發揮該作用[3]。
在20%~30%的患者中,MS的最初癥狀之一是視神經炎,即視神經的炎性發作,這種發作很可能會對形成RNFL的視網膜神經節細胞(RGC)及其軸突產生重大影響[25]。 研究發現在視神經炎型EAE模型中,系統性應用RGMa特異性中和抗體5F9可刺激軸突再生,使再生的軸突生長為炎性病變,顯著減少RNFL的變性,對RGC發揮顯著而強大的保護作用,還顯著增加了破裂視神經中髓磷脂堿性蛋白(MBP)+染色的面積,該表現可作為反映髓鞘再生的公認標志,這表明RGMa不僅參與軸突再生的抑制,而且參與細胞死亡的調控[7,26]。
綜上研究表明RGMa(尤其是RGMa的N端結構域)很可能促進MS的再生失敗與神經退行性變,但尚需進一步的臨床實驗來驗證RGMa在MS患者中的這一功能。
4.3.4抑制血管生成 血管生成是MS病理生理學涉及的另一個重要因素,在MS炎癥性病變中可見新血管形成,血管生成在MS疾病早期可通過消耗過多能量、促進炎癥擴展而產生有害作用,但新生血管釋放的營養因子可能對功能恢復帶來積極作用,如源自新血管的VEGF在EAE的早期階段表現出促炎作用,但在EAE的晚期階段參與修復過程;從新血管中產生的前列腺素I2(PGI2)可促進EAE中的運動恢復[24]。而在存在VEGF的情況下,RGMa可通過Neogenin抑制內皮管的形成,從而抑制新血管形成,表明RGMa-Neogenin信號傳導途徑可通過抑制血管生成影響MS的病理過程[21]。
4.3.5調控BBB通透性 在MS中,BBB的破壞是一個明顯且早期的病理特征[27]。RGMa在CNS中具有調控BBB通透性的功能[23]。MLLER等[28]發現,給MS患者鞘內注射曲安奈德,治療有效患者其神經功能改善程度與腦脊液RGMa水平降低程度呈一致趨勢,而治療無效的患者其腦脊液RGMa水平較治療前亦無明顯改善。同時基于抑制炎性細胞浸潤、改善BBB通透性是曲安奈德治療MS的主要機制之一,推測RGMa可能通過調控MS患者BBB通透性改變參與MS的病理過程[29]。
RGMa作為一種軸突導向分子,通過RGMa-Neogenin、RGMa-BMPs等信號通路廣泛參與CNS發育與病理過程。RGMa具有調控細胞增殖、分化、黏附、遷移、神經發生、神經管閉合、神經元凋亡、突觸形成、生長錐塌陷、軸突生長抑制、免疫應答、新生血管形成、BBB通透性等生物學活性。目前研究發現,RGMa在MS患者和EAE小鼠的CNS中高表達,并可能通過介導免疫細胞信號轉導異常、促進脫髓鞘、促進神經變性、抑制血管生成、調控BBB通透性等途徑參與MS的發病機制。RGMa中和抗體可通過阻斷RGMa減少炎性反應,減輕CNS異常自身免疫,減輕神經變性及增強軸突與髓鞘再生等作用改善EAE的神經功能,表明RGMa可能是治療MS非常有前景的靶向標志物。但RGMa在MS中的具體發病機制及通過的具體信號通路目前尚未完全明確,缺乏RGMa相關的隨機對照臨床試驗,亟須更深入的機制與通路研究及大樣本隨機對照臨床試驗以驗證RGMa在MS中的發病機制并指導靶向RGMa的臨床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