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琮,李小江,楊佩穎,孫彬栩,賈英杰
(1.天津中醫藥大學,天津 301617;2.天津醫科大學腫瘤醫院,國家腫瘤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天津市“腫瘤防治”重點實驗室,天津市惡性腫瘤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天津 300060;3.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天津 300381)
放射性食管炎是胸部惡性腫瘤(如肺癌、乳腺癌、食管癌等)放射治療中常見的劑量限制性并發癥,尤其多見于接受同步放化療的惡性腫瘤患者[1]。非小細胞肺癌同步放化療后,放射性食管炎的發生率為89%,重度放射性食管炎的發生率為18%[2]。食管黏膜上皮是一種生長旺盛的組織,受到放射線照射時發生充血、水腫及糜爛從而引起急性放射性食管炎,導致患者吞咽困難、胸骨下疼痛,甚至出現食管狹窄、氣管食管瘺等不良臨床結局,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經常導致治療中斷,影響腫瘤的治療效果[3]。目前放射性食管炎的治療方法仍局限于抑酸、抗真菌、局部麻醉、細胞保護、免疫調節等[4-6],臨床治療效果仍欠佳。中醫藥在放射性食管炎的綜合治療中可以有效縮短治療時間,減輕臨床癥狀,提高臨床療效[7-10]。
賈英杰教授為國務院授予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第六批全國老中醫藥指導老師,博士研究生導師,擔任中國抗癌協會腫瘤傳統醫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天津市中醫藥學會腫瘤專業委員會名譽主任委員等職務。賈教授從事中西醫結合防治腫瘤臨床工作30 余年,在惡性腫瘤患者放射性食管炎的治療中以“黜濁培本”為理論基礎,治療尤重脾胃,動態辨治,截斷病勢,臨證應用屢見奇效。現將賈教授臨證思路和用藥經驗介紹如下。
中醫根據放射性食管炎吞咽困難、胸骨后隱痛、燒灼感等臨床表現將其歸屬于“噎膈”“反胃”等范疇[11]。“噎”之病名早見于《諸病源候論》:“夫陰陽不和則三焦隔絕。三焦隔絕則津液不利,故令氣塞不調,是以成噎。”“膈”之病名首見于《素問·至真要大論》:“三陽結,謂之膈。飲食不下,膈噎不通,食則吐。”《諸病源候論》將“噎膈”分為氣、憂、食、勞、思“五噎”和憂、悲、氣、寒、熱“五膈”。《靈樞·營衛生會》云:“上焦出于胃口,并咽以上貫膈而布胸中……,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氣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脈,乃化而為血,以奉生身……,下焦者,別回腸,注于膀胱而滲入焉。”故放射性食管炎的解剖定位應屬于上焦。而《醫碥》又言其為“咽管”,胃的連帶部分。《難經集注》稱食管為“胃之系”,食管從功能角度應屬胃的范疇,食管通過蠕動將食物送入胃中,傳化物而不藏,以通降為順,故放射性食管炎的功能定位應為中焦。賈教授認為放射性食管炎病位在上焦,病性屬中焦之疾,“本虛標實”是其關鍵病機。其“虛”在于惡性腫瘤患者素體本虛,氣血不足,放射線耗傷陰液;其“實”在于放射線傷及人體所致的毒熱瘀滯之證,為熱毒之邪傷及上焦牽及咽管,日久傷津耗液,進一步傷及血脈經氣,致血行不暢,形成局部陰傷毒聚的病機變化。
“黜濁培本”是賈英杰教授30 余年臨床實踐經驗的高度凝練,賈教授將惡性腫瘤的病機核心概括為“正氣內虛,毒瘀并存”,將其核心病理因素概括為“虛”“毒”“瘀”,并創新性地提出了“黜濁培本”理論指導惡性腫瘤治療,“黜濁”為罷黜癌濁,“培本”為培植本元。腫瘤患者,本虛標實,癌濁日久,毒根深藏,根除癌濁絕非上策,《黃帝內經》有云:“大積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故賈教授認為腫瘤治療應用“黜濁”以截斷來路并給邪以出路,“培本”以養正消積,最終使患者機體達到“陰平陽秘”的狀態。
2.1 標實——清熱解毒,化瘀黜濁 放射線之火熱邪毒,灼傷食道,起病階段可引起進食哽咽、胸骨后灼熱感等癥,隨著病情的進一步進展,火毒侵入人體,使氣機受阻,造成心胸煩悶、氣逆欲嘔等癥狀;氣滯日久而成瘀濁,可見進食哽咽、飲食難下、納而復出、胸背刺痛、舌暗苔白膩或見瘀斑、脈細澀等癥。火毒瘀滯日久耗氣傷津,形成內生癌濁,壅阻食道,可見吞咽不利、進食異物感或燒灼感,濁毒阻塞胸膈,可見心胸滿悶、咳吐黃痰。此時治療“標實”應以清熱解毒、化瘀罷黜癌濁為主。賈教授常用黃芩、連翹、苦參以苦化濁,用寒解毒,清散上焦火熱毒濁;貓爪草、白花蛇舌草瀉火解毒;瓜蔞、黃連、半夏甘寒滑潤,寬胸化濁,厚腸清熱;枳殼、大黃寬中下氣、攜瘀濁下行直折熱毒之邪;赤芍、川芎活血行瘀止痛,同時輔以甘寒生津之品,如蘆根、天花粉、天冬、生地黃等。2.2 本虛——尤重脾胃,培植本元 惡性腫瘤患者正虛為本,放療作為局部攻邪的主要手段必定導致食管胃系受到傷害,其致病特點主要表現為傷陰及氣,氣壅血滯,使氣機升降出入的通道不暢,使中焦氣機逆亂,氣血津液生化、輸布障礙,不僅導致氣血津液化生不足,更會導致氣機郁滯而內生癌濁,最終造成臟腑功能失司,變證叢生,患者出現心胸滿悶、惡心嘔吐、脘腹脹滿、不思飲食等癥狀。火毒潛伏日久,耗氣傷陰,則出現口干口渴、喜冷飲、舌紅苔黃或少苔。濁毒日久,胃失和降,可見惡心嘔吐、脘腹脹滿、食少納呆、大便黏膩或干結、舌紅苔黃膩、脈弦滑。
賈教授認為食物從口咽進入食管,需氣機通降,津血充盈,管腔濡潤,如此食物可通過食管蠕動被送入胃中,食管與胃傳化物而不藏。因此在放射性食管炎治療“本虛”的關鍵在于尤重脾胃,培植本元,益氣養血,暢達氣機。《金匱要略·臟腑經絡先后病脈證治第一》曰:“四季脾旺不受邪。”《脾胃論·脾胃虛實傳變論》中提出“元氣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氣無所傷,而后能滋養元氣。若胃氣之本弱,飲食自倍,則脾胃之氣既傷,而元氣亦不能充,而諸病之所由生也”。脾氣健運則氣血充盛,營衛化源不絕,故邪不可干也。賈教授常言腫瘤患者素體本虛,脾胃虛弱,不耐攻伐。此時的治療首先健脾益氣,用藥善用黃芪、太子參、黨參、茯苓、薏苡仁、雞內金等,以益氣健脾、和胃開郁,尤其要重用黃芪30~60 g,意在升提陽氣,強化脾運,補脾而不礙脾,忌用大劑量滋膩補藥。脾胃虛弱證常兼氣滯,此時若一味補之,往往會滯氣生滿,導致脹滿、疼痛等癥狀加重,所以往往要加用調理氣機之品,使氣機調達,以助氣血運行疏通,用藥可加枳實、厚樸、佛手、降香、木香等,此時應避用苦寒之藥。
2.3 動態辨治,斡旋病機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言“熱勝則腫”,病之初,局部射線火毒耗氣傷陰,外邪侵襲可見咽喉疼痛、干澀難咽等標實之癥[12]。及漸日久,熱毒內郁,血脈壅滯,局部充血腫脹,火邪燔灼逆入肉里,甚則誘發瘀腫肉腐、咽喉潰爛等癌濁重癥。縱觀腫瘤的局部表現,正虛為本加之邪毒外侵,日久脾胃功能受到影響,脾氣虛而不能運化,病久則虛實夾雜,纏綿難愈。中上兩焦并病,在治療中要謹守病機,把握好虛、毒、瘀三者的輕重關系,以及三者之間的關系變化,處理好扶正與祛邪的先后及比例,斡旋病機,逆轉病勢。
患者正氣尚足,火毒初犯上焦,治療在清熱解毒的基礎上,輔以滋陰健脾,以截斷病勢,防止火毒熾盛進一步傷陰礙脾,避免濁毒趁機傳變至中焦。放療日久,火毒侵淫,脾失健運,疏泄功能失調,氣血津液化生不足,此時病在中焦,若疾病進一步發展則會阻滯經氣,血行不暢,以致肝腎陰虛,傳至下焦,治療尤重脾胃,在益氣健脾的基礎上,輔滋補肝腎、行氣活血以截斷病勢,防止疾病傳變至下焦。
放射性食管炎早期,由于肺開竅于鼻,鼻氣通于肺,火熱之邪自口鼻而入,灼傷氣陰,治宜清熱解毒,養陰清肺,方用沙參麥冬湯合五味消毒飲加減。放射性食管炎中期,熱毒之邪侵入中焦而從燥化,陽明燥熱,治宜清熱瀉火,益氣健脾,方用涼膈散合四君子湯加減。放射性食管炎后期,熱毒耗損真陰,肝腎俱虛,此屬肝腎陰虛證,治宜補腎養肝,滋陰清熱,方用六味地黃丸合增液湯加減。
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酌情運用一些活血化瘀類藥,如川芎、紅花、桃仁、雞血藤、赤芍等,以及補益固本類藥,如黃芪、女貞子、枸杞子、補骨脂、薏苡仁等。如癥見口干咽痛、聲音嘶啞者,加天花粉、石斛、馬勃、木蝴蝶、僵蠶、射干等;氣虛乏力者,加黃芪、太子參等;發熱者,加青蒿、牡丹皮等;納差者,加焦山楂、焦麥芽、焦神曲、雞內金等;惡心嘔吐者,加半夏、陳皮、砂仁等;便秘者,加大黃、厚樸、枳殼等;失眠多夢者,加酸棗仁、龍骨等。
患者男性,56 歲,2020 年1 月主因“進食后哽咽半年,胸骨后疼痛半個月”就診于天津醫科大學腫瘤醫院,超聲內鏡診斷為食管癌(中段),病理結果為鱗狀細胞癌,中-低分化,分期為:cT3N1M0。患者于2020 年2 月25 行同步放化療,胸部放療:轉移瘤體積(PGTV,6 000 cGy/30 次),計劃靶體積(PTV,5 400 cGy/30 次);化療:注射用紫杉醇脂質體(50 mg/m2,第1 天),卡鉑[曲線下面積(AUC)=2,第1 天],每周1 次,共5 周。患者于放療12 次后出現進食哽咽加重,胸痛牽引至肩背部,疼痛性質為鈍痛,疼痛視覺模擬評分法(VAS)為5 分。患者遂至賈教授處尋求中醫治療,癥見:神清,精神弱,進食哽咽伴疼痛,半流質飲食,胸痛牽引至肩背部,胸骨后燒灼感,胸膈滿悶,咳嗽,少量黃痰,乏力,失眠,難以入睡,小便黃,大便干結,舌紅苔黃膩,脈弦。結合患者癥狀、舌脈、病史及相關輔助檢查,臨床診斷為放射性食管炎。患者就診時依照急性放射性反應評分標準(RTOG)[13],分級為Ⅱ級;美國東部腫瘤協作組(ECOG)體力狀況評分為2 分。中醫辨證為濁毒侵入上中兩焦,津虧熱結,氣陰兩虛。處方:黃芪40 g,太子參12 g,連翹15 g,梔子10 g,黃芩10 g,甘草9 g,薄荷12 g,大黃3 g,茯苓15 g,白術15 g,女貞子10 g,仙鶴草15 g,全蝎12 g,白及10 g,枳殼6 g,桔梗15 g,龍骨、牡蠣各30 g,共14 劑,水煎服,每日1 劑,分2 次溫服。2020 年3 月26 日2 診,患者目前放療中,神清,精神可,進食哽咽稍好轉,胸背部疼痛稍緩解,VAS 評分為2 分,胸部灼熱感緩解,偶干咳,小便可,大便稍干,舌紅苔薄黃,脈細數,原方去仙鶴草、梔子、桔梗,加桃仁12 g,玄參20 g,麥冬15 g,生地黃12 g。2020 年4 月9 日3 診,患者放療已結束(2020 年4 月4 日),全程未見重度食管炎發生,未推遲放療及腸外營養支持。患者3 診時,神清,精神可,進食哽咽較2 診稍好轉,胸背部疼痛緩解,VAS 評分為2 分,半流質飲食,小便可,大便稀,舌紅苔薄黃,脈細。患者治療后RTOG分級降至Ⅰ級,ECOG 評分為1 分。原方去連翹、大黃、龍骨、牡蠣、全蝎,加石斛12 g,雞內金3 g,炒麥芽10 g,雞血藤15 g,赤芍15 g。2020 年5 月10 日4 診,患者訴進食哽咽明顯好轉,普通飲食,未訴胸背部疼痛、咳嗽咯痰、乏力、失眠等癥狀,少量進食,二便可,舌紅苔薄黃,脈細,遂基于原方隨癥加減治療。
按語:患者初診時已為放療中期,火毒初犯上焦失治,濁毒趁機傳變至中焦。患者癥見進食哽咽伴疼痛、胸膈滿悶、咳嗽、少量黃痰、大便干等癥狀,虛實夾雜,以實邪為主。若疾病進一步發展則會阻滯經氣,以致肝腎陰虛,傳至下焦,故應截斷病勢,治療以清熱瀉火,罷黜濁毒為主,并輔以益氣健脾,方用涼膈散合四君子湯加減。方中黃芪、太子參、白術、甘草益氣健脾,連翹、梔子、黃芩、薄荷、大黃等瀉火黜濁,全蝎、白及通絡解毒散結,女貞子滋陰清熱,龍骨、牡蠣重鎮安神。患者2 診時,進食哽咽稍好轉,出現干咳、大便稍干、舌紅苔薄黃、脈細數等癥狀,可見濁毒清瀉之后氣陰兩傷,予增液湯大補陰津。3 診時患者放療已結束,此時應以滋陰養血,健脾益氣為主,加石斛滋陰生津,雞內金、炒麥芽健脾益胃,雞血藤、赤芍養陰生血。整體治療過程體現了動態辨治,斡旋病機的特點。在放療的不同時期,依次辨證應用清熱瀉火黜濁、益氣健脾、滋陰養血等治法,為患者保駕護航,使患者順利完成放療,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賈教授認為,鑒于放射性食管炎的病因病機,治療方面應以“黜濁培本”為理論指導,“黜濁”以截斷來路并給邪以出路,“培本”以養正消積,最終使患者機體達到“陰平陽秘”的狀態。放射性食管炎致病之癌濁以毒、熱、瘀為主,三者共同或獨立作用于人體。治療上應清熱解毒、化瘀黜濁以治標,尤重脾胃、培植本元以治本,同時進行動態辨治,截斷病勢,先證而治,防止疾病進一步進展。整個過程應以脾胃為要,由于疾病不同階段的特征及病理變化,應將動態辨治貫穿整個診療過程,早期干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