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鳳芹
(天津市環湖醫院,天津300350)
頸動脈縮窄術是使用手術的方法將造成載瘤動脈重度狹窄,使動脈瘤內血流減少,瘤內逐漸形成血栓、萎縮、機化,從而達到治療動脈瘤的目的。術前行球囊閉塞試驗(balloon occlusion test,BOT),檢測患者側支循環代償情況,判斷能否保證大腦供血。若側支循環代償不充分,可行顱內外血管吻合術聯合頸動脈縮窄術,提高手術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我院神經外科曾收治1例右頸內動脈海綿竇段巨大動脈瘤患者,經過顱內外血管吻合術聯合頸動脈縮窄術治療,效果滿意,好轉出院。現將護理體會介紹如下。
患者女,63歲,主因“右側眼瞼下垂7年余,加重伴右側面部麻木近5個月”,MRA顯示右頸內動脈海綿竇段動脈瘤,入院接受治療。患者否認食物、藥物過敏史,否認遺傳病史。患者入院時神志清楚,言語流利,四肢活動自如,雙瞳孔左:右=2.5:4,右眼及內視受限,右眼下垂閉合,無法抬起。諾頓評分16分,防跌倒墜床評分3分,barthel指數70分。患者于入院第6天在局麻下行全腦血管造影術,見右側頸內動脈顱內段巨大動脈瘤,大小約2.7 cm×2.0 cm。擬行球囊閉塞試驗,但患者動脈迂曲無法進行。患者入院后10余天,自訴逐漸出現雙下肢肌力減退。患者于入院第50天行復合手術:右側顳淺動脈-大腦中動脈吻合術及右側頸內動脈起始部縮窄術。術后第7天,行頭CTA檢查示:右側頸內動脈起始部縮窄滿意,右側頸內動脈大腦中動脈吻合通暢。行頭MR灌注示:顱內灌注改善,提示手術效果滿意,患者自感雙下肢肌力較前部分好轉。住院93天好轉出院。
海綿竇動脈瘤位于顱底深部,與重要腦神經毗鄰且動脈瘤體積巨大,形態不規則。由于解剖部位特殊,可因瘤體壓迫局部而產生一系列的神經功能障礙。
分析該患者圍手術期的護理難點:①該患者術前出現右側眼瞼下垂伴右側面部麻木等癥狀,入院后出現雙下肢肌力減退,以及防止患者術前動脈瘤破裂出血,應給予相應的安全管理,防止其術前發生意外;②患者行全腦血管造影術,需預防并發癥的發生;③患者手術術式較為復雜,手術時間較長,術后并發癥較多。
3.1 術前護理
3.1.1 細心觀察患者的情緒表現和心理狀態 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態,及時解答患者的問題,向患者及家屬解釋動脈瘤并非腫瘤,可以治愈,講解手術的必要性、手術前后的注意事項及需要配合的要點[1],減輕患者的焦慮情緒。該患者由于球囊閉塞試驗未成功,心理壓力較大,情緒焦慮,向患者解釋現行手術方案的選擇的原因及預后。向患者家屬做好宣教,避免因為家屬的不良情緒影響患者。患者術前情緒較平穩。
3.1.2 指導患者養成正確的生活習慣 向患者及家屬進行飲食指導,進食易消化富含纖維素的飲食。囑患者勿用力排便,避免由于排便引起顱內壓增高,增加動脈瘤破裂的風險。患者入院后未出現排便困難的情況。減少探視,避免劇烈咳嗽、打噴嚏等誘因引起的動脈瘤再次破裂出血[2]。患者有20年的吸煙史,入院后向患者及家屬解釋戒煙的必要性。
3.1.3 評估跌倒危險 對患者進行跌倒危險因素評估,分別為跌倒墜床評分3分,barthel指數70分。在患者床頭懸掛防跌倒警示牌,加強巡視次數,告知患者家屬由于患者眼瞼下垂,視物不便,活動時應由家屬陪護。向患者及其家屬宣教防跌倒的有效方法及重要性,要求患者在家人陪護下進行活動。教會患者三步下床的方法,避免因為臥位改變,使血壓突然升高,導致動脈瘤破裂。患者術前未出現跌倒等意外事件。
3.1.4 球囊閉塞試驗的護理 由于患者動脈迂曲,無法通過頸內動脈球囊閉塞試驗判斷患者側支循環情況,為防止患者術后出現腦動脈缺血情況,擬行顱內外血管吻合術。球囊閉塞試驗會增加動脈瘤出血的風險,對該患者來說,雖無法通過頸內動脈球囊閉塞試驗但仍需按照試驗后實施護理,嚴密觀察患者神志、生命體征及言語表達、肢體活動情況。在拔出血管鞘時及拔鞘后加壓包扎時患者可能出現血壓降低、心率減慢、心律失常及迷走反射等情況。拔鞘時進行有效的交流,降低患者對拔鞘的恐懼心理,減輕患者緊張情緒,能降低拔鞘反應的發生,嚴格控制患者血壓。
3.2 術后護理
3.2.1 術后并發癥的觀察 ①血管重塑技術最主要的并發癥是術后腦缺血事件。術后注意觀察有無頸動脈供血區神經功能缺失。由于搭橋手術改變了原有的顱內供血方式,所以在顱內吻合血管時,可能會引起過度灌注綜合征。注意觀察患者肢體活動及語言表達情況。患者術后神志清楚,言語流暢,雙上肢肌力V級,雙下肢肌力IV級,生命體征平穩,未出現上述并發癥;②搭橋血管重建技術主要并發癥是搭橋血管閉塞。術后避免術區組織腫脹、彈力繃帶包扎過緊等壓迫搭橋血管。予抬高床頭15°~30°,定時觸摸耳后搭橋血管的搏動情況,患者術后搭橋血管搏動良好,吻合通暢。
3.2.2 氣道護理 患者術后未清醒時去枕平臥,頭偏向一側。測量氣管插管末端距門齒距離,定時檢查氣管插管的氣囊情況,拔除氣管插管時密切觀察患者血氧飽和度和呼吸情況。患者術后出現血氧飽和度降低,煩躁,表情痛苦,主訴呼吸困難。醫生檢查后頸部傷口未見出血及血腫形成,懷疑為氣道痙攣。遵醫囑給予面罩吸氧,布地奈德2 mg霧化吸入,患者血氧飽和度逐漸上升,主訴憋氣癥狀減輕。
3.2.3 術后血壓控制 患者術后血壓控制對減少術后并發癥具有重要意義。血壓過高,會引起腦出血,血壓過低,會引起腦血管痙攣和腦缺血。患者術后血壓為160/90 mmHg(1 mmHg=0.133 kPa),遵醫囑給予降壓藥使收縮壓控制在140~150 mmHg之間,患者術后未出現顱內出血或過度灌注綜合征。
3.2.4 傷口觀察 術后保持傷口敷料干燥,如有污染或滲液及時通知醫生更換。患者術后保留皮瓣下引流。密切觀察引流液的顏色、量、波動情況。保持引流管通暢,避免打折和扭轉。告知患者頭部活動幅度不能太大或活動過多,防止出現吻合血管撕裂損傷。觀察患者頸部傷口情況,如果出現傷口出血及皮下血腫壓迫氣管,患者出現呼吸困難、窒息應立即通知醫生,必要時給予氣管切開。為防止發生逆行性感染,患者術后給予無菌治療巾墊敷枕頭,每日定時更換2次,發生污染隨時更換[3]。密切監控患者體溫,患者術后體溫平穩,未出現顱內感染癥狀。術后傷口恢復良好,于術后10天拆線。
3.2.5 疼痛管理 患者術前動脈瘤未破裂,主要以壓迫癥狀為主。術后因手術傷口、腦血管痙攣等出現頭痛癥狀,表現煩躁不安。根據語言評分法(VRS)、面部表情疼痛量表(FPS-R)評估患者疼痛程度為6分,屬于中度疼痛。疼痛可使血中兒茶酚胺升高,導致血壓升高,因此,控制疼痛是控制血壓的重要措施之一[4]。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使患者了解疾病的相關知識和術后疼痛的原因。遵醫囑應用復方對乙酰基酚片、氟比洛芬酯對癥治療,減輕患者疼痛癥狀。3.3出院宣教 為防止搭橋血管血栓形成,出院后仍需長時間口服抗凝藥物。囑患者如出現皮膚青紫、牙齦出血、鼻出血、尿血、血便或黑便、嘔血或肢體麻木、乏力等都應及時到醫院就診。每月復查凝血功能,必要時于醫生的指導下減少用藥。避免情緒波動,生活規律,按時休息,戒煙戒酒,定時測量血壓,保持大便通暢。
由于海綿竇動脈瘤位于顱底深部,與重要腦神經毗鄰,瘤體復雜,體積大,故手術風險極大。應用顱內外血管吻合聯合頸動脈縮窄術治療海綿狀血管瘤,術前早期護理干預和采取有針對性預防措施,降低患者動脈瘤破裂的可能性,可為手術創造良好的時機,提高手術的耐受性。手術后通過護理干預,減少術后并發癥,及時發現患者病情變化。針對術后并發癥制定相應的護理計劃,加強病情觀察,患者出院時做好出院指導,是手術成功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