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黃衛
2020年的河蟹養殖一是行情低迷,二是產量普遍偏低,河蟹養殖戶大多處于保本狀態,河蟹養殖利潤空間越來越小,養殖戶都在尋求更大的養殖利潤空間,而單純的河蟹養殖已滿足不了養殖戶對利潤的追求,河蟹套養可以提高養殖效益,下面就介紹一下。
近幾年水產養殖的明星要數小龍蝦,因此套養小龍蝦是一個非常好的模式。套養模式有兩種:
1.保留原塘小龍蝦種,在清塘時不使用菊酯類藥物或者只在環溝使用菊酯類,保留蝦種,在開春時通過肥水來保障蝦苗存活率。
2.5月份放蝦種,適當投放蝦苗(每畝5~10公斤),也可投放抱仔蝦,按各個地方的習慣來投放。
該模式的優點:(1)產量高,效益好。(2)能減少蟹塘中體質差的螃蟹。
缺點:(1)龍蝦螃蟹相互殘食,降低螃蟹的存活率,蝦蟹養殖很難控制蛻殼期一致,很難做到蝦蟹都高產。(2)龍蝦餌料需求大,殘餌糞便多,容易惡化底質。(3)龍蝦極易暴發弧菌病,每年6~8月份是養殖高峰期,一但發病幾乎很難控制,而且易造成蝦蟹都發病,造成批量性損失。高溫季節一般要定期改底,3~5天一次,控制弧菌數量,定期補鈣增強體質,一旦發現小龍蝦出現損失且持續性增加,要趕緊抽蝦來賣。(4)池塘水草難保,河蟹易發繼發性感染造成大量死亡,降低河蟹產量。(5)近兩年小龍蝦行情不算穩定,也得酌情考慮。
此模式是指在河蟹養殖過程中,在5月下旬每畝投放100~150克青蝦抱仔蝦,投放之前每畝使用敵百蟲250~350克。近兩年青蝦價格還可以,一般畝利潤能達到1000元左右。
弊端:青蝦對池塘環境要求較高,對池塘水平衡基礎屬性要求較高,尤其是溶氧,池塘青蝦數量不宜太多。在后期發病率較高,嚴重時可造成河蟹大量死亡,因小失大。
黃蟹主要指6月黃,即每年農歷6月上市蛻完4殼的螃蟹,由于近幾年黃蟹價格還可以,有部分養殖戶也在嘗試黃蟹模式,即增加蟹苗投放密度(每畝1800~2000只),全塘以伊樂草為主,前期主要投喂冰鮮魚,增加河蟹體質,減少死亡量,在脫完3殼或4殼以后開始提苗,主要賣公蟹,減少養殖周期,回籠資金。
專養黃蟹,首先要先改變現在的養殖模式:環溝養殖模式不變。但要從新推塘加溝,要在蟹塘中每30畝加兩條環溝,橫縱各一條。塘提前用網隔斷,分割成兩個塘。
重新大批量種植伊樂草。外環溝加量種,內環溝與現在種植密度一樣,兩側種植2~3排,草間距3米,灘面伊樂草密度也要加大。水韭菜:不空出食路子,一定要圍網。水花生:岸邊年前提前種草根。打水口周邊不要種植,防止水草阻擋水體流動。灘面上根據塘口大小也種植水花生,30畝種兩路,兩路中間隔3段,保護水韭菜,減少螃蟹夾草情況。
年初放苗。規格分2檔,100頭每斤和60頭每斤,放養量在每畝3000只,以外地苗為主。
提苗。從兩殼后陸續提苗,一是篩選出體質差個頭小的苗種,二是陸續賣螃蟹回收一部分成本,三是保留優質、生長速度快的苗種,養大蟹。具體提苗流程:30畝兩塘,分開進行,為減少風險在提六月黃前一邊篩選掉不好的螃蟹,另一個塘陸續抽,定期賣,只保留好的螃蟹。等到賣六月黃時一邊一邊地清,取完后每畝只保留600~800螃蟹,專養大螃蟹。
控草。進入伊樂草快速生長時期要提前控草,先使用控草肥控草3~4回,每7天一次。
黃蟹賣完后,在水質穩定后提前將伊樂草拉出深溝,灘面的水韭菜在高溫前割出食路子。
7~8月份在成蟹養殖塘口中放養豆苗,規格在1000~1400頭/公斤,提高苗種的生長速度,為來年大規格螃蟹做基礎。
選取年前清過塘,底質、水質、水口條件好的塘口,排水口要設置適宜目數的防逃網。在7~8月份放入1500頭/公斤的豆苗,與成蟹一起養殖,苗種放養量1.5斤/畝,苗種規格勻稱,以長江苗為好。
成蟹出塘前不必專門投喂苗料,出塘后降低水位,每隔30天投喂豆粕、鮮魚顆粒并拌入維生素,定期15天用碘制劑消毒一次。
逐漸降低水位,通過控制投食地點,將苗種引入環溝后暴曬灘面,后慢慢引入低洼地圍壩,其他邊溝正常清塘、消毒、滅殺。冬春季節,定期晚上清撿老頭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