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才
(武威市涼州區黃羊河水利管理處,甘肅武威733000)
黃羊河灌區位于甘肅省河西走廊東端、涼州區東南面的祁連山北麓,屬自流中型灌區,多年平均河川徑流量1.39 億m3。現已建成中型水庫1 座,總庫容5 640萬m3;引水渠首1 座,設計引水流量18 m3/s;干支渠46條長202.39 km,建筑物463 座,襯砌斗農渠1 978 條長1 178 km,建筑物36 359 座,現轄黃羊鎮、謝河鎮、張義鎮、河東鎮及黃羊河集團公司、莫高農業種植園區、甘肅省農業科學院黃羊試驗場、甘肅省畜牧工程職業技術學院養殖實訓中心、甘肅農業大學教學試驗場、甘肅省農墾農業研究院試驗基地、甘肅農墾特藥場、保稅物流中心等8 個機關農場,53 個行政村,380 個村民小組,灌區設計灌溉面積為16 000 hm2,有效灌溉面積為14 766.67 hm2。
灌區農民用水戶協會在水管處和各鄉鎮水資源管理辦公室的指導和幫助下,從建立健全規章制度入手,以用水戶為核心,正確行使民主管理權力,逐步改變落后的管理模式,依法開展本協會業務范圍內的工程建設、灌溉管理和經營活動,初步形成了合理配置水資源、促進水資源有效利用的新機制。
根據協會領導班子、辦公條件、管理范圍內渠系配套情況,按照“五個一”的要求,對灌區內農民用水戶協會年度內的工作實際情況進行考核,并將考核結果上報民政部門,進行分類晉級,每年民政部門根據協會的等級定期向協會下撥運行費用,協會運行費用主要用于協會辦公經費、末級渠系的維修費用。
灌區根據實際情況,重新修訂完善了《灌區灌溉管理制度》《用水戶協會章程》《用水戶協會灌溉管理制度》《用水戶協會工程管理制度》,農民用水戶協會依據協會章程開展工作,明確了協會的責任和義務,充分發揮協會在水權落實、水利工程管護、水權臺賬建立方面的主體作用。
按照“總量控制,逐級分配”的原則,灌區將區政府分配的水權水量逐級分配給各鄉鎮、單位,再由鄉鎮水資源辦公室將水權水量落實到各農民用水戶協會,協會根據各用水戶的水權面積,編制各用水戶本年度的水資源使用權,并實名制發放水權證,在全年的灌溉當中,根據各用水戶的實播面積,編制分輪次用水計劃,做到均衡灌溉、適時灌溉。在每輪用水結束后對本輪次水量、水費進行水量張榜公示。
根據政府部門制定出臺的相關指導意見,灌區及時向農民用水戶協會撥付會費,協會運行費采取會員交納會費和政府補貼方式解決協會經費,根據不同等級分別給予不同的財政補貼,解決了協會經費無法籌措的問題。
灌區渠系水利工程經過多年的運行,部分水利工程老化嚴重,尤其是末級渠系工程,管理權責不明確,導致長期養護不到位,渠內雜草淤積無人及時清理。農民用水戶協會成立后,將斗渠劃段簽定管護合同給收益的灌水小組管護,農、毛渠劃段簽訂管護合同給各用水戶管護,按季度檢查,年度考核,徹底解決了長期存在的田間工程管理缺位的問題。
注重發揮群眾主體作用,廣泛聽取廣大用水戶意見建議。每年年初,協會及時召開用水戶代表會議,根據群眾種植結構調整情況,制定用水計劃和灌水工作安排。在灌溉中,嚴格公開執行“配水面積、配水流量、配水時間、配供水量、水費征收及主動接受群眾監督”為內容的“五公開一監督”制度,有效杜絕了亂收費、亂攤派、灌溉不均衡等現象,減少了水事糾紛,提高了用水戶民主參與程度。
隨著水權水價制度改革的不斷深化和運行機制的不斷完善,農民用水戶協會在編制“配水到戶、分時到田”方案、建立分類作物用水臺賬、動員廣大用水戶及時清理渠道內淤積雜草方面,由于協會負責人的文化程度偏低、或是忙于其他事務,忽略了水權落實工作,由水管單位工作人員代為辦理,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水權落實工作的順利推進。
農民用水戶協會承擔著本協會各用水小組水權的落實工作,田間水利工程的管護維修任務,協會工作量大,任務繁重,民政部門撥付的協會運行經費只能保證辦公經費開支,而斗、農渠的養護和維修費用嚴重不足,田間水利工程管護維修不徹底,致使水資源利用率不高。
明確末級渠系水利工程管理權責,調動了農民自覺維護管理的積極性,加強了斗、農渠及田間工程的管理,促進了末級水利工程的正常運行,有效的提高了灌溉水利用率。
實行水務公開,配置水權水量公開、水權面積公開、實用水量公開、結算水費公開。年底水費結算后,及時召開用水戶大會,向廣大用水戶公布水費結算情況,并在公示欄內張榜公示,接受廣大用水戶的監督。
農民用水戶協會成立后,積極發揮協會黨支部的政治核心作用,為促進協會運行提供堅強的政治保證。在圍繞協會進行用水管理的同時,充分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和會員的示范帶動作用,引導黨員和會員調整種植結構、積極發展高效節水農業。
建設節水型社會必須要每個用水戶協會參與管理,并加大培訓教育的力度,不斷提高協會人員灌溉業務水平、服務意識和服務觀念,綜合多種措施,形成一套有效的運行機制,使節水成為全社會的自覺行為,才能實現節水型社會建設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