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臨沂市農業農村局 譚子輝 劉偉
/?中共蒙陰縣委黨校 石丹陽
蒙陰縣位于沂蒙山區腹地,總面積1605平方公里,人口57.6萬人,山地丘陵占總面積的94%,是秦朝大將蒙恬和東漢天文歷算學家、珠算發明人“算圣”劉洪的故鄉。戰爭年代,這里是沂蒙山革命根據地的核心區,舉世聞名的孟良崮戰役發生地,是支前模范“沂蒙六姐妹”的家鄉。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些年來,縣委縣政府帶領全縣人民,大力弘揚沂蒙精神,深入實施“生態立縣”戰略,一屆接著一屆干,一張藍圖繪到底,探索出一條“生態好、群眾富、可持續”的綠色發展、鄉村振興之路。
保持歷史耐心和戰略定力,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一是加強頂層設計。先后制定出臺了《生態縣建設規劃》《生態示范區建設規劃》等100多項約束性、鼓勵性文件。2019年被評為全國“兩山”實踐創新基地后,著力推動總規向詳規、城市向鄉村規劃全覆蓋,在全省率先完成《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和《生態環境準入清單》“三線一單”編制,率先制定縣域、村域兩個《生態文明建設規范》,率先構建起以《生態文明建設總體規劃》為牽引的“1+N”規劃體系。二是推進綠滿蒙陰。實施流域治理工程:按照“山頂松柏戴帽,山腰果樹纏繞,山腳水利交通配套”的模式,全縣90%的水土流失面積得到治理,10萬多畝跑肥、跑土、跑水的“三跑田”變成了增綠、增產、增收的“三增田”。實施山川綠化工程:按照“山不露土、有土皆綠”的要求,每年新增造林2萬多畝,森林覆蓋率達52.2%,林木覆蓋率73%;積極推行“林長制”“山長制”,對45萬畝生態公益林封閉管護,建立古樹名木、野生動植物資源保護制度,成為“全國綠化模范縣”。實施土壤凈化工程:按照最嚴謹標準、最嚴格監管、最嚴厲處罰、最嚴肅問責4個“最嚴”要求,積極推進農藥、化肥減量化行動,初步形成縣鄉村三級化肥農藥新型經營服務體系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成為國家級出口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實施水系生態工程:按照“生態帶、產業鏈、風景線”的標準,修建水利工程6000余處,“百庫千塘”總蓄水9億立方米。三是注重常態長效。嚴格落實環境保護“四職”責任人制度,圍繞“研究、部署、檢查、考核、問責”五個環節,將環境保護責任一層一層落到底。
找準“生態”與“富民”的契合點,既不竭澤而漁,也不緣木求魚,努力構建生態為本、農業為基、農商文旅互促互融的“大健康產業”,讓老百姓的腰包鼓起來。產業循環發展,既讓山頭綠、又讓群眾富,構建生態與富民契合的循環產業。一是“果-兔-果”“兔-沼-果”循環。果葉喂兔、兔糞入沼、沼液沼渣還田,發展果園100萬畝,其中蜜桃65萬畝、年產量11.75億公斤,“蒙陰蜜桃”品牌價值266億元,與蒙山蜂蜜入圍2019中國區域農業品牌影響力排行榜前十強。長毛兔、肉食兔存欄700萬只,兔毛深加工企業12家,年加工兔毛4000噸,占全國的1/3。二是“果-菌-肥”循環。果樹殘枝粉碎后種植香菇,采菇后的菌棒制成有機肥,建成香菇基地1500畝,年產菌棒1000萬棒,產品80%出口歐美市場,香菇產品正在向香菇醬、香菇切片、多糖提取等精深加工延伸。岱崮鎮大崮村200畝的水肥一體化桃園項目,灌溉和施肥同步進行,實現了省肥節水、減輕病害、增產高效的目的,群眾非常歡迎。三是“農-工-貿”循環。46家農業龍頭企業,產品延伸到桃木、桃花、桃膠、水果罐頭、果汁飲料等深加工,果品出口6萬多噸。適應互聯網智能化時代要求,大力推廣“互聯網+”“旅游+”“生態+”等新興業態,促進農商文旅等相關產業深度融合,讓產區變景區、果園變公園、農耕變體驗、空氣變人氣,全縣A級景區20家,“岱崮地貌”列為中國第五大造型地貌,沂蒙山地質公園被評為世界地質公園,全縣年接待游客500多萬人次。網商微商發展到2750家,年交易額48億元,其中蜜桃突破2.5億公斤、占總銷量的20%,蘋果1億公斤、占總銷量的30%,紫薯、蜂蜜居淘寶網銷量前3位,成為“國家級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老百姓從賣產品向“賣”生態、“賣”文化轉變,綠水青山正源源不斷轉化為金山銀山。
將生態美、生產美、生活美融入生態文明建設全過程,全面打響“崮秀天下、世外桃源”縣域品牌。牢記總書記“紅色基因代代傳承”的深情囑托,在全縣深入開展“傳承紅色基因,建功鄉村振興”活動。在全省率先啟動村黨組織書記選配改革試點,面向退役軍人、回鄉創業企業家、致富能手等優秀人才,選配村黨組織帶頭人80名。從縣級班子成員做起,每人幫包一個薄弱村、2至3戶貧困群眾,蹲下來、沉下去,實打實解難題、促落實。大力提升人居環境。按照現代農業園區、農村新型社區、鄉村風光休閑區“三區”融合發展思路,所有行政村通硬化路、通自來水、通有線電視、通寬帶網絡,逐步向戶戶通延伸,90%以上行政村“五化”穩定達標。近五年,新建擴建中小學校86所、幼兒園21所,建成農村標準化衛生室452處。針對貧困人口中64%是老年人的實際,突出抓好養老服務體系建設,采取專人護理“幫”、幸福大院“養”、志愿組織“扶”、孝善基金“領”等方式,老年人不離村、不離家、不離親就能頤養天年。大力倡導樹文明新風,積極開展新農村新生活培訓,辦好“儒學課堂”“道德講堂”,推進移風易俗,全縣涌現出“中國好人”3名、“山東好人”17名、縣級以上道德模范132名,文明家庭占總戶數的40%。
如今,蒙山之陰,汶河兩岸,處處呈現出“村在林中、人在綠中,鄉鄉文明、村村和諧,家家增收、戶戶創業”的生動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