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諸城市人民政府龍都街道農業農村服務中心 杜永明
近年來,諸誠市鄉村文化振興各項工作取得明顯成效,廣大農民精神風貌得到明顯改善,農村群眾文化生活更加豐富,鄉村社會文明程度進一步提升。
2018 年,借助工商資本下鄉,諸城市龍都街道龍湖綠源舜耕綠園園區因勢而建,共流轉土地2100 多畝。園區通過實施農田田園化、產業融合化、城鄉一體化,打造現代農業、科技示范、休閑旅游、田園社區、健康頤養為一體的綜合體項目。運用現代科技手段進行農業生產種植和管理,實現農業規模化、產業化、精準化發展。
諸城市龍都街道邱家七吉社區居民李相明借助舜耕綠園園區的建設,從2018 年開始,他將自己的2畝土地流轉給了園區,自己當起了產業工人,每年都能拿到穩定的收入。“舜耕綠園園區現在種的都是優質品種,收入比普通老品種高出2倍,現在我在園區打工,很方便,月工資收入3500 元以上,活也不累,感覺挺好的。”李相明說。
去年以來,諸城市龍都街道堅持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出發點,充分發掘和激活鄉土文化資源,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打造文化亮點工程,帶動引領鄉村振興。
龍都街道在先成立的楊春藝術團等演出團隊的基礎上,又組織各社區專門成立了廣場舞、秧歌舞隊伍等多支演出隊伍。同時,開展文藝創作,現已形成設計、文學、美術、舞蹈、根雕、剪紙等領域的文藝創作隊伍,多層次多角度助力了鄉村振興。
為培育農村精神文明新風尚,提升村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諸城市龍都街道高相社區大兩河村創新工作思路,以文化服務助推鄉村振興,建設了文化廣場,配備了健身器材,修建了主題公園、打造了文化長廊。國慶節前夕,龍都街道聯合山東省鄉村振興服務隊在文化活動廣場舉行了升國旗儀式,進一步加強了村民的愛國主義教育,實現了紅色文化傳承。
依托黨校、社區學院、鄉鎮文化廣播站及社區文化服務中心,對農民骨干實行分批次培訓,實行重點培訓和輪訓相結合,先培養骨干,以點帶面,在農民中養成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良好習慣和比學趕幫超的社會氛圍。通過知識、資金、人才下鄉等,將先進、健康、有益的文化輸送到農村。發揮農村基層社區黨委的組織引領作用,以農民群眾為農村文化建設的主體,培養結構合理的農村文化建設隊伍。
現年54 歲的閆仲好已經在基層工作了三十多年,2010 年7 月,閆仲好當選諸城市龍都街道鄧戈莊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上任以來,不斷改革創新,銳意進取,科學謀劃發展思路,帶領廣大干部群眾在不斷摸索和實踐中,開拓出了一條符合社區實際的發展路子。在他的帶領下,龍都街道鄧戈莊社區先后榮獲“省級文明社區”“和諧創建先進單位”“黨風廉政建設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他本人先后榮獲“濰坊鄉村之星”“濰坊市勞模”“諸城市勞模”等榮譽稱號。
諸城市龍都街道響應鄉村文化振興號召,積極盤活名人故居資源。走進龍都街道西鄧戈莊村,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莊重古樸的進士坊,街道干凈整潔,房屋粉刷一新,描繪精美的文化墻,讓人耳目一新,讓百姓了解到村莊發展的歷史。此外,龍都街道也積極推動茶道古街建設。在古街北首建設石刻牌樓,兩側為石雕文化墻。在做活茶道古街文化的同時,街道對臧克家故居進行全面改造提升,全面展示臧克家生平事跡和取得的藝術成就。周邊配套市民公園、民俗教育一條街等。
近年來,諸城市持續深化農業產業化經營、農村社區化發展,并立足農業產業化和農村社區化兩大優勢,發揮縣域經濟強、龍頭企業多、城鎮化程度高的優勢,以推進生產園區、生活社區、生態景區“三區”共建共享為抓手,推動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產城融合、共融共生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讓農民在縣域內過上市民化生活。
作為諸城密州農業公園的重要組成項目之一,華恒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建設的高端果樹種植基地已初顯規模。密州農業公園輻射3個社區,涉及18 個自然村,致力于打造集商住、康養、農旅等多元化功能于一體的國家級農業公園。通過有序的土地流轉,實行產業規模化經營,發展集體經濟,增加土地的單位產出效益,以集體經濟的提升,反哺新農村建設,增強鄉村的自我發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