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山東省廣饒縣農業農村局 李秋國 黃文霞
2021 年是“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是全面實施鄉村振興三年行動計劃的關鍵之年。東營市廣饒縣抓住這個有利時機,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增加農民收入,發展優質、高產、高效、生態、安全農業為核心,因地制宜,發揮資源、經濟、市場、技術等多方面的區域比較優勢,找準本地特色,加快推進全縣種植產業結構性調整,實現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穩步提升。
優化品種、品質結構,大力發展優質農產品。近幾年,廣饒縣花官富硒大蒜、大王生態胡蘿卜等特色農產品產量和品質不斷提高,已初具規模,成為了全縣重要經濟作物和農戶增收致富的重要來源。為進一步推進農產品生產持續穩定發展,廣饒縣注重科技創新帶動產品升級,大力推廣“良種+良法”的高產栽培技術,選育高產、優質、抗病新品種,優化其品種、品質結構,逐步提升其市場競爭力。積極推行“公司+基地+農戶”的生產管理模式,實行訂單生產,促進其生產區域化布局、產業化經營和市場化發展。培育引導了一批規模較大、起點較高、帶動能力強的農產品加工企業,提高其加工轉化率和附加值,打造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品牌產品,增加農產品的后續效益。同時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積極推廣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加大農產品生產投入監管力度,做到舌尖上的安全可追溯,促進農業生產高質量發展。
優化農業區域布局,促進優勢產業和特色農產品向優勢區集中,形成優勢農產品產業帶。打造農業優勢產業帶就需引入工業的理念和機制,一方面提高集中度,實現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生產;另一方面實現產加銷互動,延長產業鏈,形成產業的綜合競爭優勢。目前,我縣大部分農產品種植規模雖逐年增大,但總體上種植組織化程度低,管理較粗放,種植區域零散。應積極引導在縣域資源條件好,生產規模大,區位優勢明顯的農產品主產區,合理進行土地流轉,鼓勵種植大戶集中發展生產基地,政府加大對水、電、路、溝、渠等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提高主產區的優勢度,助推農產品生產做大、做強,形成規模化生產,從而帶動加工、儲藏、運輸等相關產業的發展,提高農民經濟效益,促進農產品產業健康發展。
深入挖掘本地文化內涵和特色資源潛力,重點發展精品鄉村休閑旅游,探索“農旅融合”鄉村旅游產業發展模式。當前,垂釣、采摘、吃農家菜等大眾化的鄉村觀光和鄉村生活體驗已很難適應鄉村旅游市場的發展,“特色化、體驗化、趣味化、知性化”已逐步成為鄉村旅游的發展趨勢。針對目前“農家樂”多而散、小而弱、經濟效益差的現狀,應加強優勢資源整合重組,充分利用全縣打造“一軸三帶五片區”(“一軸”即以孫武湖為中軸,大力開發農家體驗、休閑垂釣、果蔬采摘、特色農莊、農情民舍、帳篷宿營地、房車營地等群眾參與性、互動性強的鄉村旅游項目,做好具有孫子文化底蘊和廣饒特色的鄉村旅游業態發展。“三帶”即新濰高路精致農業示范區紅色休閑觀光產業帶,傅家路農事體驗親子休閑產業帶,綦公路果蔬四季采摘觀光產業帶。“五片區”即打造孫子文化片區、紅色旅游片區、溫泉康養片區、生態園藝片區、美麗鄉村片區5 個片區)的鄉村旅游和休閑觀光農業園區發展規劃,深度提升我縣農旅項目品質,建立起以農養旅,以旅促農的互動機制,探索打造一個集現代農業、休閑旅游、田園社區為一體的農業現代化發展模式。
“十四五”期間,東營市廣饒縣繼續貫徹“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方針,在穩定糧食產量的基礎上,堅持以科技為先導,突出全縣的特色農產品發展優勢,以滿足市場需求為出發點,明確發展思路,更新思想觀念,轉變行業作風,真抓實干,加快推進產業結構調整進程,創造一個高產、優質、高效的農業生產新體系,助力全縣經濟快速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