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趙國慶 楊淑廣
小麥倒伏是影響小麥高產、穩產、優質的重要因素之一。小麥抽穗前倒伏可減產30%~40%,灌漿期倒伏可減產5%~30%,倒伏嚴重時減產可達50%以上。
小麥倒伏分莖倒和根倒兩類,通常以莖倒為常見。根倒是指根系入土淺或土壤過于緊密產生龜裂折斷根系,造成根部倒伏。莖倒是由于莖基部組織柔弱,第一、第二節間過長,重心偏高,頭重腳輕引起倒伏。小麥倒伏表現在后期,潛伏在前期,具有不可挽回性。
小麥倒伏的原因比較復雜,但多因栽培管理不當、品種抗倒性差所致。
1.氣候因素。在小麥灌漿末期,由于先陰雨,后伴隨陣風或大風,可使小麥大面積倒伏。
2.栽培措施不當。如播種量過大,返青起身期進行追肥澆水導致基部節間拉長,特別是第一節間莖稈中糖分積累減少,莖壁變薄,減弱了抗倒能力,植株易產生倒伏。又如生產上,小麥灌漿期穗部重量增加,氮肥施用量過多,長勢過旺,剛澆過水的麥田遇風后均會發生不同程度的倒伏。
3.品種因素。一般矮稈品種抗倒伏,高稈品種易倒伏。
在小麥播種前精細整地,精量播種,推廣寬窄行種植,選用抗倒伏小麥品種,并在種子處理的基礎上,目前應重點采取以下兩項措施預防小麥倒伏。
1.科學運籌肥水。在施肥上重施有機肥,輕施化肥,有利于防止倒伏。高產冬小麥田應澆好冬水、拔節水、灌漿水,一般不澆返青水和麥黃水。千方百計縮短基部節間長度,第一節間長2.5 ~5 厘米,第二節間長6 ~8.5 厘米的較抗倒伏。后期如需澆水,應根據天氣預報,掌握風雨前不澆、有風雨停澆的原則。
2.防病治蟲。推廣綠色防控技術,對小麥病蟲害等采取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措施。一旦達到防治指標,及時噴藥,增加小麥抗逆力和抗倒伏能力。
小麥出現倒伏后,應利用植物的背地屈折特性自行曲折恢復直立,切忌采取扶麥、捆麥等措施,以免破壞攪亂其“倒向”,使小麥節間本身背地曲折特性無法發揮。
若因風雨造成的倒伏,雨過天晴后可在麥穗上用竹竿分層輕輕挑動抖落莖葉上的雨水,并注意不要打亂其倒向。可采取葉面噴肥2 ~3次,同時清溝防漬降低田間濕度,盡量減少損失。
在灌漿期發生小麥倒伏,可輕挑抖落雨水,然后噴磷酸二氫鉀。
雹災發生后重點搞好葉面噴肥,增強葉片吸收養分和光合作用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