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強
(滕州市農業農村局,山東滕州 277599)
辣椒(Capsicum annuumL.)為木蘭綱、茄科、辣椒屬一年或有限多年生草本植物,性熱、味辛,含有大量的維生素C,還含有維生素B、胡蘿卜素以及鈣、鐵等礦物質。辣椒含有的辣椒素,不僅可以促進消化、健脾益胃、預防和治療胃潰瘍,還可以抗炎抗氧化、促進血液循環、降血脂、改善心臟功能、預防血栓形成等,因此受到人們青睞。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物質的追求從溫飽轉向品質,對辣椒品質如辣度、養分含量等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然而不合理的栽培管理措施對辣椒產量無益,且嚴重影響種植戶的經濟收益,如露地起壟栽培,結果期辣椒易倒伏,影響產量和質量;無地膜覆蓋易滋生雜草,影響辣椒長勢等。鑒于此,本文從開廂、施肥、蓋膜、大田定植、追肥、田間管理、成株期病害防治等幾個方面重點闡述了辣椒各個種植時期的管理要點,為提高辣椒種植水平提供技術指導。
廂寬80~100 cm,廂溝寬40 cm,溝深25 cm。辣椒種植地周圍深開圍溝(40 cm深),地太長的還要開腰溝(35 cm深)[1]。使廂溝、圍溝、腰溝三溝配套,溝溝相通,可達到雨停地干的要求。整地時土坨可略大,以便通氣爽水。廂面整成龜背形,便于蓋膜[2]。
辣椒高產應多以農家肥為基肥,一般每667 m2用量為3 000~4 000 kg,另外每667 m2施優質復合肥50 kg(N、P、K比例15∶15∶15),結合耕地施入[3]。由于蓋膜后追肥不方便,所以基肥一定要充足,最好一次施足全生育期所需的肥。具體施肥種類及數量可根據不同地區、土壤進行合理選擇。作基肥時,砂性土壤用總肥料的30%作基肥,黏性土壤用總肥料的50%作基肥,地膜覆蓋的地塊可用總肥料的80%做基肥,以減少后期追肥的不便,其余部分在生育后期用作追肥。
蓋膜之前先用鐵楸拍打畦面,使其平整、土細碎。一般定植前7~10 d蓋好地膜,預先提高地溫,也可避免肥燒根[4]。蓋膜時土壤濕度要保持在55%~60%,地膜要求鋪平、蓋緊、埋牢。
定植時按株行距先打好定植穴,栽的時候要讓椒苗幼根伸展,用細土填埋根群,不栽吊腳苗,以免傷根影響成活。將定植孔周圍的薄膜壓緊,封死孔穴,并稍高出地面呈一個小土堆。栽苗后立即澆定根水(水中加入適量殺蟲劑)。同一畦相鄰的兩行苗最好不要對稱地栽在一條線上,而是對空檔栽,呈三角形[5]。
每667 m2定植2 800株左右,行株距45 cm×40 cm,地膜覆蓋(建議采用黑膜),單株雙行定植。補栽秧苗在傍晚進行,栽后立即澆水。新補的苗成活后,要增施1~2次少量尿素,提苗以加速其生長[6]。
辣椒分期追肥的基本原則是輕施提苗肥,穩施初花肥,重施結果肥,早施秋發肥。不同生育期氮磷鉀三要素的配合施用一般是苗期和定植后的生長初期,注意施磷、氮肥,以利幼苗發根、長苗架及花芽分化[7];開花期控氮肥、增磷、鉀肥;結果期多施氮、鉀肥,以促進果實膨大,邊生長,邊結果,防早衰[8]。
3.1.1 輕施提苗肥
一般定植栽苗后立即澆腐熟的稀糞水座蔸,菜農稱“施刀口肥”。苗成活后,晴天地干時結合淺中耕,追施1~2次稀糞水提苗。對于老弱、僵苗,根外噴1%葡萄糖+0.3%尿素2~3次,每667 m2施用配制后的液肥225 kg,有較明顯的促苗作用;或施以0.2%尿素+0.2%磷酸二氫鉀+1%蔗糖組成的“糖氮液”,每667 m2施用配制后的液肥225 kg,不僅能增加產量,而且還能增強植株的抗病能力,減輕霜霉病等病害的發生。
3.1.2 穩施初花肥
辣椒開花初期即第一朵花開放,至陸續謝花坐果階段,追肥要突出一個“穩”字。一般要控制施氮肥,補充磷、鉀肥,如葉面噴施磷酸二氫鉀。生長勢較差的田塊每667m2可追施800~1 000 kg人畜糞水,加5~10 kg氮磷鉀復合肥[9];生長勢較好的地塊,可不進行施肥。
3.1.3 重施結果肥
一般在第一個果實有大拇指大小時立即重追一次肥。如基肥不足的,可在行間每667 m2埋施25~30 kg三元復合肥或50 kg粉碎并經腐熟的菜籽餅肥,加10 kg尿素,或者每667 m2施人糞尿1 000~1 500 kg,加尿素10 kg。若基肥充足,每667 m2施用氮磷鉀含量15-15-15的三元復合肥。采收期間,通常每采收1~2次,追肥一次。地干爽、氣溫不高時,追施人糞尿水;久雨地濕或中后期天熱、氣溫高時,主要施尿素,每次每667m2用量為7.5~10kg。
3.1.4 早施秋發肥
一般8月中旬重施一次秋發肥,用量為每667 m2施尿素15~20 kg。9月上中旬再追施一次以人畜糞為主的壯果肥,充分利用成齡辣椒植株在后期低溫條件下仍能正常結果的特征,爭取后期多結果,提高總產量。
灌溉與排水是調節植物對水分要求的重要措施。辣椒定植后澆1次定植水,在坐果前土壤以見干見濕為宜。在辣椒坐果后澆一次水,澆水量以土壤濕潤為標準。在采收前停止澆水,以防造成果實放射性裂果。在種植田縱橫各設置一道排水溝,做到澇能排水。
結合中耕可逐步進行培土,將行間的土逐漸向兩邊植株根部培壅。或著重在植株封行前的最后一次中耕,培土上廂,使辣椒小行培成瓦背形的土垅。辣椒生長前期,主要結合中耕除草。封行之后雜草大大減少,可進行人工拔除。
在側枝長出3~5 cm時,應將門椒以下的所有側枝清除,保障植株生長,整枝時間越早越好,避免拉傷等人為因素造成的損傷。將植株底部的老葉、黃葉、病葉及時摘除,并帶出辣椒田。生長中后期,把重疊枝、擁擠枝、徒長枝剪除,使植株間疏松透光,避免植株過度擁擠造成田間郁閉。如田間植株密度較大,在四母斗椒上面發出的二杈枝中,保留1個,將另一個剪掉,以控制其生長。
辣椒病害防治要貫徹“預防為主,防重于治”的原則。
農業防治主要措施有選用抗性品種、輪作、深耕滅茬、合理施肥、合理灌溉、調節種植期、采用嫁接技術等。如合理輪作能夠預防土傳病蟲害,即通過與病原菌的非寄主作物輪作來減少土壤中病原菌的數量。在選擇適銷對路、適合本地的種植辣椒品種的前提下,應種植豐產、優質、抗病蟲、抗逆性強的辣椒品種。同時要掌握不同辣椒品種的栽培特性,做到良種良法配套。要合理安排茬口,實行辣椒與不同種類蔬菜輪作倒茬,不重茬栽培。用防蟲網覆蓋苗床,減少病蟲害的發生。
利用天敵生物、微生物及其衍生物來防治病蟲害稱為生物防治。利用昆蟲天敵,如利用赤眼蜂防治菜青蟲、小菜蛾等鱗翅目害蟲[10];微生物防治,如蘇云金桿菌(Bt)、白僵菌、綠僵菌可防治小菜蛾、菜青蟲;生物藥劑,如農抗120和多抗霉素可防治辣椒猝倒病、霜霉病、白粉病、枯萎病、黑斑病和疫病。
辣椒種植過程中的物理防治方法有很多,如覆蓋防蟲網、塑料薄膜、遮陽網等,阻止害蟲和病原菌進入辣椒棚室,從而減輕病蟲害發生。利用害蟲對燈光、顏色和氣味的趨向性誘殺或驅避害蟲,如采用黃板誘殺辣椒蚜蟲、白粉虱、煙粉虱。利用覆蓋塑料薄膜進行高溫悶棚,殺滅辣椒棚內及土壤表層的病原菌、害蟲等[11]。
定植成活后應定期(一般7~10 d)對植株噴施殺菌劑,在發現田間有病害發生的初期要選用專用農藥進行防治。辣椒炭疽病在發病初期可噴灑70%甲基托津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或8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混合噴灑,或50%炭疽福美可濕性粉劑300~400倍液或1∶1∶200倍的波爾多液,每隔7~10 d噴一次,共防治2~3次[12]。辣椒根腐病可在定植時用抗枯靈可濕性粉劑900倍液或惡霉靈可濕性粉劑300倍液浸根10~15 min[2];定植緩苗后,在發病前用向農4號可濕性粉劑800倍液、強力生根劑,隔7~10 d對辣椒逐株灌根,連續3~4次。
在蚜蟲數量較大時,可選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 000倍液,或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或90%敵百蟲晶體1 500倍液等高效低毒農藥等。幼蟲低齡時期可以使用0.9%的阿維菌素3 000倍液進行噴灑,或使用10%的吡蟲啉乳油以及4.5%高效氯氰菊醋乳油1 500倍液,防治辣椒煙青蟲等,可以每隔5~7 d噴灑1次,連續噴灑3次[13]。為了避免害蟲出現耐藥性,應減少農藥使用次數,并交替使用藥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