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省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作物一部 韓偉
科學運籌肥水可以協調個體與群體、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的矛盾,保障個體健壯、群體合理、粒多粒重、發揮高產潛力,還可以提高水肥利用效率。要注意氮肥、磷肥和鉀肥的配合,搞好平衡施肥。玉米全生育期需畝均施純N12~16公斤、P2O56~8公斤、K2O5~7公斤,可每畝配施1~1.5公斤硫酸鋅等微肥。
(一)搞好播種期管理。要科學施用種肥,底肥或種肥應隨播種帶狀施用,優先選用深松多層施肥和定位施肥玉米精播機械。肥料推薦施用專用緩控釋肥,控釋時間60~70天,控氮比30%左右。帶施底肥要離種子8~10厘米側深施,防止燒種和燒苗。高產攻關田和規模種植的玉米田建議采用水肥一體化。玉米出苗適宜的土壤相對含水量70%~75%,若墑情差,播種后立即澆“蒙頭水”,以利于早出苗、出全苗、成苗壯。
(二)簡化苗期管理。施好種肥且澆好“蒙頭水”的情況下,一般不需要進行肥水管理。搶時播種時未有有效降水的,應立即澆水,以保證種子盡早萌發和出苗后墑情,確保苗全和苗齊。苗期適當干旱有利于根系下扎,起到蹲苗的效果,但如果葉片失水較重則應及時澆水;如遇強降水形成田間積水,應及時排水。
(三)重視穗期管理。穗期應開好源,建好庫,為后期粒多粒重、高產創造好條件。小喇叭口至大喇叭口期,是夏玉米需肥的關鍵時期,大喇叭口到抽雄期是玉米需水的臨界期,對水分尤其敏感,如遇旱應及時灌溉,尤其要防止“卡脖旱”造成雌雄穗發育不同步。高產地塊出現脫肥跡象時借水追施穗肥,每畝追施氮肥10~15公斤,也可追施磷鉀肥,利用機械在距植株10厘米左右處開溝10厘米入施。普通地塊施用緩控釋肥后如不出現脫肥現象,一般不用追施穗肥。
(四)加強花粒期管理。遇旱應及時澆水,高產田地皮見干就澆。后期漬水也會降低根系活力,葉片變黃,引起倒伏,要注意及時排水。開花期增施氮肥,可以提高葉片光合效率、延長葉片功能期。花粒肥以尿素為主,可結合澆水或趁降雨前追施,以提高肥效。也可用無人機噴施磷酸二氫鉀和尿素液,用作葉面肥,延長葉片功能期,增加光合產物轉化。
當前,我省重點防控玉米病蟲害有草地貪夜蛾、玉米螟、棉鈴蟲、二代黏蟲、玉米蚜蟲、二點委夜蛾、薊馬、莖腐病、南方銹病、褐斑病、彎孢葉斑病、小斑病等。要堅持“因地制宜、分區施策”,大力推進專業化統防統治與綠色防控技術融合。
(一)苗期病蟲草害防治。播種后出苗前,如土壤墑情較好,可選用乙草胺、異丙甲草胺、乙·莠等土壤噴霧防除一年生雜草。對未進行土壤封閉除草或封閉除草失敗的田塊,可在玉米3~5葉期,雜草2~4葉期用煙嘧磺隆、苯唑·莠等進行苗后莖葉噴霧除草。為避免藥害產生,鮮食玉米應避免使用煙嘧磺隆進行苗后除草,且煙嘧磺隆除草地塊應避免使用有機磷農藥,同時注意噴灑均勻,不重噴、不漏噴,確保除草質量并注意用藥安全。玉米5~8葉期,用三唑酮或丙環·嘧菌酯進行葉面噴霧,預防褐斑病;選用乙基多殺菌素、噻蟲嗪等噴霧防治薊馬、灰飛虱等刺吸式害蟲;也可選用復配制劑氯蟲·噻蟲嗪、氯蟲·高氯氟等兼治鱗翅目和刺吸式害蟲。選用代森銨、吡唑醚菌酯、肟菌·戊唑醇等殺菌劑噴施防治葉斑類病害,選用氯蟲苯甲酰胺、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蘇云金桿菌、溴酰·噻蟲嗪等防治玉米螟、棉鈴蟲、甜菜夜蛾、二點委夜蛾及其他鱗翅目害蟲;鮮食玉米害蟲防治盡量選用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
(二)草地貪夜蛾防治。草地貪夜蛾是近年新出現的蟲害,根據草地貪夜蛾的發生發展規律,結合植保預測預報,強化統防統治和聯防聯控,及時控制害蟲擴散危害。一是理化誘控。在成蟲發生高峰期,采取高空誘蟲燈、性誘捕器以及食物誘殺等理化誘控措施,誘殺成蟲、干擾交配,減少田間落卵量。二是生物防治。采用昆蟲病原線蟲、球孢白僵菌、綠僵菌、甘藍夜蛾核型多角體病毒、蘇云金桿菌等生物制劑早期預防幼蟲,保護利用夜蛾黑卵蜂、螟黃赤眼蜂、蠋蝽等天敵,促進可持續治理。三是科學用藥。對蟲口密度高、集中連片發生區域,抓住幼蟲低齡期實施統防統治和聯防聯控;對分散發生區實施重點挑治和點殺點治。推廣應用乙基多殺菌素、茚蟲威、甲維鹽、虱螨脲、蟲螨腈、氯蟲苯甲酰胺等,注重農藥的交替使用、輪換使用、安全使用,延緩抗藥性產生,提高防控效果。
(三)“一防雙減”實施。穗期容易發生大小斑病、銹病、紋枯病等病害和草地貪夜蛾、玉米螟、棉鈴蟲、桃蛀螟、蚜蟲等蟲害。在玉米大喇叭口期科學組配殺蟲、殺菌劑,一次性噴藥可防治中后期多種病蟲害,減少后期穗蟲基數,減輕病害流行程度,保護植株正常生長,提高葉片的光合效能,實現玉米增產增效。有條件的地區,可選擇生物防治穗期害蟲。在7月至8月中旬,玉米螟第二代和第三代成蟲盛發期,玉米螟百株落卵量達1.0~1.5塊時,釋放赤眼蜂,分兩次釋放,每次0.7萬頭/畝,間隔5天釋放第2次。
近年來,我省干旱、高溫、強降雨、冰雹、臺風等極端天氣頻發,對全省玉米生產造成不利影響。加強災害天氣的監測預警,積極采取物理、化學等方法,進行氣象人工干預,減少災害損失。
(一)嚴防干旱洪澇災害。黃灌區要提前做好水資源的調度,確保播種后能澆得上“蒙頭水”。玉米關鍵生育時期如遭遇嚴重干旱,應千方百計調度水源,及時進行灌溉。要提前疏通溝渠,提高排澇能力,遭遇澇漬,應及時排水。
(二)防范高溫熱害和陰雨寡照。通過種植耐熱品種和及時灌溉,以及在葉面噴施微肥等措施,防御高溫熱害。開花授粉期遇到高溫熱害或陰雨寡照,嚴重影響授粉質量,可采取人工輔助授粉等補救措施,提高結實率,防止花粒,增加穗粒數。有條件的地方可用小型無人機低飛輔助散粉,提高效率。
(三)實施化控促壯抗逆。玉米生育前期,水肥充足或群體過大,容易造成植株旺長,存在倒伏風險,可在玉米7~11葉片展開期噴施化控劑,適度控制株高,增強抗逆抗倒伏能力,改善群體結構。使用化控劑要注意合理濃度配比,以免影響施用效果。密度合理、生長正常的田塊和低肥力的中低產田、缺苗補種地塊不宜化控。
推行適期晚收,可以充分利用光熱資源,發揮品種高產潛力,降低機收損失率,確保玉米高產高質。應在不耽誤小麥播種的情況下,在玉米籽粒乳線消失時用聯合收割機進行適時收獲。適期收獲應進行大面積連片推進、整村整鎮推進、農機農藝聯合推進,打消農戶怕偷怕丟的思想顧慮,提高聯合收割機工作效率。籽粒機收的玉米盡量在植株上干燥后收獲,降低籽粒破損率。玉米收獲后應及時進行晾曬或烘干,防止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