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燕 孔祥榮
“端午插艾”是我國的一項傳統風俗。6月 14日, 李鳳霞在臨清市唐園鎮千集村的農田中割下一捆掛著露珠的新鮮艾草,行車66公里,送至位于東昌府區花園北路的魯艾養生堂,倒懸于門口,用以“驅疫防病”。
佇立門前,看著親手懸掛的艾草,往事浮現在眼前。過去6年,李鳳霞憑借一股子韌勁,將艾草行業由“一窮二白”打造成集規模種植、產品加工、銷售服務于一體的全產業鏈,創出一條獨具特色的產業發展之路。
端午時節,千集村艾田中,一眼望去滿目青綠。“艾草種植投資少、見效快,一年收割3茬,畝利潤3000多元,是小麥的3倍。”艾田中,種植戶汪振魯正彎著腰,收割成熟的艾草。今年,他種植了4畝艾草,直接增收1.4萬多元。
這是汪振魯種植艾草的第6年。2016年,他的老鄉李鳳霞,從朋友口中得知種植艾草“錢”景可觀。在赴河南南陽、湖北蘄春實地調研后,李鳳霞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發動周邊村民種植艾草,并進行保底回收。
“咱這里之前沒人種過艾草,村民不敢嘗試,擔心賠錢。”經過李鳳霞耐心勸說,并承諾提供艾苗后,最終有8戶村民同意嘗試,汪振魯便是其一。當年,李鳳霞投入7萬元,在38畝土地上種上了艾草。
第一年村民就嘗到了甜頭。“我種了3畝,賺了1萬元。”汪振魯說。成效有了,種植艾草的村民也隨之多了起來。目前,臨清市艾草種植面積擴增至80畝,種植戶20戶。
同日,臨清市魯艾種植專業合作社機器轟鳴。“這是存放了3年的陳艾,比新艾滲透力強、藥效高數倍。25公斤陳艾才提取1公斤艾絨,艾絨至少加工7遍,加工次數越多,純度越高。”李鳳霞邊將艾草投入機器中粉碎,邊介紹艾絨制作工藝。
2018年,在帶領村民種植艾草的第3年,李鳳霞在唐園鎮成立聊城市第一個艾草種植專業合作社—臨清市魯艾種植專業合作社,引進艾草深加工項目,拓展艾草產業鏈,同時注冊2個商標。
“衍生產品有艾絨、艾條、艾枕、足浴包、茶葉和面條。其中,艾絨最暢銷,年均銷量高達30噸。”李鳳霞介紹。她的銷售渠道實現了線上、線下融合,線下合作的實體店已突破100家,線上零售客戶累計1000余人,合作社年均營收達100多萬元。
艾草用于養生,是李鳳霞延伸產業鏈的又一嘗試。
2020年,李鳳霞以艾草為載體,開設體驗店—魯艾養生堂,積極探索艾草產業發展之路。
“養生堂的成立,使得臨清市艾草行業真正形成了集規模種植、產品加工、銷售服務于一體的全產業鏈條,實現了一二三產的融合發展,把小艾草做成了大產業。”臨清市農業農村發展服務中心副主任王剛說。
一株株不起眼的小艾草,經過李鳳霞的苦心經營,正在成長為一片片既能滿足人民群眾養生需求,又能致富增收的“黃金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