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萊州市農業農村局研究室 王幫高
每年“三夏”農忙,萊州市三山島街道水南村農機手張石都會與他的伙伴們開著收割機,沿著原先設計好的跨區作業路線南來北往,往返于皖、豫、魯三省的麥收主戰區之間,出征時躊躇滿志,歸來時荷包滿滿,每年的“收割季”,繁忙和辛勞讓張石獲得了不菲的收益,正因為有較好的回報,使得張石對跨區作業情有獨鐘。
在競爭激烈的機收市場,如何想辦法維護自己固有的客戶,建立新的客戶群,每年都是張石出征前必做的一道功課。其間,利用有效的合同簽約形式固定客戶,不失為一個有效方法。今年49歲的老麥客張石說:“我堅持跨區作業已經有十幾個年頭了,在長期跨區作業中掌握了不少經驗,也搶占了一些市場,所以,新機具的增多對我并沒造成多少壓力。”“我們早就和安徽、河南等地取得了聯系,因為這些年一直在那里收割,去年就和當地一些農民訂好了合同,今年只需過去履行合同就行了。另外,返程時,我沿著荷澤、德州、淄博、濰坊一路割到萊州,所以我沒為市場發愁。”
張石為人誠實,收費公道,技術過硬,在數年的外出作業中,認識了很多經紀人,每年預約他作業的地方很多。近幾年,各地壓價很嚴重,導致外出作業的收益直線下降,如果不是以量取勝,目前他也不愿意年年外出了。出征前,他已經將2000多畝的訂單攬在手中,確保外出的機器有活干。“無論市場競爭有多激烈,但農民對機械作業的依賴性越來越強,我們憑借過硬的技術,對跨區作業還是充滿信心的。每天能收割100多畝小麥,雖然從清早忙到夜晚八九點,但每晚都睡得很香甜,”談及自己多年跨區作業的經驗時,張石仿佛有說不完的話。
根據小麥成熟時間差,科學確立跨區機收作業路線,每一站的先后順序、作業及轉移時間都按計劃進行,做到心中有數。過去,不少機手跨區作業都走得很遠,這在整體機械化水平都比較低的情況下是正常的。但是隨著機補政策連續實施,各地機具迅猛增加,有些區域本地收割機即可完成作業,如果在這種情況下再盲目跨區前去競爭,勢必會處于劣勢,因此,跨區作業一定要有針對性。現在,小規模作業已成主流。許多機械集中在某地收割已不現實,比較有經驗的組織者將大的作業隊分散成小分隊,每個小分隊5~10輛機車在同一作業地分赴不同地點,這樣就保證了有聯系、有安全、有照應、能協調、有活干、有收入。
今年張石和他的伙伴們改變過去大隊人馬出征的做法,降低單批出征規模,實施“小兵團”作戰,減少了省際長距離跨區作業,將重心向毗鄰省及省內轉移,而且不再長時間在同一地方“戀戰”,有利于錯開作業,提高作業效率,降低成本,規避風險,最大限度地增加機手收入。張石透露:“雖然跨區作業的形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船小好調頭。今年,我們這里準備出征的大多是小分隊,每個站點作業面積為500畝,然后馬上返回參加本地作業,剩下的時間都在省內跨區作業。”這相比以往變化很大,大隊人馬在化整為零,省外作業范圍相對小了,跨區距離短了。雖然現在農民比以前要求高了,但我們機動靈活,分散作業,不受地塊限制,遇到緊急情況可相互支援,加之機具一般比較齊全,小麥收獲、秸稈粉碎還田可一次性完成,作業質量有保障,農民省心省力比較歡迎。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迅速發展,近年來農機手們也都用上了智能手機,農機通應用在跨區作業上,宛如農業版的滴滴打車,解決了農民尋機與農機手找活之間的矛盾。“互聯網+”成為合作社跨區作戰的新利器,由于張石駕駛的是一臺雷沃重工小麥收割機,購機時,已留存了機手的手機信息,每到跨區作業時,雷沃重工都會每天發布各地機收信息到機手手機上。這幾年張石完全憑借靈活掌握的信息資源和網上訂單,更加堅定了他做大跨區機收這塊“蛋糕”的信心。
在今年的跨區作業前,萊州市農機部門通過張貼微信二維碼掛圖和宣傳材料等方式,使農機用戶利用“微信掃一掃功能,下載”農機通“移動客戶端,做到只需一分鐘輸入信息,既可分享農機新技術、維修保養、安全操作知識等資訊服務,可以實現網上線下信息雙向互動,以便得到更多更廣的麥收作業信息,從而有效減少農機盲目流動。
利用微信、QQ、網上地圖、手機導航和掌上跨區作業服務直通車等功能,張石不但能很好地駕馭作業市場的各種因素的變化,而且在實際操作中不斷進行技術革新,使小麥收獲機由單一作業向多功能改進。去年開始,他在幫助麥農收割小麥時,引導農戶選擇合適機具和適收期,最大程度地減少機收損失,確保來之不易的豐收,給當地老百姓留下了很好的口碑和深深的印象。
每年除訂單作業外,“滴滴”麥收也幫了不少的忙。網絡聯系到家,技術輔好了路,三夏農機跨區作業插上了互聯網的翅膀。隨著云平臺、大數據處理、WIFI、4G等技術的接入,“互聯網+合作社”接上了地氣,實現線上線下的融合,是當前小麥跨區作業的新載體。現在有了智能手機服務平臺,想尋找信息,手機點點就能尋求幫助,不像以前那樣還要前去現場考察,信息更快了,活也更好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