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衛東
(山東藝術學院美術學院,山東 濟南 250300)
狹義地講,造型藝術是人對形態(自然形態、人為形態)進行藝術描畫、繪制或者材質制作的藝術,涵蓋美術、設計等藝術形式;廣義來說,造型藝術還包括人自身對萬事諸物形態的抽象模仿,比如行為與身體藝術等。系統學習造型藝術基礎是為了順利地進行藝術創造,通過一系列基本造型方法的訓練掌握塑造、制作與模仿的能力,以更好地提高藝術創作能力和質量。
這一系列造型方法包含哪些內容呢?我們以美術專業為例,基礎的造型實踐學習有素描、色彩、線描等內容,理論課程有解剖、透視、美術史等。這里的美術專業是指傳統的國畫、油畫、版畫與雕塑四個專業,也是通俗意義上常說的造型藝術。這些訓練內容的目的是提高對事物觀察的能力,掌握一般造型的塑造規律,這是將來進行藝術創作學習的基礎階段,也是國內藝術院校美術專業通行的做法。
20世紀初,徐悲鴻西學歸國掌管重要藝術院校的美術教學以來,倡導“科學”的西學繪畫之路,沿襲西方學院派古典主義教學傳統,提出“素描為一切造型藝術之基礎”。自此,造型藝術基礎教學著重素描科目,從幾何形態畫起,學習寫實具象的傳統造型塑造,逐步從簡到繁、由易至難,逐漸形成中國“學院派”的基本樣式。建國以后,藝術院校的美術教學學習蘇聯模式,“契斯恰科夫教學體系”的引入更豐富與加強了寫實素描的教學觀念,契斯恰科夫[注]巴維爾·彼得羅維奇·契斯恰科夫(Pavel Petrovich Cischakov,1832.6.23—1919.11.11),俄羅斯美術教育家、畫家,其教學思想有力推動了俄羅斯現實主義繪畫的發展, 造就了列賓、謝洛夫、蘇里科夫、波列諾夫等一批現實主義繪畫大師。的教學方式強調素描基礎訓練,講究嚴格的程序性和系統化,承襲了歐洲巴洛克藝術時代的明暗塑造法,在融合了前輩藝術家及古典主義諸多優點的基礎上,創造性地歸納出素描表現中的“五大調子”概念。形體塑造中的“五大調子”亦作為一種形式語言用來表現光、空間與空氣質感,充分表現物象的真實質感,這種理性的科學方法當初是用于解決藝術創作中為了表現造型的理想而脫離現實的問題,以后在堅持寫實具象的路徑方向上持續深化發展。總的來說,革命現實主義的時代需要與彼時“藝術科學化”理性觀念的強化,筑就了20世紀后半葉中國造型藝術基礎教學素描寫實具象表現的程式化長城。
寫實具象藝術表現方法的培養,造就了一大批實力雄厚、技巧高超的中國藝術家,產生了許多中國近現代美術史上的著名藝術作品。我們在欣賞這些宏大敘事作品視覺形象的同時,也陶醉在充滿美感的藝術技巧表現中,但也產生了充滿集體無意識的禁錮,技巧的相近、藝術處理方式的雷同,讓這些作品看起來就像同一個藝術家創作的,從而缺少了藝術家自己獨特的個性語言,凸顯了作品的記錄性而減弱了藝術性。
時光荏苒、斗轉星移,進入21世紀的中國美術創作早已改變了模樣。身處創新創造、鼓勵個性表達的新時代,我們在造型藝術基礎教學中能夠做些什么探索與改變?這些課題需要我們深入地分析與思考。
造型藝術基礎教學既有傳統與現代的時空性沖撞,又存在中西方藝術在形式與追求層面的差異,單純以一種基礎的教學來融合前兩者,未免一葉障目,這也是我們需要注意的地方,值得細思與深究。
1.東西方造型藝術不同表達語義造成的基礎訓練方式差異
中國畫歷時上千年的發展,形成了一整套藝術敘事與表現方法,與中國文化生生相息,它的基礎重在臨摹,分為“對臨”“背臨”“意臨”等幾個方面,希冀在臨摹基礎上“意得心源”;同時通過摹、描、繪、寫等階段,描摹萬物的神韻,傳達物態的精神氣象,達到“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境界。也就是說,中國畫先學習的是表達方式,即對形態意味的追隨與認可,實物的觀察與寫生要與表達方式契合,并不是對自然的直接描繪與表現,畫面表現上要呈現出“意存筆先,畫盡意在”的傳承與文化意味。這就與完全對著自然直接描繪表現的寫生方法形成迥然不同的藝術路徑。主張寫生為主的群體強調對自然觀察的感覺表現,背后是社會現實與“科學”理論的支撐,畫面充滿了對自然科學理性認知的感性表達。如果中國畫也以寫生再現的觀點作為造型藝術學習的重要基礎,完全以寫實具象的態度處理畫面,難免會失掉中國畫最重要的文化精神與藝術氣質,成為西畫不同材質媒介表現的一個再生版本。
在強調文化自信的當下,我們應該加強對中國畫文化主體性的認知,認真研究中國畫造型基礎的方式方法,使中國畫藝術走向更高的平臺,增強藝術引領的話語權。從時空角度來看,“洋為中用”的西式素描法業已完成其改造中國畫的任務,中國畫發展也應當改弦更張、另辟蹊徑,以更大的擔當開辟中國文化新的旅程。
2.現當代藝術不同風格體系下的不同基礎需求
萬事萬物都隨時間的變遷不斷精進與轉化,造型藝術也不例外。改革開放的大門打開之后,各種藝術思潮與西方造型形式展示紛至沓來,出現了“星星畫展”“85藝術新潮”“89現代藝術大展”等先鋒藝術活動,讓國內藝術家們大開眼界,藝術思維深受觸動,紛紛進行追隨性探索與思考。當“波普藝術”“行為藝術”“實驗藝術”等藝術表現形式不斷刷新我們的三觀之后,我們的造型基礎觀念動搖了譬如素描作為造型基本功的要求在這些新藝術形式的表達上變得不那么重要了,尤其是作為寫實基礎訓練的西方傳統素描被完全擯棄。通過對教學實踐與藝術創作的逐步實驗,我們發現對造型藝術基礎教學需要有更進一步的認識與提升。從塔皮埃斯[注]安東尼·塔皮埃斯(Antoni Tapies,1923—2012),出生于西班牙卡達盧尼亞區,是繼畢加索、米羅、達利之后的又一偉大藝術天才。的藝術創作經歷我們可以一窺如上事實:他的作品采用現成物材,以隨意的綜合繪畫為表現手段,通過塑造“物化”的過程,將其轉化為審美形態來作為表達思想的方式;他以浮雕厚堆材料的手法,創作出各種肌理幻象并將綜合材料直接運用到作品中。藝術家不想讓材質淪為線條、色彩以及某種造型的被動媒介,而是想呈現其獨立表現性,就是所謂表現的材料自在性,這一切表明藝術家與作品材料的互動,使作品材質展現出令人熟悉的陌生感,在這些作品中我們很難看到素描造型基礎的絲毫運用,甚而追溯其學畫經歷也很難找尋其對寫實素描訓練的堅持。當然,對于冷軍[注]冷軍,1963年生于四川,著名美術家,中國當代超寫實主義油畫的領軍人物。這樣超級寫實主義風格的藝術家而言,自然需要堅實的寫實素描基礎訓練,對寫實技巧的無限追求與呈現就是他的藝術特色。
現當代藝術的表達呈現充分利用各種材料與處理技法,極大地拓展了造型藝術表現的邊界,技術手段使用的方式不一而足。現在我們的造型藝術基礎學習也需要從藝術形式入手,研究造型藝術的演變規律與轉化過程,更重要的是需要加強對藝術造型思維轉變的學習與理解,改變單一的技巧訓練,改變“學會一種形式語言打遍天下”的簡單模式。從社會進程來看,網絡的發展已經讓某種單純的技巧學習變得容易獲取,網上各種藝術技巧學習的視頻非常豐富,隨時可以依據所需進行學習使用,圖像軟件操作系統功能越來越強大,不需要大家都對單一技巧進行無限追求。藝術語言學習的豐富性,推進了大家對多種藝術形式的理解與應用。當然這里并不是否定技巧本身,技巧也是我們藝術欣賞的一部分,而是說追求技巧無限化容易形成藝術創作形式的固化,從而忽略對藝術的本質追求。
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國家基礎建設蓬勃發展,隨著設計學興起而進行的設計基礎教學研究漸次拉開序幕。各地藝術院校對設計基礎素描教學的改革提出了許多觀點,這些觀點普遍受西方發達國家教育成果的影響或是在設計教學先進理念的啟發下產生的,比如日本設計藝術家山口正誠、冢田敢合著的《設計基礎》、王德育翻譯自美國大學教材的《新素描:美國大學的新素描教學》等研究成果。在中國美術學院王中義、許江合著的《從素描走向設計》,林家陽、馮俊熙合著的《設計素描》,段衛斌、王惠編著的《立體構成》等論述中,相繼提出并基本確立了國內“設計素描”的新理念。這些研究將20世紀以來的藝術成果總結、歸納、提煉為視覺藝術的一般規律,記錄了其演變的歷程及藝術追求方向,為國內造型藝術基礎教學提供了思路與借鑒方式。在此基礎上,以廣州美術學院為首的藝術院校對基礎教學進行了一系列有益嘗試。通過對廣州美術學院造型基礎教學的發展進行研究,我們能夠比較深地感受和體察到這些發展舉措帶來的新氣息。
廣州美術學院較早將設計藝術基礎的觀念納入到繪畫教學當中,在1984年秋的試點班上進行了一輪新基礎課程的實驗:在低年級設置“造型美學課”進行多維性、多觀性、多覺性、多象性的訓練,在二年級設置平面構成與色彩構成課;把具象寫實的素描與油畫寫生歸為“具象基礎課”,把造型美學課、部分技法材料課以及構成課列為“抽象基礎課”。通過這種安排,把過去單一以具象基礎訓練為主的寫實教學變為多維雙重造型教學,由此走向多元與多向,進而改變了“一個面孔示人”的雷同局面。試點班的教改方案以擴大學生知識結構面為導向,把啟迪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培養多方面技能作為改革重點,構建“具象基礎”與“抽象基礎”雙向學習通道。其中“現代平面造型課”開設五周,分為兩大部分進行研習:一方面從知性構成出發,運用設計素描的某些基礎訓練方法加強對形式規律的理解與認知;另一方面從心智理念出發,學習用抽象造型語言詞匯表達自我情感。整個教學設計注重從視覺經驗出發,增強學生對客觀自然物形態觀察的能力,加深認識其內在結構,發現抽象形態之美。“使學生認識到大自然任何形態,無一不可歸納到抽象形之中,如從沙灘上小石子群發現有抽象形組合,從河流中發現線的韻律感,從世上無處不存在的偶然形中發現獨特抽象造型趣味。”(其班級教師語)[注]摘自王中義、許江合著《從素描走向設計》前言部分朱金樓的轉述。
2017年以來,廣州美術學院造型藝術基礎部不斷拓寬造型基礎的內涵,把造型基礎分為具象語言、平面圖式、圖像媒介、維度轉換等循序演進的四組教學模塊,在藝術實踐教育方面邁出了教學實驗的一大步,將基礎教學從傳統意義上的素描、色彩課程轉向了多維度、超學科的當代視角,兼容并蓄。具象語言教研室注重物象寫實精微表現訓練,以人體素描、寫生、古典油畫等現實主義技法為教學內容,旨在培養學生的傳統寫實能力,使其掌握具象造型的基本手段,表現特定環境中形體、空間與色彩的變化;具象語言作為傳統現實主義繪畫體系的重要手段,也應隨著日益發展的科技手段而與時俱進,利用現代數碼成像技術的發展,將人們眼見的真實拉到更加精微細致的層面,著重于對物象具體材質做出精微的刻畫,從而展現微觀世界里物象造型的形式美。平面圖式教研室以現代主義風格為背景展開教學,通過點線面、黑白灰、宏觀與微觀的視距轉換,強調純平面的形式主義表達,在此基礎上使學生掌握形式的基本規律。圖像媒介教研室以圖像為核心,強調機械復制時代的圖像媒介對美術創作的影響,啟發學生運用拼貼、現成品等后現代的創作手法來了解圖像與繪畫、視覺真實與藝術真實之間的轉換關系。維度轉換教研室是為了適應當代藝術教學而創立,具有跨媒介、跨領域的實驗精神,通過二維平面與三維空間之間的物質轉化,調動學生對觀念藝術、裝置藝術的認知與表達,強調造型藝術的視覺性與觀念性,通過“格物”來達到“致知”,通過對事物材料的改造與不斷重新審視,形成由觀察到表達的多次轉換,建立起基本的個人工作方法[1](P215-277)。
同樣進行造型藝術基礎教學深化與改革實驗的院校還有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學學院、湖北美術學院等,大的方向基本相似,但是各校側重點不同,顯現出來的特點也不一樣。不過,大多數地方藝術院校在這個問題上爭議比較大,進展緩慢。
造型藝術形式無論如何變換,始終有一個基礎訓練的問題。各藝術院校經過多年實驗實踐,找到了一些共同的學術堅持和差異化的方向,像中央美術學院提出的“寬基礎”、廣州美術學院提出的“寬口徑、厚基礎”等,都強調把造型藝術基礎訓練加深拉長,其目的還是與藝術創作形式對標,與藝術創作風格相適應,豐富學生素養、增強造型能力,堆高學生將來進行藝術創作的臺階。這些造型藝術基礎訓練方式的改變,筆者歸納為五個大的方面,亦可嘗試在這幾個方面進行教學實踐的深化與轉型。
1.以臨摹為主導的基礎訓練
藝術始終都是對自然的描摹,所有造型藝術在過往的經歷中都是以臨摹入手,臨摹是藝術學習的不二法門。這其中既有具象藝術形式的臨摹,也有對抽象藝術的臨摹,還有對畫面氣質的整體揣摩與熏陶。通過臨摹我們可以了解藝術家處理畫面形態的基本態度與創意想法,總結處理形態的思路與規律,并掌握一定的技巧。這可以作為造型藝術基礎訓練的第一個層次。中國畫與書法是這種學習方法應用的重要藝術形態,中央美術學院的造型基礎教學里就有書法研習的內容。
2.以寫生為主導的基礎訓練
針對環境物象進行寫生訓練,突出對真情實景的感受,采取不同的表現策略:可以是平面的、半立體物質化(類浮雕)的,甚至是立體的物質形態;可以是概括處理亦可精微描繪,也可以是米開朗基羅筆法亦可蘇里科夫式調子。總之,即使在一種主義下亦可有不同風格追求,不求千人一面,傳統素描要解決的結構、質感、空間以及光線感覺等都可以成為一種被分析和再解讀的素材,選取其中令人感興趣的切入點,運用合適的技法語言來完成自主創造性的藝術畫面,既是對“學院派”的繼承發展,也是新技術條件下處理造型方式的革新。
3.以想象為主導的基礎訓練
以記憶、夢境與虛構等思維方式來構建畫面,形成“意象”,擺脫以實物為描繪依托的作品創作練習。可對實物造型進行畫面分解重組、夸張變形,充分利用痕跡實驗、材質介入等方式,亦可突破平面繪制傳統,作品呈現為立體或者浮雕效果;不拘泥于筆、墨繪畫的傳統方式,粘貼、手糊、涂抹、編織等手段都可運用,充分吸收20世紀以來所有的藝術創作成果,完成系統性創作實驗。
4.以觀念為主導的基礎訓練
藝術觀念是指藝術家賦予造型形態的總體藝術概念或者藝術感覺,是藝術家主觀意識的強烈表達,甚至是執拗的表達。比如說由藝術家制作的一座像口腔肌肉以及牙齦形態制作成的樓梯,用絕不相關的材質創作出人人感覺熟悉的東西來,讓觀眾感覺醍醐灌頂,體會到藝術讓我們從不同角度探索對世界存在的警覺并發現樂趣。這種藝術觀念的訓練可以是命題性質的亦可以隨意發揮,以系列作品的形式完成整個練習,把一個概念做足、做透,能夠很好地起到“以創作帶動教學”的目的,也能夠讓學生們盡快融入藝術創作的氛圍。
5.以現代藝術形態發展過程的物質化演繹為主導進行基礎訓練
現代藝術發展過程有其自身的內在形式邏輯,相對于以文化社會學為背景的美術史有著不盡相同的解讀方式,藝術圖像產生的視覺構成與技術邏輯是藝術形態演變最重要的內在動因,因此從藝術家的視覺追求、藝術作品的技術運用態度所產生的演變出發,通過時間軸與重點藝術家的坐標來梳理藝術形態這兩方面的具體不同,協調手腦配合從物質形態的角度完成整個或者階段性的演繹,從而深刻理解藝術形態求變的本質,確定個性發展的表達自信。
以上五個層面作為造型藝術基礎教學的落腳點,互為補充,形成教學的區塊鏈,具體實施可以各有側重,內容設計可以主題系列化、模塊化,表現形態多元化,充分利用現當代藝術發展的成果,形成理性推動感性表達向前走的思維模式。當然,從通識教育的角度,我們還可以把造型藝術基礎教學的口徑進一步擴大,揉進更多的相關藝術內容,比如音樂、舞蹈、表演藝術等關聯內容,那又另當別論了。
與時俱進應該是所有學科進行專業教學的基準點,傳統繼承亦不是閉門造車。我們處在圖像與數字的時代,對造型藝術而言,當下現實的科技成就逼迫我們完成技術更迭,推動我們被動進行思想轉變與思維更新,同時也要求我們充分吸收現當代藝術的發展成果,歸納總結藝術規律,及時投射到藝術基礎教學當中,我們的藝術院校才能不被人稱為“十七世紀的歐洲學院”。
面對日益變化的科技進步與藝術創新,造型藝術基礎教學的改革永遠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