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洪彬,林 孌,郭鳳仙,楊檳煌,王寶貝,鄭宗平
(泉州師范學院海洋與食品學院,福建泉州 362000)
2016 年,福建省教育廳開始實施“高校服務產業轉型升級和創新創業行動計劃”,對接福建省委省政府確定的九大產業領域和公共服務特殊需求領域,力爭到2020 年建成一批服務國家和省重大戰略需求、開展科技創新、引領產業發展的高水平專業;一批服務區域和支撐產業轉型升級、解決實際技術問題的應用型專業;一批服務社會治理和公共服務特殊需求的特色專業。服務產業特色專業以服務新產業、新技術、新業態為目標,把技術革命、產業發展的人才、技術需求和社會發展、民生急需作為建設的出發點,聚焦產學落差和供需矛盾,找準供給側改革的切入點和突破口,通過專業改造提升、明晰培養方向等方式,推動專業交叉融合,調整人才培養方案,探索復合型、工程型人才培養模式,提高專業對接產業、服務創新創業的能力,實現從適應服務向支撐引領的轉變。泉州師范學院根據《福建省教育廳關于開展高等學校服務產業特色專業建設立項工作的通知》 (閩教高[2016]22 號) 文件精神,以及《福建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 《泉州制造2025 發展綱要》 《泉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 和《泉州市食品產業轉型升級路線圖》[1-3],結合泉州海洋與食品產業的發展需求,深化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獲福建省高等學校服務產業特色專業立項建設。經過4年的建設,泉州師范學院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的發展水平及人才培養成效顯著。主要總結了泉州師范學院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在服務泉州食品產業轉型發展中的一些做法和經驗,為學校向應用型轉型及建設區域一流應用型本科大學提供支撐,以期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的建設與發展提供參考。
泉州是全國三大食品工業生產基地之一。據不完全統計,2018 年全市食品工業企業有近1 400 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238 家,2018 年規模以上企業累計銷售產值達1 168.23 億元。晉江市和惠安縣分別被中國食品工業協會授予“全國食品工業強縣”稱號,涌現出達利、盼盼、友臣、金冠、雅客、安記、回頭客等一大批龍頭企業。泉州市政府通過推動食品產業轉型升級、創新發展,發展總部經濟,打造創新驅動、品牌引領、技術先進、綠色安全的現代食品產業體系,建成有泉州特色的全國休閑食品飲料基地。泉州師范學院是福建省第一所新建地方性省屬本科高校,于2005 年開始招收生物科學專業(食品質量與安全),2012 年開始招收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是泉州地區唯一一所招收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的公辦本科高校。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2016 年入選福建省高校學校服務產業特色專業立項建設,構建“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2017 年食品科學與工程學科入選福建省應用型學科和專業碩士授權點培育學科,2018 年以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為核心組建的“海洋與食品產業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專業群”入選福建省示范性應用型專業群,2019 年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入選福建省一流本科專業建設,2020 年食品專業申報的《“大食品”時代下校企政協同育人模式的探索與實踐》入選福建省新工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建設。同時,專業所在學院與福建農林大學、福州大學等學校聯合培養生物與醫藥(食品工程) 專業碩士研究生。目前,在校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本科生360 名,研究生15 名。
食品科學與工程服務產業特色專業自2016 年立項建設以來,逐步明晰專業培養方向,將行業企業真實案例融入課程教學內容、行業企業評價融入學生學業考核評價、職業資格標準融入人才培養方案,構建以“基礎課程實訓-專業實訓-綜合實訓-頂崗實習”為主線,交互相應的“基礎模塊”“專業模塊”“拓展模塊”“畢業設計”的課程體系,為區域食品產業發展及轉型升級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專業在修訂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時,邀請泉州地區食品行業、企業代表參與培養方案的修訂討論,認真聽取他們對專業人才培養的建議或意見。2016 級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修訂時,邀請了中國農業大學、福建農林大學、集美大學等學校專家對2016 級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進行論證。2016 年4 月組織召開“產校融合海洋與食品專業群培養方案修改論證會”,邀請了泉州市食品行業協會秘書長林清漢,盼盼食品、安記食品、巧媽媽食品、回頭客食品、金維他食品等泉州食品行業企事業代表參加,對2016 級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進行討論和論證。2019 年成立了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外部咨詢委員會并討論了專業教育目標、核心能力及2019 級人才培養方案中的課程設置。咨詢委員會中,包含4 名高校教授、4 名企事業單位專家、4 名在食品企業工作的校友代表等共計12 名委員。在課程設置中,重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積極推進校企合作課程開發,如“焙烤食品加工”“食品法規與標準”等課程,讓專業課程規劃與產業緊密結合,滿足產業發展的需求。
食品科學與工程服務產業特色專業建設過程中,強化與行業企業的深度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實施“三融入、三遞進、學訓交互”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4]。通過集中實踐教學、暑期社會實踐和課外科技活動等形式讓學生體驗產業界情況,成效顯著。2018 年《“產學研創”一體化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與實踐》獲福建省第八屆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二等獎,2019 年《專業群視閾下生物與食品學科“一體兩輔四化”人才培養創新模式》獲泉州師范學院2019 年校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2020 年《“大食品”時代下校企政協同育人模式的探索與實踐》獲福建省新工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立項建設。具體做法如下:
(1) 集中實踐教學。積極拓展校外實踐基地,為認知實習、企業實訓和畢業(頂崗) 實習等集中教學實踐課程提供相適應的實踐平臺。現有校外實踐基地包括福建達利食品集團有限公司、福建盼盼食品集團有限公司、安記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福建省麥都食品發展有限公司、回頭客食品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及泉州市市場監督管理局、泉州市食品藥品檢驗所等與專業相關的企事業單位18 家,可以滿足學生的實踐教學需求。通過實踐訓練,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專業綜合素質。
認知實習和企業實訓主要集中在期末進行,通過組織學生到食品企業參觀或短期實踐,初步了解食品企業的生產、管理過程及企業文化,讓學生對食品生產有一個感性認識。畢業(頂崗) 實習時間8~12 周,學生將在學校所學理論知識運用到實際生產實踐中,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從原料檢驗、生產線設備、生產工藝、成品抽檢到產品包裝等整個過程中的生產加工、品質控制和項目管理等知識,培養學生理論結合實踐、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為畢業后走上工作崗位或繼續深造奠定基礎。對于畢業實習的考核,學校通過校友邦非師實習平臺進行全程在線監控,實習成效根據學生考勤、實習周記、實習報告、實習匯報、實習表現等由校內外指導教師共同評價。
(2) 暑期社會實踐。每年暑假,組織教師和學生進行暑期社會實踐活動,通過集中走訪地方知名食品企業,開展參觀學習和交流活動,拓寬師生對現代食品加工技術、食品產業發展現狀的認識,也為拓展新的實習實踐基地打下良好基礎。例如,2018 年暑期,師生主要走訪了達利食品、回頭客食品、燕京惠泉啤酒和富邦食品等知名食品企業,參觀學習焙烤食品、魚糜制品、啤酒飲料的生產、研發、品質控制等環節,以及食品企業先進的發展理念和企業文化。
(3) 學科競賽及創新創業。積極組織學生參加各類學科競賽活動和大學生創新創業計劃訓練項目,提高學生對專業學習的興趣和專業綜合素質能力[5]。2016 年以來,每年都會組織并選派學生參加各種學會、協會舉辦的賽事或活動。例如,參加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與福建盼盼食品集團聯合舉辦的“盼盼食品杯烘焙食品創意大賽”,福建省食品工業協會主辦的“回頭客杯”“素天下杯”“沙縣小吃杯”“國圣杯”“立興杯”等福建省大學生創新創意大賽,福建省食品科學技術學會主辦的“食品安全科普作品大賽”等競賽活動,獲得各類獎項63 項,成績顯著。2019 年開始,學院和福建省食品添加劑與配料協會聯合連續舉辦了“晉江紫菜杯”“瑞芳杯”2 屆福建省大學生海產品加工與創意大賽,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參賽活動平臺。通過參加各種豐富的課外科技活動,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創新能力都得到明顯提升,學生對專業課程和知識的學習興趣也大大增強,社會對學生的評價也在不斷提高。
(4) 邀請業界人士蒞校,開展校企合作授課或講座。邀請具有生產實踐經驗的教授學者、行業科技人員、企業高管或技術骨干等業界人士到校為學生進行授課或開展講座,讓學生了解和體驗食品產業的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例如,邀請日本國際農林水產業研究中心韮澤悟博士作了題為《發酵和酶技術在保健功能食品開發中的應用》的講座;邀請蠟筆小新(福建) 食品工業有限公司馬良豐總經理開展《ISO 9001:2015 標準及運用》的講座和生產部薛義明經理開展《特色果凍工藝及質量管理體系》的講座;邀請福州素天下食品有限公司鄧榮華工程師開展《素食食品加工與酶制劑的應用》 的講座;邀請安記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林潤澤作了題為《職業生涯規劃&食品行業發展前景與思考》的講座等。同時,與麥都食品、安記食品、市場監督管理局共同開展校企合作授課“焙烤食品加工(含實驗)”“食品標準與法規”等課程。
雖然食品科學與工程服務產業特色專業立項建設期間,取得較好的成效,但也存在以下不足之處:①產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還需要加強跟企業的聯系,根據產業動態不斷改善,強化教學過程的實踐性、開放性、職業性。②實踐環節是特色人才培養的核心,包括校內實踐和校外實踐2 個部分。通過強化與行業企業的深度合作,校外實踐成效顯著。然而,由于此次特色專業項目建設經費有限,校內實訓平臺的建設不夠完善,需要繼續加大投入。③與行業企業合作開發的課程和教材工作需要進一步加強。在特色專業建設過程中,專業與地方代表性的企業通過共建實踐基地,聘請企業教師等方式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由于時間有限,未能將校企合作的課程,特別是緊密結合生產實際的實訓課程經驗匯編成冊。
下一步,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將結合新工科建設和專業認證,提升專業內涵,做好以下工作:①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面向產業一線需求,緊跟市場動態,修訂人才培養模式,突出學生實踐能力、職業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提高學生職業素養、綜合素養和可持續發展能力。②加強實驗室、實訓平臺建設,緊密聯系行業企業,進一步完善校內實訓條件。工程實踐平臺的建設要以“校企融合”為立足點,校內實訓平臺雖然在校內建設,但建設的要求卻要體現工程能力培養,需要根據行業和企業需求來建設、更新實訓環境和實訓內容,實現與企業的無縫對接。③強化課程建設與教材建設。建立課程調節機制,通過課程的優化組合突出專業特色,提高人才培養的靈活性和針對性,提高培養質量。一方面,改革課程設置,根據培養目標和實際需要,依據產業發展和行業企業崗位職業能力標準所包含的知識、技能和職業素養要求組合出適當的課程;另一方面,要加強與行業企業合作開發課程的教材編寫工作。課程建設與教材建設都要落實到教學質量上,集中資源進行精品課程建設,發揮示范和推動效應。④進一步提升校內教師的實踐能力,提高行業兼職教師的比例。鼓勵專業教師定期到企業掛職,積累實際工作經驗,提升實踐教學能力。提高行業企業兼職教師的比例,逐步形成實踐技能課程主要是具有相應高技能水平的兼職教師講授、指導的機制,優化專兼結合的教學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