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牧言
(齊齊哈爾大學 美術與藝術設計學院,黑龍江 齊齊哈爾 161000)
拼布是一門傳承千年的古老工藝手法,在歷史上被稱為“百納”,世界服飾詞典將其解釋為“一種拼縫衣物的手工藝”[1]。我國拼布最早出現在《周禮》中,“刻繪為雉翟”就是剪下雉鳥圖案,拼接縫制在皇后的衣服上,可見拼貼布藝在當時的上流社會很受歡迎[2]。出土于新疆且末縣托格拉克勒克鄉扎滾魯克一號墓地的春秋戰國時期的裙衣,就是用規則的方形布塊拼接而成的,制作工藝嫻熟。在出土的楚國文物中,有一個木傭身穿雷紋和重菱紋拼接的曲裾袍。這說明我國拼布服飾歷史久遠。隨著東漢時期佛教的傳入,關于佛教僧侶的服飾,在《長阿含經》中提到“尊者迦葉著衲衣來詣佛所”。僧衣的另一名稱是“衲衣”,“衲”是補綴的意思,所以僧衣是由多塊碎布補綴而成。考古到魏晉時期的古墓,出土了不同顏色布塊拼接的上衣、長裙、絹袍等,例如在新疆羅布泊出土的絹袍上有不同顏色的倒三角形圖案連接的紋樣,能夠體現拼布的藝術特性。隋唐時期,拼布作品的圖案不但有規則的幾何圖形,還有通過布塊色彩拼接的不規則圖形。在唐朝,拼布花紋形式多樣,有連珠紋、團窠紋、對稱紋、散花紋、幾何紋等,這些花紋的肌理為拼布作品增添了一些裝飾效果。宋朝時期,隨著經濟大繁榮,各行各業均有重大發展,在發達的絲織業,由于絲織物品種較多,綺、紗、羅、縐、綢、絹、綾等布料都被運用到拼布作品中,而且在拼接工藝上與刺繡相結合,作品更有層次感、更具藝術性。元朝時期,工藝美術中較有成就的是織金工藝。在河北隆化縣博物館中有個球路紋絲綢飾片,采用暖色調的織物做成相同大小的葉片,每個葉片首尾相連,組成四方連續紋樣,形成封閉的球形,葉片外鑲嵌不同色彩的織金,此紋樣在古代被稱為“球路紋”或者“毬露紋”。明朝時期的拼布作品圖案規律,大多與刺繡工藝相結合,面料的選用以絲綢和織錦為主,體現了拼布作品的奢華。清朝時期的拼布作品受印染工藝影響,色彩艷麗,刺繡工藝具有地方特色,豐富了拼布作品的形式。民國時期,由于國內社會局勢動蕩,拼布作品受文化影響,在制作過程中更多地選取一些寓意吉祥康泰的裝飾圖案。
在國外,13~14世紀,寒流侵襲歐洲大陸,當時物資匱乏的人們為了抵御寒冷,將舊布料、舊衣服裁剪成布塊并重新組合拼縫成棉被使用,這種保暖形式在英國最為盛行。后來,隨著移民活動的興起,拼布又流傳到了美洲大陸,被人們普及并發展。接著傳到了日本和韓國。韓國的拼布一開始就進入了機縫階段,日本拼布是在1970年的大阪萬國博覽會上被推展并逐漸流行,之后從日本流傳到了鄰近的亞洲國家和地區,國內外各美術流派在中國臺灣交流學習,形成了獨特的中國臺灣拼布藝術。到了 2002年,拼布進入上海,并吸引了國內手工愛好者的關注,他們將拼布作為畢生的愛好與事業。
國內外每年都有拼布展,美國的休斯頓拼布展目前是全世界最受拼布愛好者關注的展會,可以說是拼布愛好者及拼布作品集聚的盛會,展會規模、作品數量以及作品質量都有很高的研究價值。拼布藝術現已成為最時尚、最具生命力及應用廣泛的手工藝術,各種與拼布藝術相結合的服飾、日用品已經遍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同時期的拼布藝術反映了時人的審美追求、智慧和創造力,對美術、設計、民族民俗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東北地區指中國黑龍江、吉林、遼寧以及內蒙古東四盟構成的區域,屬溫帶季風氣候,由于緯度高,冬季寒冷、干燥、漫長,夏季溫熱、多雨、短促。這種氣候特點決定了世代居住在這片肥沃土地上的各少數民族在生產力不發達的歷史條件下,為求得生存,創造出具有顯著地域特征、獨特文化品格、適應氣候的少數民族服飾。在歷史的發展進程中,東北地區少數民族服飾不僅反映出自然環境特點,還能映射出各少數民族的精神風貌,既包括民情民俗的歸真,又契合文化的內涵。
東北地區的少數民族主要有滿族、蒙古族、達斡爾族、鄂溫克族、鄂倫春族、赫哲族、朝鮮族等,這些少數民族的服飾各具特點。滿族服飾受滿清王朝“八旗制度”的影響,流行“旗裝”,主要可以歸納為“袍、褂、襖、衫、褲”五大類。其中,比較有特色的是“馬蹄袖”袍褂,能暖手、暖身和防凍,且著裝方便活動,非常適合人們冬天外出狩獵及進行其他戶外活動。“馬蹄袖”袍褂后來逐漸成為滿族男女獨特的服裝,就是流傳至今的“旗袍”。蒙古族服飾受歷史沿革的影響,種類繁多,例如巴爾虎、布利亞特、科爾沁、烏珠穆沁、蘇尼特等部落的服飾,都有濃郁的草原風,但各具特色,基本形制為衣身長袍、下擺兩側或中間開衩、袖口呈馬蹄形。達斡爾族服飾受滿族、蒙古族的影響,身穿“哈日密”,節日或喜慶時外套“奧勒情”,腳穿“奇卡米”“斡洛奇”或“靰鞡”。這種穿搭輕巧、保暖、防滑,便于在寒冷的冬季狩獵和放牧。鄂溫克族服飾受居住地域及狩獵的影響,男性服飾多以獸皮(狍皮、鹿皮、羊皮等)制造,女性服飾多為布制。這與東北地區氣候寒冷的特點相關,日常穿大毛上衣,款式為斜對襟,衣袖肥大,腰間束長帶。鄂倫春族服飾受民族動蕩的生活方式和狩獵的影響,服飾以狍皮為主,款式為寬肥大袍,女性在領口、袖口、襟邊、大袍開衩處均有刺繡、補花等裝飾,工藝細密、美觀結實。赫哲族服飾受特定的自然生存環境影響,以魚皮和獸皮縫制,女裝款式與滿族的旗袍相似,但裝飾品多樣,尤其在服飾領邊、袖口、衣邊處染制各色皮條云紋和動物花樣,在衣擺處縫制貝殼、銅鈴、纓絡珠、疏繡穗之類的裝飾品,服飾防水、輕便、耐磨、美觀別致。朝鮮族服飾受傳統觀念影響,男性服飾款式休閑,上穿“則高利”、下穿“巴基”,防寒保暖、易于勞作;女性服飾款式寬松,上穿“則高利”、下穿“契瑪”,在制作工藝上縫巧納精,種類繁多,色彩豐富,服飾雅致又不失活潑[3]。
因少數民族居住地域的不同,拼布藝術的運用呈現出不同地域少數民族特色。研究并整理傳統的少數民族拼布藝術活態化傳承是一個全新的學術視角,可為現代拼布藝術的發展提供獨特的民族元素,保護東北地區少數民族服飾豐厚的文化藝術財富。拼布藝術在東北地區少數民族服飾中的傳承與推廣,不僅對弘揚民族文化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還對當代拼布藝術創作有重要參考價值。將東北地區少數民族拼布藝術融入當代文旅事業,具有極大的市場開發價值。在市場浪潮的推動和政府的支持下,東北地區少數民族拼布藝術將實現代代流傳,同時促進東北地區少數民族的經濟發展。
本研究以拼布藝術為基礎,以東北地區少數民族服飾為載體,探討其傳承與推廣。通過梳理,為東北地區各少數民族服飾的傳承與保護提供參考,在研究中增強拼布藝術與少數民族服飾保護意識;分析東北地區各少數民族服飾的相同w與不同之處,結合拼布藝術在東北地區少數民族服飾中的應用,融合少數民族服飾文化元素,在傳承的同時引起人們對傳統工藝與民族服飾的重視,有助于弘揚中國多民族服飾文化,使中國文化走向世界,實現文化輸出,展現中國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