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繼成,王順民,謝 丹,潘文潔,郭玉寶,朱秀靈
(安徽工程大學 生物與食品工程學院,安徽蕪湖 241000)
高校專業在工程認證通過后,隨之而來的是工程認證標準的要求,做好專業建設,要求通過工程認證的專業不斷持續改進,促進專業的發展,這是工程認證工作的核心目的[1]。在工程實踐教學體系方面,食品專業工程教育認證標準的要求是設置完善的實踐教學體系,并與企業合作,開展實習、實訓,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2]。與企業合作實現產教融合,實現學校教育、人才培養、企業產業創新的協同發展,是工程認證背景下開展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實踐教學的重要途徑,也是“新農科”相關專業院校提升實踐教育的必然趨勢[3-4]。
針對“新農科”,著力提升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校企合作產教融合,企業參與培養方案的制定、課程體系的設計,并參與實踐教學、建立實踐實習示范基地等,推進新農科人才培養鏈與產業鏈相對接[5];設置完善的校企合作協同育人實踐教學體系,建立農林高校教師與企業人員雙向掛職辦法,并與企業合作,開展實習、實訓,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工程意識和協作精神,探索高校與農林企業合作育人新模式,為食品相關企業輸送高素質應用型人才,是“新農科”相關專業院校迫切需要解決的重要任務。
致力于培養學生工程實踐能力和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能力,主要是通過企業實踐、課外科研實踐活動(如產學研等),加強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提高創新能力和創業意識的培養,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工程意識。
在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實踐教學中,融入團隊協作精神的培養,主要是通過學校開展的大創項目、對分課堂和食品創新大賽等方式。采用靈活多樣的實踐教學方式,強調互相協作的重要性,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協作精神。
改革實踐教學,主要是通過企業參與培養方案的制定、課程體系的設計,并參與實踐教學、建立實踐實習示范基地等,強化校企實踐教學平臺建設,完善現代農業加工預處理、安全管理等實踐內容,培養學生綜合應用所學知識和技能,去分析和解決工程實踐中實際問題的能力。
實踐教學是工科類專業人才培養的關鍵環節之一,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實踐教學體系主要包括工程實訓、課程設計、工科化學實驗、實訓、實習、畢業設計(論文)、科技創新和社會實踐等多種形式。結合企業行業專家建議,保證綜合性實踐課程對畢業要求的支撐,明確提出了層次推進的實踐教學體系設計思路,不斷加強課堂上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相互協調和融合。在不同學習階段和不同學期,分層次開展各種形式的實踐性教學活動。逐步形成“從理論到實踐、從驗證到創新、從設計到工程”,全方位培養與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工程實踐能力和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能力,形成循序漸進的“三層次”實踐教學體系。
基礎層次主要側重于一些基本的實驗方法和操作技能培養。通過基礎化學、基礎化工課程實驗和綜合(或設計) 實驗,驗證和深化理解課程講授的重要基本理論,掌握基本實驗操作技能、初步的實驗設計能力,以及嚴謹、規范的實驗習慣;通過工程訓練、認識實習、課程設計等幫助學生建立專業與工程的概念;通過創新教育培育創新意識。
提高層次主要側重于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技能和初步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通過實習實訓、專業課程設計、專業課程和綜合(設計) 實驗、畢業實習、課外科技活動等系列實踐教學環節,著力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能力、初步的創新和工程能力,以及組織能力、團隊意識等。
工程能力層次致力于學生工程實踐能力和“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能力,主要是通過畢業設計(論文)、企業實踐、課外科研實踐活動(如產學研、大創),加強學生工程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創業意識的培養,使畢業生獲得從事本專業領域工程設計和科學研究的初步能力。
在教學計劃培養環節,相關合作企業參與實踐教學,在合作企業建立實踐實習示范基地。大學一年級開設基礎實驗課程(“物理實驗”“無機及分析化學實驗”“有機化學實驗Ⅱ”),培養學生基本實驗技能和實際操作能力。大學二、三年級開設基礎及專業實驗課程,食品工程基礎實驗主要包括“食品工程原理實驗”“電工學實驗”等;大學四年級,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課題作為畢業設計(論文)題目,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通過觀察、實驗、分析、綜合、歸納、寫作得出結論并形成論文,推進新農科人才培養鏈與產業鏈相對接。
在課外實踐創新環節中,學生可以根據自己興趣參加學科競賽和學校、安徽省及國家等各級大學生實踐創新訓練計劃等實踐活動,進一步鍛煉與培養大學生創新能力和協作精神。
建立農林高校教師與企業人員雙向掛職辦法,探索高校與農林企業合作育人新模式。加強實踐教學平臺和虛擬仿真平臺建設,增設農業原料采收和預處理、安全管理等現代農業食品加工內容。將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培養的宗旨貫穿于教學,著力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對接農業和食品行業人才需求,深化產教融合,引企入教,注重科學研究與教學內容相互滲透,專業教學與科技發展的有機結合,有意識地選擇與企業相關的研究課題內容作為畢業設計題目。同時,邀請行業或企業專家參與畢業設計的指導工作,企業專家參與培養方案的制定、課程體系的設計、并參與實踐教學,建立實踐實習示范基地等,構建面向“新農科”的校企合作協同育人機制。
企業參與培養方案的制定、課程體系的設計,構建“從理論到實踐、從驗證到創新、從設計到工程”實踐性教學活動,全方位培養與提高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學生的綜合素質、工程實踐能力和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能力,形成了“四年不斷線、循序漸進”的基礎層次、提高層次和工程能力層次的“三層次”實踐教學體系,形成產教融合育人新模式。
建立農林高校教師與企業人員雙向掛職辦法,探索高校與農林企業合作育人新模式。企業參與實踐教學,建立實踐實習示范基地,設立相對獨立的縱向聯系的專業實驗課程,讓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從大一開始,逐漸參加到與教師合作單位的產學研項目中,參與項目設計、實施、完成和評價等研究工作,通過產教融合,確保學生對不同種類食品生產工序、生產過程等實際工作內容和環境有較深刻的理解。
推進新農科人才培養鏈與企業產業鏈相對接。根據農業和食品行業人才需求,與相關企業建立長期產學研人才培養基地和產業示范基地,有意識地選擇與企業相關的研究課題內容作為畢業設計題目,邀請行業或企業專家參與畢業設計的指導工作,企業專家參與課程體系的設計、培養方案的制定、并參與實踐教學,建立實踐實習示范基地等,構建面向“新農科”的校企合作協同育人機制。
綜上所述,深化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教育教學體制改革,加快培養知農愛農的農業領域新型人才,是實現我國農業現代化、智能化的關鍵措施。未來還需要做好以下工作:①對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現有實踐教學體系進行全面梳理,經充分討論構建“四年不斷線、循序漸進”的基礎層次、提高層次和工程能力層次的“三層次”實踐教學體系,形成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新模式;②建立農林高校教師與企業人員雙向掛職辦法,探索高校與農林企業合作育人新模式,每個學期對實踐教學的內容和實施的情況總結,對學習的效果進行全面評估,建設校企產教融合示范基地;③評估實踐教學體系運行情況,對體系不斷調整、補充和優化,逐步完善和規范實踐教學體系,形成典型案例;④構建面向“新農科”的校企合作協同育人機制,并根據具體實施情況和各培養主體的反饋信息,對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的實施效果進行評價和持續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