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逢振
(湖南環境生物職業技術學院生物工程學院,湖南衡陽 421005)
“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新時代中國特色職業教育對職業院校發展提出的新要求,為新時代加快推進現代職業教育發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2017 年12 月19 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1],意見從國家層面明確了新時期推進產教融合的總體要求。2018 年2 月22 日,教育部等六部門印發了《職業學校校企合作促進辦法》[2],辦法明確了7 種校企合作方式和15 條促進措施,從操作層面對促進、規范、保障職業教育校企合作辦學提供了政策依據,也標志著職業學校、行業企業牽手“結親”邁出重要一步。2019 年1 月24 日,《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3]經批準由國務院正式對外公布,該方案在具體目標中明確提出“促進產教融合校企‘雙元’育人”??梢?,深化產教融合促進“教育鏈”與“產業鏈”有機對接[3],將成為今后各高職院校發展的重要方向。
高職食品類專業涵蓋食品生物技術、食品加工技術、食品營養與檢測等多個實踐性、技能性強的專業,對于深化產教融合,開展校企“雙元”育人[4]具有獨特的優勢。但長期以來,由于產教融合缺乏長效機制,校企合作缺乏規范引導、供求信息交流不暢通等問題致使高職食品類專業實踐教學改革很難取得突破,傳統的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也僅停留在合同協議層面,往往缺乏實質性的進展。導致高職食品類專業實踐教學中主要存在4 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實踐教學內容與企業崗位需求存在差距。實踐教學過程中設置的教學內容與當前食品企業實際崗位需求不一致,導致學生即使掌握了相關實踐技能,畢業后任然很難應用到實際工作中;二是專業實踐教師與企業技術人員存在差距。通過調查發現,目前高職食品專業的教師主要來自于各高校畢業的碩士或博士,普遍缺乏企業工作經歷,對行業發展情況不熟悉、不了解,因此實踐教學水平與企業工程技術人員、高技能人才的技術水平存在較大差距;三是實踐教學設備與企業生產設備存在差距。高職院校的實踐教學設備普遍存在使用期長、更新較慢的現象,學生在實踐教學中接觸的儀器設備與企業實際生產所使用的機械設備存在較大差距,導致企業仍然要花費較長的時間用于新員工培訓,增加了企業的生產成本;四是教學考核標準與職業技能標準存在差距。在校期間學生所學專業課程的實踐技能考核在總成績中的占比較低,且實踐考核標準往往與職業技能標準不一致,不能真實地反映學生的實踐操作水平和個人綜合素養。
在當前全面深化產教融合背景下,提出在高職食品類專業進行實踐教學改革與創新,就是要突破傳統教學思維定勢和教學內容框架,把產業發展對職業崗位的關鍵要求融入專業實踐教學標準和大綱等教學資源中,推動企業技術人員與職業院校教師實現雙向流動,不斷完善實踐教學資源,強化師資隊伍,提高教學質量。通過對實踐教學方法、教學資源和師資隊伍建設進行調整改革,使產業和教學相輔相成、互為促進、共同提高,摸索出產業融入實踐教學的有效途徑,建立產教融合長效機制,真正實現產業與教學密切結合,相互支持,相互促進。通過對高職食品類專業的實踐教學改革,有效提高專業實踐教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為促進產教融合,深化校企合作提供可復制的樣本,助力學校全面推進產教融合、深化校企合作。
高職食品類專業主要是為地方食品企業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因此,在制訂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時要根據地方經濟發展需要,合理設置構建專業課程體系。同時,根據食品企業崗位需求和職業特點,在專業課程體系的設置中融入基于工作過程與任務的課程設計理念。一是要加強與地方食品企業溝通交流,了解不同類型的食品生產企業對食品加工、食品檢測、食品營銷等崗位需求,對食品崗位和崗位群進行調查分析,如將不同食品崗位對專業知識體系、技能操作流程和工作規范等工作過程信息進行收集,編錄成冊,然后按崗位職責要求對工作過程進行分解,最終分解為完成每一個工作任務所需的職業崗位能力,根據工作過程崗位能力要求,調整實踐課程內容與課程體系設計[5];二是要聘請地方食品企業的工程技術人員、高技能人才等行業專家參與食品專業實踐教學改革。通過專業研討會等形式聽取行業專家的意見和建議,了解食品行業的發展趨勢,及時將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納入教學標準和教學內容,確保學生掌握充足的、適應企業崗位需求的專業知識。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沒有好的實踐教學平臺就不可能培養合格的畢業生。因此,在推進產教融合、深化校企合作過程中,要求校企雙方不斷創新合作辦學機制,共建校內外實踐教學基地,搭建實踐教學平臺。一方面,充分利用校內實踐教學基地,讓學生在專業教師的指導下了解食品生產原理,掌握食品加工中常用的原輔料,獨立完成食品生產加工和檢測分析流程,確保校內實踐教學質量;另一方面,要充分發揮校外實踐教學基地的作用,讓學生在企業真實的生產環境中在工程技術人員的指導下了解企業的生產運營管理,掌握食品機械設備的操作規程和不同種類食品的生產加工工藝,不斷提升學生的實踐操作技能和對專業的認同感。企業可以通過接納學生實習實訓宣傳企業文化,不斷提高企業員工的綜合素養。
高職院校專業教師的實踐技能和科研水平對專業人才培養質量會產生直接影響,校企雙方可以通過開展科研項目合作的方式推進產教融合。一方面,專業教師通過與企業開展科研項目合作,既可以讓教師深入企業一線進行生產鍛煉,在企業技術人員的指導下,不斷提高自身的實踐操作能力,又可以強化教師的創新能力,不斷提高教師科研成果的轉化效率,縮短轉化時間;另一方面,企業通過與高校教師開展科研合作,可以提高企業的技術研發水平,突破技術研發瓶頸,提升產品的科技含量和經濟效益,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
《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 中明確提出:“實施職業院校教師素質提高計劃,建立100 個‘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基地,職業院校、應用型本科高校教師每年至少1 個月在企業或實訓基地實訓,落實教師5 年一周期的全員輪訓制度”。由此可見,只有高素質的“雙師型”教師隊伍才能支撐起高水平的教學質量。食品職業的特點決定了高職食品類專業教師既要擁有扎實的食品專業理論知識,又要熟練掌握不同種類食品的加工制作方法。因此,要培養適應食品企業崗位需求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必須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多措并舉打造“雙師型”教師隊伍。一方面高職院校要積極創造條件,保障經費支持,鼓勵引導專業赴企業開展基層鍛煉,提高操作技能,積累實踐經驗;另一方面高職院校要建立健全自主聘任兼職教師的辦法,推動企業技術人員和職業院校教師雙向流動,形成有效互補,進一步提升和鞏固高職食品專業實踐教學質量。
推進產教融合、深化校企合作是高職食品類專業開展實踐教學改革的重要方向,是高職食品類專業實踐教學質量提升的重要保障。由此可見,高等職業教育必須與產業經濟社會緊密融合,才能成為培養產業轉型升級和企業技術創新所需要的發展型、復合型和創新型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骨干力量,才能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提高國家競爭力提供優質人才資源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