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雷 明
(作者單位:中國兵器裝備集團公司)

它是日寇的眼中釘肉中刺。當年東京的新聞報道,黃崖洞兵工廠至少有3000 名工人,是一個具有先進設備的現代化兵工廠。日本陸軍大臣東條英機甚至說,如果不摧毀這個工廠,他就重新考慮陸軍參謀部的人選。
朱德稱贊:黃崖洞兵工廠是“八路軍的掌上明珠”。
讓我們走進歷史,去了解這座華北敵后最大兵工廠的輝煌一頁。
今天,黃崖洞兵工廠已經廣為人知。其實,聞名遐邇的黃崖洞并不是兵工廠所在地,而是八路軍存放槍支彈藥的天然軍火庫。兵工廠所在地是與黃崖洞毗鄰的水窯,所以當時人們俗稱水窯兵工廠,其正式名稱是八路軍總部軍工部一所,當時對外代號稱為“工兵營”,后來約定俗成,黃崖洞兵工廠叫開了,原名反而鮮為人知。
勘定黃崖洞建兵工廠的是八路軍副總參謀長左權,八路軍總司令朱德、副總司令彭德懷等實地考察后認定:黃崖洞一帶是“理想的兵工廠廠址”。1939年7 月,保密代號為“兵工營”的黃崖洞兵工廠正式開工建設。
到過黃崖洞現場的人,無不對這一獨具慧眼的選址拍案叫絕。這里位于黎城縣城北45 公里東崖底鎮下赤裕村西北的深山之中,因這里懸崖陡壁皆為黃色,東崖半空有一天然石洞即大名鼎鼎的黃崖洞,在黃崖洞周圍十多平方公里的地方,是一片名叫水窯的山谷,林木茂密,十分隱蔽,非常適合蓋廠房。
黃崖洞兵工廠由八路軍第115師344 旅修械所、第129 師補充團修械所、第115 師唐天際支隊修械所等三個單位重組合并的基礎上發展而成,全盛時期全廠達到2000 多人,設有廠部,下設總務科、器材科、工務科3 個行政科,共有車工部、鉗工一部、鉗工二部、鍛工部四個生產部。生產能力最高時達月產七九步槍430 支、擲彈筒200 多門、五〇炮彈3000多發,還可生產刺刀等武器,年產的武器彈藥可裝備16 個團,為贏得抗日戰爭的勝利和全中國的解放,建立了不朽的功勛。
黃崖洞兵工廠正式生產的時間不長,僅一年多,設備和正規的兵工廠相比非常簡陋,而其原料主要靠戰斗繳獲和民間收集,鋼材主要是靠八路軍和游擊隊扒鐵軌所得、銅則是收集民間破舊銅器銅錢。但兵工戰士戰天斗地、白手起家、日夜奮戰,“把多生產一發炮彈、多加工一個零件視為多消滅一個敵人、多取得一份勝利”,不僅很快將其建成了華北敵后最大兵工廠,而且自力更生、不畏犧牲積極開展武器研制,成為人民兵工研制制式武器的重要發源地,孕育了人民兵工自強不息、自主創新的寶貴基因,八一式馬步槍與擲彈筒的成功研制就是典型代表。
八一式馬步槍是八路軍總部軍工部技師劉貴福帶領技術人員在1939年研制。后來,在八路軍總部軍工部部長劉鼎等指導下,于1940年研制出了更加適應八路軍作戰需要的新式步槍。到總部匯報新槍時,恰逢8 月1 日,朱德高興地把它命名為“八一式”馬步槍。到1941 年11 月,黃崖洞兵工廠共生產八一式馬步槍3000 多支。
八一式馬步槍外觀漂亮、槍身較短、射擊準確,配有可自動展開又能固定的三棱刺刀,殺傷威力很大,是根據八路軍、新四軍作戰特點量身定制的新式武器,受到了廣泛歡迎,是抗戰時期人民兵工產量最大的槍械之一。它的研制成功,結束了近代以來中國兵工廠只能修復、仿制武器,不能自制武器的歷史,是中國兵器制造史上的一個里程碑,是自主研制人民軍隊制式化武器的偉大啟航。
擲彈筒是一種方便攜帶的曲射武器,日軍在基層大量裝備。1940 年9 月,彭德懷親自給黃崖洞兵工廠下達生產任務,要求從10 月份起生產。當時日軍的八九式擲彈筒有膛線,彈丸上相應地有銅制的“彈帶”,而根據地沒有加工膛線的設備,紫銅更是缺乏,于是決定改成滑膛式炮筒。為保證射擊和精度,同時彌補鋼質不好的缺陷,發射筒長度由日制的280 毫米增加到400 毫米,筒壁也相應加厚,外徑達到了68 毫米,最遠能打900 米,比日軍的擲彈筒打得還要遠。到撤離黃崖洞為止,生產了800 多門,炮彈2 萬多發。
不只在產品、技術上注重創新,黃崖洞兵工廠在管理上的許多創舉,至今仍有借鑒作用和啟示意義。1940 年4 月開始,根據彭德懷要求,工廠開始與工人簽訂勞動合同,按合同組織生產,變供給制為計時工資和計件工資……這些創舉和制度,至今仍有適用價值。
如果說,黃崖洞兵工廠以武器研制生產讓日寇寢食難安、聞風喪膽的話,那么黃崖洞保衛戰則打出了八路軍小米加步槍的威風,打滅了日本侵略者的驕橫,在國內、國際戰爭史上創造了以少勝多、以劣質裝備戰勝優質裝備的奇跡,譜寫了可歌可泣、激動人心的壯烈史詩,聳立起一座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豐碑!
建設黃崖洞兵工廠的初衷,就是想利用黃崖洞周邊地勢險峻、較為隱蔽、易守難攻等有利條件,創建長期而穩固的軍工生產基地,但日寇很快覺察到了黃崖洞兵工廠的存在,必欲除之而后快。這家1940 年初才建成運行的企業,當年就遭到日寇岡崎大隊進犯。10月26日下午岡崎大隊占領黃崖洞兵工廠并徹底毀壞來不及轉移的工廠設備,搶走手榴彈2000 枚、子彈10000 發及其他各種物資幾十箱,造成了讓人痛心的損失。要知道,當年八路軍有3 發子彈就要打場阻擊戰,手榴彈被當成重武器使用,不少戰士是拿著梭標大刀等原始武器上戰場的。
1941 年11 月,日軍糾集其號稱“鋼鐵大隊”的36 師團的5000 余眾,陸空聯合,從長治、潞城、黎城方向和武鄉、遼縣方向合力進犯黃崖洞,妄圖一舉摧毀工廠。實際上,八路軍對兵工廠保衛工作高度重視,專門派遣“朱德警衛團”即八路軍總部特務團進駐黃崖洞精心設防、嚴陣以待。面對來勢洶洶的數倍之敵,總部特務團在彭德懷和左權的直接指揮下,沉著對敵、浴血奮戰,激戰八晝夜,兵工廠得以安全轉移。到11 月18 日,戰斗以日軍傷亡1000 余人(其中死亡680 人)、我軍傷亡166 人(其中犧牲44 人)的戰績宣告結束,取得了敵我傷亡6:1的輝煌戰績,“開創了中日戰況上敵我傷亡對比空前未有之紀錄”。黃崖洞保衛戰被中央軍委評價為“1941 年以來反掃蕩的一次最成功的模范戰斗”,八路軍總部授予特務團“黃崖洞保衛戰英雄團”的光榮稱號、“保衛水窯立戰功”錦旗一面。
黃崖洞保衛戰之后,惱羞成怒的日軍對黃崖洞至清漳河一帶進行大清掃,黃崖洞兵工廠的基礎建筑被毀壞一空。早已安全轉移的黃崖洞兵工廠改在異地扎根,分為三個分廠繼續生產。
后來,黃崖洞兵工廠的人員、設備逐漸被疏散到全國各地建立兵工廠,至1945年底發展成14 個兵工廠,發展至今壯大成為國防科技工業的重要力量。其中,兵器裝備集團成員企業成都陵川就是直接傳承于黃崖洞兵工廠,三線建設時期由江蘇南京遷至重慶,改革開放后搬遷至成都發展。
黃崖洞兵工廠不僅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制造了大量武器,而且在艱難困苦的環境下,錘煉出了一大批工業建設人才。新中國成立后,這些人才奔赴各地,成為各級工業部門的領導干部、技術專家和管理行家,黃崖洞兵工廠的優良作風、奮斗精神和紅色基因已經深深根植在人民兵工肌體,融入在一代又一代人民兵工戰士的血脈靈魂之中。
“桃花寨上無桃花,黃崖洞下有黃崖。英雄魂魄千古在,戰鼓催開勝利花。”如今,講述黃崖洞保衛戰的這首山歌仍在傳唱,曾經彌漫在黃崖洞周邊的硝煙早已散去,“黃崖洞兵工廠舊址群”入選中國工業遺產保護名錄(第一批)名單、榮獲“全國軍工文化教育基地”、國防教育基地、“中國兵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中國兵器紅色教育基地”、青少年教育基地等諸多稱號,成為人們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國防教育的重要基地,重溫人民兵工光榮歷史、感悟“把一切獻給黨”人民兵工精神的圣地。南來北往參觀者瞻仰者絡繹不絕趕往黃崖洞,前來欣賞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化出的神奇風景,感受抗日硝煙的歲月痕跡,緬懷許黨報國、舍生忘死的人民兵工先輩和前赴后繼、共赴國難的太行英雄,學習傳承人民兵工“自力更生、艱苦奮斗、開拓進取、無私奉獻” 的優良傳統和紅色基因,珍惜今天的發展成果和幸福生活,激發履行“強軍報國、強企富民”使命責任沖天斗志,昂揚建設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集團的滿腔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