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鵬宇
摘 要 訪談節目的成功離不開談話場的場域構建。《酌見》是國內首款企業家隨訪式對談節目,其獨特新穎的談話場的場域,令該節目一推出便好評如潮。以《酌見》為例,分析談話場中心理環境與物理環境建設對訪談節目的價值所在。
關鍵詞 談話場;場域;訪談類節目;《酌見》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21)18-0107-03
近30年來,訪談節目不斷演變,但不論如何變化,始終都離不開談話場的場域構建問題。《酌見》由騰訊新聞立春工作室與北京愛學慧思聯合出品,是國內首款企業家隨訪式對談節目。自上線以來,全網播放量超過15億次,“華誼還沒到摘牌邊緣”“王小川說跟李彥宏不來電”“王傳福造口罩成世界第一:我不圖錢,這是責任”等話題被網友熱議,“豆瓣”評分8.7分。其不僅實現了市場端話題熱度和價值討論的雙重突破,同時在行業端也得到專家學者的高度評價與廣泛認可。“《酌見》是互聯網上一檔富有開拓性的、創新性的節目。”[1]中國文聯原副主席、文藝評論家仲呈祥評論道。《酌見》融合了時代的戲劇性與娛樂性,以樸實和真誠放大深度內容的價值,使節目層次更加豐富,以較高的拍攝水準和帶有“偏見”的訪談風格呈現在觀眾面前。在其成功背后,得益于節目所構建的獨特性場域,使得話語主體能夠自然順利地進行交談。從某種意義上說,得當的談話場場域構建,能夠使主持人快速取得被采訪人的信任,引導其呈現出內心的所思所想,迸發更多的思想火花,從而提升交談的真實性與獲得感。
1.1 對談話場的理解
“場”這一名詞來源于物理學,愛因斯坦將其定義為“相互依存事實的整體”。而談話場中的“場”,是由德裔美國心理學家庫爾特·勒溫(Kurt Lewin)從物理學中引用至心理學的概念。即B=f(PE)。在這個公式中,B代表行為,f是指函數關系(也可以稱為一項定律),P指具體個人,E指全部的對心理場的解釋環境[2]。故,勒溫的“場”論主要表現為人的心理場與行為(物理)場。他認為,人的行為活動的前提是心理領域的活動,同時受環境中各種因素的影響,而當前環境的各種力量決定個體事件。訪談節目中的談話場,是把主持人和受訪者的談話地點和談話環境看成一個“場”,從而使各種信息多向流動,不同想法相互碰撞。而如何構建起更具意義的談話場場域,成為當下許多訪談節目思考的主要問題。
1.2 心理環境與物理環境在談話場中的重要意義
談話場的場域構建,直接影響了訪談節目最終質量與收效的高下。而談話場的心理場與行為(物理)場建設,顯得尤為重要。在這里,對于談話場中的心理場與行為(物理)場的建設可以理解為心理環境與物理環境的構建。心理環境的構建,是主持人與受訪者談話場構建的前提與核心,它是話語主體之間不斷交流,達到內心自得和情感共鳴的重要因素。以心理環境構建為前提,能夠幫助節目拉近主持人與受訪者、節目與觀眾間的距離,為訪談成功奠定情感基礎、做好氛圍保障。而物理環境的構建,為節目的錄制和播出提供了物質基礎和場所保障,同時也促進了心理環境的優化和升華。例如《酌見》的每一期節目都努力向被訪者靠攏,其拍攝地點和拍攝鏡頭都與被訪者構成有機聯系,從而為交談中產生更多話題提供正向因子。
《酌見》之所以能夠“出圈”,究其深層原因在于節目背后談話場的心理環境、物理環境以及各類要素的有機統一。拿其核心標簽——“企業家、訪談”來說,節目中每個行為因子的設定,都努力達成“1+1>2”的交談效果。從而向觀眾展現出改革開放四十多年間,企業家們面對不同歷史機遇與挑戰時擔負的使命和作出的選擇,令人沉浸在受訪者思想的光芒與精神的力量中,感悟人生價值。
2.1 心理環境的構建
如何構建心理環境,是訪談類節目策劃與錄制時需要著重考慮的前提。其核心意義在于保證和提升證鏡頭前節目參與者的內心接受力。對此,筆者將從以下幾點分析《酌見》的心理環境構建。
1)“朋友圈”屬性。立春工作室在策劃之初,就考慮由俞敏洪作為跨界主持人采訪不同企業家。而俞敏洪自身帶有“新東方老板”的標簽,通過他能夠直接引入國內一流企業家資源:主持人與受訪者本身具有“企業家朋友”的關系屬性,從而給心理環境的構建奠定了良好基礎。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總編室統籌協調部主任陳真曾評價《酌見》:“真實、真誠、真知。”[1]例如,在“俞敏洪見王中軍”這期節目中,開篇時受訪者王中軍即問:“你穿這么正經啊”。俞敏洪回應:“我又不知道你穿這個,(我要知道)你穿這個我也穿這個”。極具生活化的是,隨后王中軍繼續發問:“我們是真吃啊,我確實餓了”。俞敏洪笑看對方:“我也真吃”。如此“特別”的開場方式,令人“猝不及防”:見面就給人以好友重逢的隨和感與親切感,從而引導觀眾摒棄先前固有的帶有距離感的觀看心理,瞬間以旁觀者身份被拉入舒適的交談場景中,使人身臨其境。
2)“偏見”屬性。相較于傳統的電視訪談節目,主持人俞敏洪并非保持客觀中立的態度與被訪者進行交談,更多的是向觀眾呈現出一種頗具“偏見”的談話風格。值得注意的是,這里的“偏見”并非《十三邀》中許知遠式的“偏見”:以文人的個人角度審視周圍的人和事。在提問中得以發現,俞敏洪的“偏見”不僅僅是個人的思考,更多的是立足初代企業家而出發的一些思考。例如,在“俞敏洪見劉永好”這期節目中提及“你是不是很慶幸自己的女兒能把班接得這么好”“你能跟上年輕人的節奏嗎”“你覺得企業家走出去有多重要”等話題,都表現了出他的偏向。可以見得,這里的“‘偏見因子”將會充入心理環境的構建,從而強化節目標簽,提升交談意義。
3)“聚焦”屬性。如俞敏洪所說:“企業家通過對物質的豐富性來完成自己精神的追求。如何把自己創造的財富轉化成永恒的東西是企業家思考的話題,而且,很多企業家正在思考這個話題。”《酌見》本身是帶著企業家因素所呈現的訪談節目。主持人的訪談源動力由此發出,一探改革開放以來初代企業家的成長與發展。他有目的性地通過好友和企業家身份構建出一個值得信任的心理環境,使受訪者從內心接收“這次交談仍然屬于‘朋友間閑聊的范疇”的信號,從而有利于發掘和展現受訪者更加真實而全面的內心世界。從交談中可以看出,俞敏洪基本表現為一個“充滿善意且溫和的傾聽者”的角色。正是這個因素,使得受訪者的從內心感受到某種程度上信任感,其心理環境逐步被善意的因子填充,從而在行為上和語言上表現的更為真誠自然。這其中,交談所表現出可信度與深刻性價值不言自明。
2.2 物理環境的構建
物理環境相較于心理環境而言,表現得更為直接且更易量化。如果將一檔節目看成一棟建筑物,那物理環境的構建就如同建筑物鋼鐵結構的構建。它遍及節目各個地方且起到必要的支撐作用。
對于訪談節目來說,最基礎的物理環境即拍攝場所。《酌見》節目組所選定的拍攝場景無疑給物理環境的構建起到了強大支撐。僅僅在“俞敏洪見劉永好”這期節目里,所呈現的訪談場所就多達5個。這其中,每一個場景的構建都跟受訪人和話題點有著緊密聯系。場景多元化更有利于引起話題的裂變式發展,在幫助交談雙方碰撞出更多觀點火花的同時,也給觀眾以更加豐富的認知空間和思考空間。
物理環境在提供基本保障的同時,也能潛移默化地促進心理環境的升華。對于《酌見》而言,其名稱就能在一定程度上表現其物理環境構建的獨到之處:“由酌而見”,也即是邊吃邊喝邊聊天。拋開廣告代言不論,“酒”本身即能夠讓人打開心扉與人交談。這一點,《酌見》無疑是成功的。它將“好酒+好友”形成固定模式,從而使話語主體通過物理方法迅速帶入一種理性的“感性”狀態,提升了交談雙方的表達欲。另外,從中國傳統“酒文化”的積極角度來看,吃飯喝酒本身就提升了交談暢達的可行性。
3.1 談話場場域構建的價值所在
現如今,一些業界人士將網絡平臺訪談類節目歸類為綜藝節目。但筆者認為:不論如何歸類,訪談類節目都應以創新的姿態去思考如何進行談話場場域構建問題。一檔訪談節目的涉及要素諸多,但其創新發展的核心與重點仍然是談話場的創新發展。
在保持傳統電視訪談節目嚴謹的策劃態度與較高的訪談提問技巧的同時,《酌見》摒棄了傳統訪談類節目的“圍爐式談話”,重新構建談話場場域,使訪談類節目煥發新生。我們可以看到,《酌見》正在努力增加談話場的正向因子,同時,這些因子相互作用,形成新的正向影響共同作用于談話場的構建。如同上樓梯一般,它不斷推動訪談本身朝著更高質量更有深度發展。
與此同時,談話場的構建,特別是物理環境的構建,給了節目攝制風格更多選擇。中國紀錄片研究中心研究員李寧表示:“這個節目橫跨多個專業面向,交叉綜藝和紀錄片,結合了人物訪談、紀實節目、真人秀等方面,對業界和學術研究都是一個很好的樣本。”[3]以紀錄片式的風格,輔以敘事蒙太奇的拍攝手法,展現出融媒體時代下嶄新的訪談節目形式。
從受眾角度來看,單從“拉近受眾與節目距離”這一點,就足以說明《酌見》的用心。“看完之后真是醍醐灌頂!”“強烈呼吁能有第二部”“有文化、有底蘊,是啟人思考的好節目”。在只言片語的評論聲中,反映出觀眾對節目的認可。自上線提來,節目頻頻躋身網綜收視前十名,在眾多網絡綜藝節目中,訪談類節目能有如此成績,實屬不易。在此基礎上,節目通過有效傳播途徑發揮出“企業家精神”應有的價值,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必要的精神文化支持。
3.2 關于訪談類節目發展的反思
1)傳播方式多元化。在媒介融合時代,通過有機融合,使內容跨多個媒體平臺流動。借助于不同媒體的互動,媒體受眾幾乎可以擁有他們想要的任何娛樂體驗。當然,訪談類節目也不例外。在《酌見》的談話場場域構建當中,運用多種方式構建節目訪談基礎,最終實現了多種要素有機統一。其不僅實現了節目質量與節目價值的雙提升,同時給節目播出方式提供了更多可能。一期完整的訪談節目可以長達幾十分鐘甚至數個小時而推送至長視頻平臺,向觀眾輸出全面的訪談內容與思想情感。同時,也可以將其看作一個有機整體,有邏輯地切割為一個個獨立部分上傳至短視頻平臺方便觀眾快速觀看了解。《酌見》的每期節目時長大約為40~50分鐘,其完整節目已經上架“騰訊視頻”這一長視頻平臺。而從主流短視頻平臺“抖音”端來看,幾十秒至數分鐘的節目內容也能夠了解《酌見》的一些人物話題。如此一來,通過多種途徑組合傳播節目內容,使節目與各類媒體平臺相適應。既保證節目的精細化播出,又滿足融媒體環境中觀眾需求多元的現狀,從而有利于將播出效益與播出價值最大化。
2)訪談類型細化發展。如果說《十三邀》開創了訪談節目的文藝性發展,那么《酌見》則將這種形式帶入商業領域。面對一眾的訪談節目,《酌見》將“企業家”這一標簽擺在首位,以全要素之力服務于該標簽。從話語主體的確立,到攝制場景的選擇等,無不體現著企業家的方方面面,從而幫助觀眾在觀看之初就快速認識到該節目主體與主旨。同時,也有《和陌生人說話》以素人訪談為方向的節目等,不斷帶來新的思考,給人以新的方向。細化訪談方向,推動訪談類節目分類精細化發展。在滿足觀眾觀看胃口的同時,也能給行業帶來積極的競爭力,從而發揚以文化傳播為導向的訪談類節目從小眾傳播到大眾思考的獨特價值。
3)符合主流引導大眾。《酌見》的推出,不僅體現了傳播媒介的主流發展,同時也呼應時代主流,向觀眾展現了改革開放以來初代企業家的成長與感悟。近年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呼號聲不斷擴大,年輕一代在此環境中正在思索如何更好為建設社會主義強國而努力奮斗。在俞敏洪與其企業家朋友的不斷交談中,似乎也給了年輕人不小的精神動力與思想感悟,使傳媒影視作品為社會發展提供應有的積極推注力。
如今泛娛樂化社會條件中,視頻節目的研發創作發展逐步走向垂直化和圈層化,反觀訪談類節目的現狀,它正在以極快的速度更新迭代。而《酌見》正走在行業潮頭,理清定位,構建獨特的談話場場域,最終交出了不俗的成績單,值得肯定。
但是,如何進一步完善談話場場域構建,拓展社會各個層面的節目受眾,提升節目更深層次的社會意義,這是我們仍然要思考的題中之義。
參考文獻
[1]楊哲.鎖定內容的稀缺性,《酌見》完成了訪談類節目的創新性探索[J].中國廣播影視,2021(10):76-78.
[2]申荷永.勒溫心理學的方法論[J].心理科學通訊,1990(2):5.
[3]李和平,鐘蘭輝.淺析“談話場”對電視談話類節目的價值[J].今傳媒,2012(2):8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