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欣蘭,王 華,劉澤江,余 樂,徐欣晨,袁 成
(浙江財經大學東方學院,浙江 嘉興 314000)
“互聯網+”模式是互聯網思維的進一步實踐成果,推動經濟形態不斷發生演變,提升社會經濟實體的生命力,為改革、創新、發展提供廣闊的網絡平臺。近年來,“互聯網+”模式在紡織業中應用廣泛,許多紡織企業依靠互聯網取得了較大成就。然而,隨著國內生產要素價格的上漲,中國的人口紅利逐漸消失,紡織行業工資漲幅超過15%,加上發達國家“再制造業化”或“再工業化”活動的開展,國際貿易保護主義進一步抬頭,將更多矛頭指向中國,對我國紡織品頻頻實施貿易制裁,紡織企業轉型迫在眉睫。
我國中小型紡織企業發展時間較長,數目較多,以產業集群的形式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然而在多年的發展下,傳統紡織企業難以維持生存空間,在宏觀、微觀條件的影響下不得不采取變革。在調查過程中發現,中小型紡織企業普遍存在以下問題。
在2019年的中美貿易戰中,美國削弱了我國的出口,對于紡織這一勞動密集型產業,中國對美國的出口量幾乎占行業全部出口的1/3,這對紡織行業的打擊無疑是毀滅性的。許多紡織公司的出口銷售額也達到了歷史新低,對公司的下一步發展造成了嚴重影響。在調查的企業中,有多家主做外銷,產品出口歐美國家,又有一部分企業銷售地區以美國為主。有企業表示考慮擴大內銷,但內銷存在庫存壓力大、交貨期緊等問題,成為企業擴大內銷的阻礙。近年來,國際事故頻發,先是中美貿易戰(中美從2018年便開始顯現貿易戰的苗頭,其間美國對合計2 500億美元的中國商品加征關稅10%,而2019年5月,中美貿易戰況再度升級,于北京時間8日20點45分開始,對2 000億美元中國輸美商品加征的關稅從10%上調至25%),國內出口型產業都會因此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對于國內的一些國營企業,影響可能會稍小,國家會承擔關稅、資助補助金。但是,這對于中小型民營企業終是一劫,導致國外訂單量銳減。后來,國內疫情爆發,多地封城,導致線下商業銳減,也使企業的國內訂單量銳減,營業額難以保證,一些小微企業在接連的沖擊下生存困難。
在調查過程中,某紡織企業A公司負責人表示:在如今時事的影響和科技發展的背景下,線下的銷售受到極大影響,展會很難舉辦,商品也難以打造知名度。反觀線上銷售,則是強勢崛起,在互聯網的聯接下,世界變成了一個小小的村莊,企業的產品可以有更多、更廣的受眾。如今的A公司,在如此大好的前景下,線上只有一個簡單的公司網頁、一些簡單的介紹,沒有銷售的渠道,也沒有產品的介紹,因此,其在互聯網方面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對于中小型企業而言,銷量意味著生命,銷售渠道就意味著輸送血液的筋脈。線上銷售的崛起是一種趨勢,尤其是疫情過后,全民復工復產,線上網銷迎來了一個高潮。在服裝行業,AR技術的興起使得人們越來越喜歡線上購物。B公司負責人同樣表示要以產品“宣傳為主,銷售為輔”的經營模式進行線上銷售,還可以依靠網絡宣傳帶動線下銷售。他們希望能直接與終端客戶進行交易。作為商品最終購買者的終端客戶,對于產品付出的金錢遠高于經銷商,如果客戶都是最終購買者,那么企業將會實現利潤最大化。同時,許多企業意在達成用App來管理產品的生產,實現在手機、平板等終端實時查看產品的生產量、銷售量等信息,這樣不僅能節省成本,還能節省時間。
紡織行業高級技工的缺乏是常態,然而,隨著國民經濟水平的提升,人們對“美”的追求也越來越多樣化,個性化追求成為主流,這就對設計人員有了較高要求。紡織公司不只是生產紡織產品,還有更多適應市場和符合消費者口味的產品,層出不窮的產品款式讓消費者應接不暇,優秀的設計人才對吸引消費者眼球有著重要作用。除了設計人才,銷售人才以及法律維權的相關人才也較為缺乏。尤其是銷售人才,是紡織企業不可或缺的部分,他們制定營銷策略,能在市場上搶奪先機,占領大部分的市場份額,吸收大量的市場資金,讓公司更快地運轉、資金更快地流通。某公司管理人員反映:“在本地,各大紡織公司的版權意識薄弱,抄襲印花圖案設計的情況層出不窮,且難以監管、懲罰,愈演愈烈,所以應該招聘懂法的人才,維護知識產權,用法律約束市場行為,杜絕抄襲現象,讓紡織產業更公平、健康地發展。”說到知識產權,與之相關的還有品牌效應,沒有品牌的市場是無力的競爭。在我國紡織行業枝繁葉茂的景象下,人們能夠看到的是一個整體的繁榮和極少數的名牌,中小型企業在其中占了大多數,可品牌效應加起來還不如個別名牌。由此可見,打造企業品牌十分重要。
在中美貿易戰中,除了中國出口受到嚴重影響外,美國對中國進口的制約也十分明顯,提高了關稅。紡織公司需要進口的機械設備、零配件等成本都大幅增加,對公司的資金流轉造成不小的影響,也造成了企業的經營困境,一些公司的轉型之路一度被攔截。
除此之外,我國紡織工人工資的增長也成為企業一大壓力。有的公司為了節約勞動力成本,解決行業產能過剩、庫存量過大的問題,對車間人員和機床的配比進行了調整,賣掉了一批多余的機器,采取智能化操作,一個員工就能同時控制幾臺機器,不僅節約了人工成本,還精簡了人員配置。也正是提前完成了這樣的轉型,公司受疫情的影響相對較小,產量得以保證。
在互聯網時代,自然而然地可以想象到將紡織業與互聯網相結合,就是在銷售渠道或者銷售方式上下功夫。在以往,紡織業的發展是在線下,實體經濟的壯大帶動紡織業的發展。但是,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人們越來越注重用戶體驗,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選擇線上購物,于是便誕生了“直播帶貨”這一新興產業,即通過對于產品的線上體驗式宣傳,促進消費。
現階段,中國勞動力成本逐年上升,已經遠高于東南亞和非洲各國,2014年,中國的勞動力成本就已經是越南的3倍。德勤發布的報告顯示,中國勞動力成本在2005—2015年的10年間上漲了5倍,而全球經濟研究和政府企業咨詢機構牛津經濟研究院(Oxford Economics)發布的研究結果顯示,中國制造業的勞動力成本僅比美國低4%,遠高于印度。但是,中美兩國之間單位勞動力的生產率相差懸殊,美國的生產力比中國高80%~90%。在“互聯網+”時代,紡織服裝企業要根據實際生產情況,轉變觀念,加強智能制造設備的投入與引進,逐步推進紡織服裝生產全流程的自動化、數字化、智能化,打造柔性供應鏈。此外,紡織服裝企業應集成創新現有的針織CAD系統、自動化生產線技術、高檔數控機床、高端印花機等,通過智能生產管理系統,實現機器互聯、人機互聯、人人互聯、工廠互聯,打造數字化車間、智能化工廠。例如,申洲國際目前的大部分生產都是依托網絡進行,利用自動化裁床、可視化看板等,充分實現精益化生產。
隨著人們對服飾的要求逐漸提高,越來越多的人選擇DIY專屬設計。服裝企業借助互聯網技術、通過大規模定制,實現生產制造企業服務化的轉變,可以通過以下演進方式完成:(1)在單個業務領域開展小規模定制服務,推出App、開設線下體驗店,發揮現有品牌優勢,引導顧客嘗試定制服務,初步探索建立個性化定制服務條件(D2C2M),即設計師與消費者與生產工廠對接模式;(2)拓展定制化服務的業務領域,逐漸改變大規模生產標準化服裝的模式,通過App、電商平臺、企業智能化系統及流程實現在線服務,提供多種服裝個性化服務;(3)充分利用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智能化生產線、個性化定制平臺,實現大規模個性化定制服裝,使服裝生產制造企業完全轉變為服務制造企業。
在互聯網時代,各單位主體之間的交流變得更方便,紡織企業可以借助互聯網平臺,邀請業內外相關專業人士為紡織業發展的創新提供建議,這對于紡織業的整體發展是良好的、積極的。同時,可以打造服裝信息咨詢平臺,構建面料、物流、營銷等供應商和第三方企業信息交流中心,推動技術和流程創新,打造紡織服裝發布平臺,連接紡織服裝類高校、科研機構與紡織服裝企業,采用會員制方式搭建內網平臺,實現創新資源(如新型面料)的轉移,推進創新資源的成果化(如智能服裝),在成本較低的前提下實現產品質量的升級。
科技紡織是智能制造的趨勢,科技紡織就是要提升紡織產品的科技含量,這就需要引入先進的技術和人才。在紡織品生產過程中,需要大量引入先進的技術設備,提高生產的智能化水平。將車間機器設備進行互聯互通,實現車間的協調化生產,提高生產效率,有助于保證產品的品質。例如,在紡紗生產環節,可以建立數字化紡紗車間,配置智能物流輸送系統,利用小車和機器人的自動化完成物流、碼垛和打包工作,減少用工人數,提升勞動生產率。
提升紡織業裝備水平,加速技術創新,是傳統紡織業轉型發展的根本出路。同時,也要加大力度推廣信息技術,把企業信息化與技術裝備更新相結合,實現紡織關鍵設備主要工藝參數生產數據的在線監控,使設備參數調整也更加便捷,讓企業的生產方式朝著自動化、智能化的方向發展。這將極大地降低生產成本、提高效率,提升產品質量和檔次、突破勞動力成本上升的瓶頸,提升產業競爭力。
3.2.1 內部
紡織企業內部要從建立相對完善的智能制造專業人才培訓體系及激勵機制著手,培養一批面向生產基層的科技人員、管理人員、研發人員,打造企業技術創新領軍人才和高水平團隊,加速智能制造技術進步、提升研發能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將“互聯網+”的創新概念和思維引入紡織行業,深刻改革紡織行業的傳統模式,關鍵是將這些創新思維與紡織服裝行業相結合,使得“互聯網+”的創新概念和思維更好地服務于紡織服裝行業,提高行業研發能力。
3.2.2 外部
人才是每個企業都想爭奪的資源,企業想要發展、走得更高更遠,離不開人才。人才是企業的血液,為企業提供能量、活力,高校則是人才的第一來源。因此,企業可以借助當地政府的力量,加強與當地高校的合作,積極培養與產業發展相關的專業,并借助高校的力量,為企業不斷輸送懂技術、懂行業、懂科技的高級人才,為企業的發展提供人才保證,如定向培養復合型人才,包括電商紡織復合型人才、外貿紡織復合型人才、紡織機械復合型人才,人才的涌入對企業的轉型和升級起著關鍵作用。
3.2.3 企業管理模式的互聯網化
作為紡織業力量主體的民營紡織企業,其管理模式較為傳統,尤其是家族式的管理模式,對企業管理現代化、長遠發展以及高層管理和技術型人才引進等都會產生不良影響。這些企業的勞動力主要是外來勞動力,人員流動性大、人員來源地各異并帶有各自的地域特點,而融入地方特色文化的家族式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會與勞務人員自帶的地域文化形成沖突,因此,成為企業進一步發展的瓶頸,無法適應當前的經濟形勢。所以,中小型紡織企業的管理模式更應該借助互聯網思維和精神,將高效、公平、快捷、開放、協作、分享引入企業的管理文化,為紡織企業今后的轉型升級提供有力的支持。
隨著知識經濟和信息經濟時代的到來,工業化與信息化深度融合、相互促進,紡織行業面對電商沖擊、生產要素成本增加、人才缺乏等問題,應該借助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技術,推動“傳統制造”向“智能制造”轉變,提升行業生產技術水平,降低紡織行業勞動力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和研發能力,降低運營成本,增加產品附加值,解決產能過剩的問題,促進紡織業的轉型升級,提升市場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