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宇姮
(上海杉達學院,上海 200060)
隨著中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服裝與時尚產業這個全球最大的新市場日益顯現出巨大的潛力,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營銷與傳播方式的變化日新月異,時尚界也不斷面臨新課題。尤其是在新媒體語境下,中國服裝與時尚產業面臨專業化復合型創新人才短缺的問題。傳統的高校服裝表演教育,在層出不窮的傳播創意場景中,受到新媒體技術和市場的劇烈沖擊,需要更多的改革創新才能適應服裝行業的發展需求。
中國經濟的迅速崛起帶動了服裝與時尚產業的消費需求,服裝行業作為我國國民經濟的傳統支柱型產業,在我國宏觀產業布局中占據重要地位。《紡織工業“十三五”發展規劃》明確提出,提升產業創新能力、拓展創新營銷渠道、利用新媒體等有效傳播渠道,加強品牌宣傳。品牌的發展決定了企業在市場中的核心競爭力,打造一流品牌,實現品牌價值,則需要通過一系列的傳播媒介進行推廣與宣傳。因此,為解決產業發展造成的人才需求緊缺問題,需加大相關專業的建設力度與各種人才培養力度,促進服裝行業自主創新、品牌建設、品牌服裝展示、時尚品牌推廣等方面的發展。
高等院校中的服裝展示人才培養方向多以動態展示—“服裝表演”的性質存在。服裝表演在早期的專業設置中依附于服裝設計等不同的專業門類,招生要求則多集中在對外在形體條件的考察上[1]。目前,各高校的服裝表演人才培養仍以表演型人才為主要輸出方向,雖能滿足畢業時的就業率要求,但對于學生個人的職業規劃并不長遠,多數學生最后會選擇第二職業或轉型做時尚品牌營銷推廣、藝術策劃或自媒體運營等相關工作,此時個人的專業能力需要進一步培養和完善,以適應不斷增加的服裝及時尚產業發展需求。
自2016年開始,普通本科高校藝術類專業招生,對服裝表演專業作出合理化、規范化要求,服裝表演應歸屬于表演專業大類,不得開設在服裝設計專業范圍內,不少服裝類院校不得不作出方向上的調整或撤銷。據統計,截至2019年年底,全國開設服裝表演專業的高等院校從2017年的60余所降至50所,其中,按照戲劇與影視學類表演專業設置的高校有38所,以設計學類服裝與服飾設計設置的高校有9所,以舞蹈學類設置的高校有3所。就目前我國各大院校服裝表演類專業的教學情況來看,專業課程設置僅為“形體”“舞蹈”“表演技巧”等課程,而支撐學生豐富人文、專業技能知識的課程卻少有開設。各院校多將“高級時裝表演人才”與“名模”劃上等號,但“名模”只是眾多模特中的一小部分,且純粹的服裝表演專業職業壽命較短且有低齡化趨勢,教學課程設置單一,導致學生個人發展局限,不能滿足產業發展多方面的需求[2]。
新媒體是有別于傳統媒體的新型媒體,新傳媒產業聯盟秘書長王斌認為,新媒體是以數字信息技術為基礎、以互動傳播為特點、具有創新形態的媒體。新媒體的核心是“數字”與“互動”。互聯網既是新媒體的重要表現形態,也是新媒體發展的重要動力,在其中起主體作用。
受疫情影響和近年來線上渠道的快速發展,一批主流的零售電商平臺已逐漸培養出年輕消費者網購消費的習慣,尤其在2020年上半年,電商行業更是呈井噴式增長。預計2021年,將會恢復平均增長水平,總零售額可達到4 064.4億元。同時,此次疫情更加推動了我國“新零售”模式向數字化營銷與展示方向的發展。新媒體時代服裝展示型人才不僅要會展示服裝,還需要有文化內涵、審美素養,成為具有全媒體營銷策劃能力的復合型人才。在此大環境下,傳統服裝表演專業的學生將迎來一個新的發展方向,展示型人才需求激增,不再局限于常規的平面模特和T臺模特,還可以通過短視頻、直播、自媒體等多種方式進行產品的營銷推廣宣傳,成為未來商業變現和數字化營銷的重要模式。現在的消費者需求不僅是產品本身,還是從產品到商品的定義轉換,更加需要應用數字技術,增強展示技術與藝術的多元性,在與受眾的互動中得到迅速而靈敏的反饋,進而改變傳統舞臺表演中受眾單向、被動地接受信息的零互動模式,全面提升受眾對服裝商品的認知水平,這對服裝表演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體系、教育手段、教學方法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服裝及時尚產業對綜合型營銷展示型人才的廣泛需求和藝術類招生規范化的背景下,以當代服裝及時尚產業發展和社會需求為導向,突破以往藝術與表演類的培養瓶頸,以服裝表演與展示實踐經驗為基礎,但不局限于舞臺表演,而是從時尚產品展示、服裝文化、品牌營銷與推廣、時尚數字媒體的業態現狀和發展趨勢出發,以高素質應用型的時尚營銷與展示型人才作為培養對象,同時要具備服裝表演與展示、活動策劃與編導、管理與營銷、媒體傳播等能力。畢業后,可以選擇從事時裝靜態與動態展示、時尚活動的組織與編導,個人及企業形象、服裝與服飾的管理營銷,自媒體運營以及藝術經紀與策劃等相關工作,從根本上解決黃金年齡后就業面狹窄的問題。
以時尚營銷與展示作為傳統服裝表演教育的發展方向,表現為以藝術學為主干的多元化傾向,其研究并不局限于傳統藝術學研究范疇,而在更大范圍內與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社會學、管理學、心理學、感知學等多門學科產生交叉和連接。新的發展方向更注重通過互動理解消費者心理與行為,在掌握新媒體營銷推廣渠道的基礎上,幫助企業和品牌更好地展示時裝類產品并提升銷售量,強調策劃品牌知識與形象內容的輸出。其強調具備良好的語言與文字表達能力、人際溝通能力以及較優質的身體條件和形象條件,在市場調研與實踐的基礎上,深度理解消費者,具備運用新媒體手段進行時尚活動編排及營銷與展示的能力,同時,具備潮流分析、服飾搭配、人物形象企劃等造型能力。因此,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文化水平、職業能力,將他們培養成“能溝通、善展演、會營銷、知產品、懂技術”的知識性人才,促進專業的多元化發展,是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3]。就此現狀,在本科期間,夯實相關行業知識基礎,并拓寬展示思路,加強與新媒體傳播及營銷策劃活動課程的聯系,是十分有必要的。國內雖有部分高校的服裝表演專業有與營銷策劃相結合的趨勢,但效果并不理想。由于藝術類生源的限制,普遍側重于形體表演層次的訓練,并沒有深入學習新媒體傳播和營銷策劃類課程,且對服裝產品的理解僅停留在較淺層面。
在新媒體語境下,圍繞“數字”與“互動”兩個核心,教學體系和教學手段發生了質的變化,對學生的實際運作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構建理實一體化課程+校內虛擬實訓+校外實戰訓練的綜合實踐教學體系非常關鍵。一方面,注重理論講授的基礎性、系統性、前沿性;另一方面,加強學生對當代服飾藝術的認知與審美能力,從直觀化分析到思想性解析,通過虛擬仿真技術實驗教學,培養學生系統掌握理論學習與實踐相結合的自主能力、藝術思辨能力和創新實踐能力。同時,利用新媒體相關技術,如虛擬現實、多媒體、人機交互、數據庫等,構建高度仿真的虛擬實驗環境和實驗對象。學生可以在這個環境中開展實踐,實現沉浸式教學的目標,如通過音頻講解、實景模擬、3D建模、全景、VR等多種技術手段,構建虛擬現實的服裝場景環境和對象,讓學生通過互聯網即可身臨其境般地理解服裝產品,更平等便捷地獲取信息、了解知識,也可提供不同服裝造型的展示練習。目前,部分高校開始嘗試建設3D走秀系統,制作各種虛擬時裝秀,通過改變服裝顏色和渲染,使其與走秀T臺及背景共融共生,讓學生加深對舞臺與服裝產品的理解,模擬服裝展示與搭配的場景。
新媒體技術的發展應用,為服裝展示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目前,XR(擴展現實)技術表演系統架構能提供一個更加“真實”的虛擬演出空間,觀眾不在舞臺前,但可以在虛擬空間中搭建一個舞臺,讓人們在這個虛擬的舞臺上進行表演,觀眾也可以更加“身臨其境”地欣賞演出。這些新技術在顛覆行業產業的同時,也正重塑教育需求和教學模式,未來的服裝表演人才培養必定會走上“藝科融合”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