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宏濤
(洋縣林業局 陜西 洋縣 723399)
陜西洋縣,是世界珍禽朱鹮的發現地,擁有林地面積332.6萬畝,森林覆蓋率達68.6%,生態雖美,但百姓不富。2014年底,全縣有貧困人口26 326戶、86 038人,貧困發生率23.2%。在脫貧攻堅生態助脫貧工作中,該縣秉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扶貧理念,積極將林業工作與精準扶貧有機結合,通過“巡山護林、退耕還林、生態補償、科技幫扶、林產種養”等途徑,開啟“送崗、栽樹、籌資、傳藝、創業”等五種生態扶貧模式。用生態文明黨建實踐,打造生態扶貧“綠色引擎”,讓貧困戶既參與生態保護,也共享生態紅利。
依據全縣332.6萬畝林地保護需求,結合貧困戶區域分布,洋縣合理開發出生態護林員扶貧專崗,按照“就地選用”原則,聘用貧困戶擔任生態護林員。同時,加強了生態護林員季度培訓、考勤考核、動態管理、勞務補助逐月發放等工作。全縣累計聘用省級生態護林員840人,按照每人每月500元每年6 000元標準發放勞務補助;聘用縣級生態護林員720人,按照每人每月300元每年3 600元標準發放勞務補助,2016年生態護林員選聘以來,共計發放生態護林員勞務補助1 513.2萬元。主動作為、送崗上門,讓貧困戶1 560人走上了“脫貧崗”,吃上了“生態飯”。此外,在封山育林及松材線蟲病防治等林業工程上,優先雇傭當地貧困戶參與短期務工,共計雇傭貧困戶1 818人次,實現勞務增收55.524萬元。既破解了林業工程建設“用工荒”,緩解了貧困戶“就業難”,也為貧困戶增加了一定的工資性收入。
按照“誰栽植、誰管護、誰經營、誰受益”的原則,給予貧困戶退耕還林政策享用優先權。在新一輪退耕還林勘察設計任務落實上,首先針對建檔立卡貧困戶進行設計,確?!胺?5坡耕地”退耕條件的貧困戶,自愿申請后優先納入設計。在退耕還林政策資金兌現上,把好脫貧年度,卡準時間節點兌付,每年9月底前,采用“一折通”的方式兌付到戶,及時增加貧困戶當年收入。同時,加大了退耕還林苗木栽植、造林質量、營林管護、資金兌付的督導檢查工作,確保了退耕還林的成活率、保存率和補助資金發放的準確率。2014年以來,全縣退耕還林增綠11.26萬畝,累計兌付資金2 044.62萬元,受益貧困戶累計34 955戶,122 344人,使退耕還林這項利好政策真正落地,惠及貧困群體。退耕還林的實施,既增加了符合條件貧困戶的林地面積,使其脫貧上獲得了轉移性收入,又為發展林業特色產業、林下產業長遠增效打下了堅實基礎。
在公益林區劃界定的基礎上,對全縣118.11萬畝國家級公益林和57萬畝省級公益林進行了落界復核,分清了國家級公益林和省級公益林補償的范圍、面積,并結合實際制定《洋縣公益林補償實施方案》,對納入公益林生態補償范圍內的貧困戶及時核實信息登記造冊,通過三榜公示、信息錄入,分年度建立了公益林補償資金兌付臺賬。同時,與銀行系統對接,做好了“一折通”生態補償資金的到戶兌付工作。每年度公益林補償資金下達后,按照國家級公益林和省級公益林每畝補償標準,協同銀行系統及時足額兌現到位,并第一時間將公益林補償資金兌付臺賬分鎮分村反饋。2014年以來,全縣建檔立卡貧困戶累計兌付面積155.86萬畝,補償資金2 215.05萬元,建檔立卡貧困戶累計30 663戶、107 322人享受到公益林補償的生態紅利,有效彌補了貧困戶缺資金的致貧短板,確保落界區域的貧困戶每年都能獲得穩定的轉移性收入。
組織技術人員積極參與“百隊千人幫萬戶,精準扶貧當先鋒”科技扶貧活動,按照初、中、高級技術人員分別包抓缺技術貧困戶10戶、15戶、20戶的要求,落實了技術服務幫扶責任,要求每月到戶開展科技扶貧,大力推廣黃泥蘸漿、營養袋育苗、生根粉使用、嫁接、防凍害以及病蟲害防治等方面的林業實用技術。同時,還組織中高級技術骨干組成5個林業實用技術服務團,在貧困村按照貧困戶需求,有針對性地開展核桃、香櫞、銀杏、板栗、食用菌等林業實用技術的培訓。2014年以來,共開展技術培訓440場次,培訓貧困戶20 062人次。通過現場提問解難點,田間地頭做示范,手把手教貧困戶現場操作,學習技術。科技人員一線服務,幫貧困戶突破了致貧受困的技術瓶頸,有效彌補了缺技術的致貧短板,提升了貧困戶生態保護和脫貧致富的基本能力。
結合資源分布,遵循林區群眾的種養習慣,確立以林業特色種植、林下養殖為重點的林業產業發展方向,讓貧困戶在龍頭企業引領下,構建種源共享、技術共享、市場共享的產業培育格局。在林業特色種植方面以銀杏、核桃、香櫞、厚樸、棗皮、木瓜、板栗等鄉土樹種為主,在志建藥業、秦龍藥業和鹮寶實業等龍頭企業帶動下,全縣16 540戶貧困戶發展林業特色產業5萬多畝,為長效增收蓄力,奠定了產業基礎,目前已實現增收2 970萬元。林下種養殖方面以林菌、林蜂為主,其中,林菌以慶瑞豐食藥用菌公司為龍頭,帶動貧困戶利用林分改造修剪的疏枝為原料,發展袋料食用菌500多萬袋,實現產值1 800多萬元;林蜂養殖以廠勝蜂業、田園蜂業為龍頭,采取“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的模式,在全縣設立18個養蜂示范基地,通過跨區經營、技術指導和托管寄養等方式,全縣累計發展林蜂1.8萬箱,產土蜂蜜10.8萬斤,實現產值540萬元。同時,貧困戶發展的林業種養產業也納入產業補助范疇予以獎補,全縣納入涉林產業獎補的貧困戶達13 438戶,享受獎補資金2 740萬元,很好地調動了貧困戶發展產業的創業積極性。讓貧困戶既得到了產業發展的獎補資金,又收獲了大自然回饋的生態產品,從而在脫貧上獲得了可觀的生產經營性收入。
通過五種生態扶貧模式的實踐,洋縣林地資源得到了有效保護和利用,惠農政策、實用技術真正落地生根,大大提高了貧困群體生態保護的參與度,合理地兼顧了林業的生態效益和扶貧的經濟效益。在脫貧攻堅一線,展現了新時代林業人的扶貧擔當,發揮了生態扶貧“綠色引擎”的興林惠民作用,以實際行動書寫了生態文明的扶貧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