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紅
(平涼市城區河道管理站 甘肅 平涼 744000)
河道既是水資源的載體,又是生態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兼具行洪排澇、蓄水灌溉和航運等功能,是農業生產和社會穩定的重要保障。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工業化進程的不斷推進,自然災害和人為破壞嚴重制約了河道綜合效益的發揮。為了充分發揮河道綜合效益,對其進行了按水系分級管理與統一管理相結合的綜合治理措施,并取得了顯著成效,促進了生態文明建設和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但河道管理工作量多面廣且內容復雜,管理過程中依然存在一些急需解決的問題。
1.1 缺乏河道管理意識。部分群眾由于對河道重要性的認識不足,缺乏河道管理意識和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向河道內排放生活垃圾和工業生產廢棄物、廢水的現象時有發生,不僅污染了河道生態環境,還破壞了河道生態平衡。河道內的一些違章建筑物,在污染河水的同時極易使河道發生堵塞,影響其行洪、泄洪功能的發揮,威脅人民群眾的生命和財產安全。部分企業和個人為了盲目追求經濟效益,不惜以破壞河道生態結構為代價大量違規開采砂石。
1.2 河道管理機制不夠健全。河道管理涉及到水務部門、畜牧養殖部門、環保部門和城市建設管理部門等多部門,由于現行的管理機制不夠健全,導致各相關部門間溝通不暢,使得河道管理的前期規劃工作滯后、不全面,增加了河道管理難度,降低了河道管理效率。此外,河道分布較獨特、跨越地區較多,需分段管理,導致部分河道的管理存在權責不明的現象。
1.3 河道管理水平有待提高。一是管理手段落后,仍然以傳統的管理方式為主,對衛星定位、實時監控等高新技術的應用較少,信息化和數字化程度低。二是管理隊伍建設不足,缺乏人才培養與管理的長效機制,導致河道管理人才緊缺,部分河道管理人員的綜合素質不高,對一些先進技術和管理模式掌握不夠,且管理意識和環保意識薄弱,對河道的日常巡查工作不到位。
2.1 加強宣傳教育,提高群眾的河道管理意識。不斷豐富宣傳形式、拓寬宣傳渠道、擴大宣傳受眾,通過語音播報、張貼標語、印發公告、現場宣講及微信公眾號等,以水法規、河道景觀綠植防火及河道管理相關法律法規為主要內容,開展預防性、經常性宣傳,并積極利用3·22世界水日、中國水周、5·12防災減災日、12·4憲法宣傳日等進行集中宣傳,提高群眾的水法制意識和愛河護河意識,努力營造全民參與河湖水域岸線管理保護、水污染防治、水環境治理和水生態修復的良好氛圍。
2.2 健全河道管理機制
2.2.1 健全河道管理機制,落實河道巡查責任,細化分解河道管理任務,靠緊壓實管理責任,為河道管理工作的有序開展夯實基礎。堅持把巡河檢查與視頻監控有機結合,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相結合、日常巡查和重點巡查相結合、白天巡查和夜間蹲守相結合的方式開展現場巡河檢查。建立健全監控值班值守制度,安排專人緊盯河道視頻動態,進行不間斷值班值守,充分利用河道防洪溝道監控平臺,隨時巡查監控覆蓋區域內的河道情況,早發現、早制止、早處置圍墾河道、偷采砂石、違章建設等違法行為。
2.2.2 建立健全河道保潔長效機制,以河道保潔管理和入河排污口管控為河道生態保護的有效抓手,強化河道保潔清理措施,及時清理河道垃圾,集中整治溝道口、溢流堰及河道水面漂浮的垃圾。
2.2.3 建立健全河道執法體系,加大執法監管力度,鞏固河道治理成效。依法依規強制清除“亂占”問題,并在河道日常巡查時對已清理地塊及圍墾河道易發地段進行“回頭看”,避免“亂占”問題反彈回潮,確保河道行洪暢通。始終保持河道偷采砂石高壓嚴打態勢,嚴懲“亂采”現象,對違法偷采砂石案件調查取證后與公安、檢察院等部門及時溝通銜接。即查即改、及時清理“亂堆”現象,徹底解決河道淤積砂堆阻洪問題。嚴格監管、有效整治“亂建”問題,嚴格辦理涉河建設項目審批手續,杜絕涉河建設項目未批先建等違法行為。
2.2.4 建立健全涉河在建項目管理制度,加強在建項目現場監督檢查,對不規范的行為及時督促整改。
2.3 提升河道管護水平。首先要樹立河道管理信息化和信息共享的意識,更新管理模式,重視河道管理的信息化和數字化建設,在優化和整合現有河道資源的基礎上,搭建包含河道基礎信息系統、預測預報系統、遠程操控系統等子系統的多功能、全方位的河道管理信息化系統,提高河道管護效率。其次要組建一支高質量、專業化的河道管護隊伍,經常組織其進行培訓或交流研討,強化和各專業高校的交流合作,提高河道管護人員的綜合素質,使其熟練掌握有關河道管理的各項高新技術,并能熟練運用于實際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