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小燕
(甘肅省甘谷縣水土保持站 甘肅 甘谷 741200)
淤地壩是陜西、山西、甘肅、內蒙、寧夏、青海等黃土高原地區,為了攔泥淤地、抗旱增產而修建于水土流失區域各級溝道中的壩工建筑物,在我國已有幾百年的發展歷史。新中國成立后在政府部門的倡導下,淤地壩建設取得了長足發展,先后經歷了20世紀50年代的試驗示范、60年代的推廣普及、70年代的發展建設、80年代及其以后以骨干工程為骨架的壩系建設4個階段,共建成淤地壩11萬余座,淤成壩地30多萬hm2,泥沙攔蓄量可達210億m3,在水土保持、改善農業生產條件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顯著。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機遇期,應因地制宜的推行淤地壩建設,同時采取加固除險等措施,確保淤地壩安全運行。
“溝里筑道墻,攔泥又收糧”,這是生活在黃土高原地區的老百姓對淤地壩功能通俗易懂的概括,淤地壩不僅能“攔泥”和“收糧”,還具有蓄洪滯洪、減蝕固溝、改善生態環境等功能,在生態文明建設和農民增產增收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1.1 攔蓄入黃泥沙。入黃泥沙的主要來源是黃河中游地區的千溝萬壑,淤地壩工程的興建在各級溝道中形成了一道道的人工屏障,在一定程度上封堵了入黃泥沙通道,從源頭上減少了入黃泥沙量。據統計,大、中、小型淤地壩每淤1畝壩地,平均可攔截泥沙量分別為8 720 t、6 720 t和3 430 t。
1.2 擴大耕地面積,增加糧食產量。黃土高原地區淤地壩攔蓄泥沙而成的壩地,約占總耕地面積的9%,且壩地主要是淤積的上游小流域坡面上流失掉的表土層,有機質和水分含量豐富,抗旱增產能力強,是黃土高原地區的穩產、高產基本農田。據統計,壩地平均土壤含水量比坡耕地高約0.86倍,糧食平均產量比梯田高1~2倍、比坡耕地高5~6倍。因此,生活在黃土高原上的農民群眾普遍有“寧種一畝溝,不種十畝坡”的思想動態。
1.3 防洪減災。淤地壩建設以小流域為單元進行梯級建設,配套治溝骨干工程,具有較強的削峰、滯洪功能,可有效保護下游耕地和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不受特大洪水和泥沙的危害。
1.4 涵養水源,解決人畜飲水問題。淤地壩在滯洪過程中,將部分洪水轉化為地下水,同時通過泄水建筑物將部分洪水排放到下游河道,增加了下游河道的常流水,對水源具有涵養功能。在水資源極度匱乏的黃土高原地區,淤地壩工程的前期運行可作為水源工程,解決工程所在地的工農業生產用水,改善當地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如定西花岔流域,在淤地壩工程建成投入運行之前,主要靠水窖儲存自然降水和遠距離的人擔畜馱滿足人畜飲水需求,通過興建淤地壩工程,不僅解決了流域內的水荒問題,還可向流域外調水50萬m3/年,發展灌溉面積133余hm2。
1.5 調整土地利用結構,修復生態環境。淤地壩工程解決了群眾的基本口糧需求,為土地利用結構調整和退耕還林還草政策的落實創造了有利條件。耕地面積占比逐年下降,林草地面積占比顯著提高,在解決農林牧用地矛盾的同時,提高了植被覆蓋率,不僅增加了農民收入,還促進了流域內生態環境的修復。
2.1 20世紀60~80年代由農民自發修建的一些中小型淤地壩,受當時交通條件、社會經濟和技術水平的影響,建設標準較低,普遍存在缺乏設計或設計不合理、工程質量參差不齊等問題,部分淤地壩已淤滿,防洪能力受阻,部分淤地壩超期運行,不能正常發揮工程效益[1]。
2.2 部分淤地壩產權不明,運行管理沒有明確的責任主體,管理維護責任無法有效落實,且建管體系不健全,重建輕管現象嚴重,群眾參與運行管理的積極性不高。
2.3 部分淤地壩只有“兩大件”(壩體、放水建筑物),缺少泄洪設施[2]。
2.4 部分淤地壩存在病險隱患,雖然國家及地方政府投入了一定資金進行了淤地壩除險加固,但仍有部分淤地壩帶病運行,存在潰壩風險。
2.5 淤地壩監測技術手段滯后,缺乏風險評估及安全預警體系。
3.1 深入開展淤地壩除險加固。除險加固是確保淤地壩工程正常運行的重要措施,新時期要強化對淤地壩除險加固項目建設的技術支撐和質量管理,全面落實工程建設質量終身負責制。在充分掌握淤地壩工程技術標準、運行狀況和病險程度及種類的基礎上,綜合考慮工程周邊的地形地貌和社會經濟狀況,因地制宜的制定經濟、高效的除險加固施工方案,選擇具備相應資質的建設單位實施工程建設[3]。
3.2 積極推行淤地壩“四變”改革?!八淖儭奔醋兯畮?、變農田、變水溝、變公路。淤地壩沒有蓄水功能,但其周邊的特色農業產業發展所需水量較多,可通過建立“四變”改革體系,采取防滲加固、夯實心墻、配套高效節水灌溉設施等提質增效措施,將淤地壩改造成蓄水庫,滿足壩區及周邊的用水需求。同時將淤積而成的穩產、高產壩地納入政府補占平衡的建設用地指標進行土地置換。將已經淤滿或者沒有必要進行除險加固的淤地壩進行銷號處理,在其所在小流域內開展“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部分淤滿的淤地壩移交城建、交通等部門,變成公路[4]。
3.3 興建高標準淤地壩,強化淤地壩安全運行監管。制定淤地壩建設及運行管理的行業標準和技術規范,優化淤地壩設計規劃,建立集預警處理、柔性溢洪道、免維護為一體的新型高標準淤地壩[4]。利用互聯網、電子信息技術及大數據等先進的現代科學技術,搭建淤地壩安全運行監管平臺,提高淤地壩安全運行監測預報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