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琳琳 劉云思
(滄州師范學院生命科學學院 河北 滄州 061000)
在國際交流與國際合作日趨頻繁的今天,能夠在專業領域熟練使用外語進行交流的人才越來越受到用人單位的重視。教育部早在2001年發布的《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中就明確提出,“本科教育要創造條件使用英語等外語進行公共課和專業課教學”[1]。此后,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再次強調“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大力推進雙語教育”。由此可見,如何通過雙語教學有效提升學生專業素質,增強其外語能力,就成為各高校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
雙語教學,顧名思義是在教學工作中采用兩種語言進行授課,但其內涵并不是如字面般簡單。其要求在教材使用、授課方式、考試考核等多個環節中使用母語和外語,并以外語為主要授課語言。這并不意味著完全排斥母語,用外語進行全堂知識灌輸,其中還需要用部分母語進行專業概念的講解,使學生更好的學習專業知識,照顧班級中學生英語水平的差異。
1.1 在部分雙語教學中,教師片面強調外語的重要性,努力為學生提供語言環境,忽視學生學習能力和接受程度,忽視培養學生的國際思維能力,忽視專業術語的精準性和內涵講解,將專業課變為外語課,造成學生在外語和專業知識上都無法提高。
1.2 由于生源素質的差異,在各班中很難保證外語水平的一致性。這就使得教師在進行雙語教學時很難做到兼顧,如果處理不好,雙語教學將造成部分學生完全對課程不感興趣,甚至產生強烈的抵觸情緒。
1.3 雙語教學有模式可尋,有案例可借鑒,但要總結出一套完全適合某專業課程的雙語教學體系卻相當困難,這要結合大量的教學經驗和對學生心理、外語水平、接受能力等指標的全面把握。
2016年教育部明確提出要推動普通本科院校向應用型發展,應用型本科院校應強調應用型和專業型人才的培養,以服務地方為目標,加強校企結合,鼓勵大學生創新創業[2]。如何培養出知識全面、基礎扎實、專業精通、素質較高的復合型人才,成為了高校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
針對以上問題,本文結合地方院校生物學雙語教學的實際,對教學過程、考核方式、教學效果等方面進行了如下改革。
2.1 保證教學時長。采用雙語教學進行專業課教學,必須要保證教學時長,不能因為是雙語授課就在一定程度上縮減課時。
2.2 以學生為主體,豐富課程內容。改變原有的教師主導的全堂講授模式,改為以學生中心的自講自評模式。學生講述的內容為開學之初布置的本專業研究進展或者是與其他課程交叉重疊部分中已掌握的內容,需學生自行查閱文獻、制作PPT以及10分鐘的中英文雙語報告,由學生自行結組獨立完成。
2.3 考慮學生差異,因材施教??紤]到學生個體差異和英語水平不同,在講授中將采取遞進式方法完成雙語教學。具體為:在課程中英語講述逐步增加,而中文介紹和相關解釋的比例將逐步下降。
本課程期末考核采用學生查閱外文文獻、制作PPT的形式。通過以小組形式查閱近年來生物學相關的前沿性外文文獻,進行研讀,并制作課程PPT和課程報告,教師根據學生的選題質量、文獻理解、PPT制作、口語表達、文獻翻譯等多方面進行打分。該方法除了重點考核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綜合應用能力,也包括自主學習能力、查閱資料的能力以及團隊協作能力。最終的課程評價采取平時成績與期末考核相結合的方式,期末考試成績占50%,平時成績(包括作業、考勤情況、口語表達、課程論文等)占50%。
通過以上教學方式的改革,使學生對英語產生興趣,提高學生四、六級通過率和考研英語過線率,使學生具備基本的英文理解和講授能力。在此基礎上培養一支能夠勝任生物專業課程雙語教學的教師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