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文罡
“中國藝術新視界”藝術展覽作為國家藝術基金青年藝術創作人才(美術、書法、攝影、工藝美術)資助作品成果運用的品牌展覽已經在全國多地展開,全方位地展示了國家藝術基金立項資助的美術、書法、攝影、工藝美術青年創作人才作品成果,現場觀展人數超過百余萬人次。在行業內和社會范圍產生較廣泛的影響并受好評。
國家藝術基金成立以來,共資助青年藝術創作人才美術類項目1091項,藝術人才培養美術類項目337項。“中國藝術新視界”藝術巡展,共遴選了352位藝術家的517件(組)作品組織策劃藝術巡展。這些青年藝術創作人才中,有高等院校的教師,也有美術館、博物館的文藝工作者,還有在社會獨立打拼的青年藝術才俊。他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默默耕耘、潛心創作,作品涵蓋了中國畫、書法、漆畫、工藝美術、雕塑、油畫、水彩(粉)畫、版畫和攝影9個藝術門類。展覽通過主題策劃、學術梳理呈現出國家藝術基金美術類資助成果和當代青年藝術創作的沛然活力與動態景觀。
參展作品既有《甲午戰爭120周年祭》《紅軍東征》《紀念抗日戰爭勝利七十周年詩詞選抄》等重大歷史和重大革命歷史題材的宏大敘事,也有《瑤山情》《維吾爾族巴扎》《穿越無人所知的塔什庫爾干》和《農村勞動者》《鄉間長白》《布里亞特的冬日——思》《還鄉拾遺》《印象?東北》等關于民族文化、日常記憶的溫情表達;既有《血色——史迪威公路》《茶馬古道》《邊地行走》《工業備忘錄》《手機圍城》等對家國情懷、社會景觀的當代思考,也有《光影·山水》《四季太行》《寄夢丹霞》《廣西少數民族村寨風情山水畫》等對山水意境、人文價值的美學詮釋,還有《中國夢——飛天》《中國夢——56個民族共同的夢》《絲綢之路沿線山水畫創作》《絲路使者》《樂守——民間手藝人》《天工開物·琢玉圖》等作品緊隨時代脈搏,圍繞中國夢、“一帶一路”、工匠精神等時代主題展開創作。
同時,青年藝術家通過《明代麗江木氏土司像復制及白沙壁畫經典復制》《老子百品》《華夏器韻》《“五大名窯”瓷壺創作》《歷代文人詠徐州詩文作品》等創作作品與傳統對話,向經典致敬,在樂守傳統的同時孜孜求索、尋源拓進,《家居生活藝術再創作》《本·源》《長河韻》《盛世益州》《殘秋圖記》等作品或在傳統技藝上進行現代藝術審美的轉化,或是在現代的藝術語言中融入中國傳統文化的審美意味,顯示出青年藝術立足傳統,面向當代的創作方向。
這些參展作品反映出青年藝術創作人才的創作激情和創新精神,展現了藝術基金資助成果的示范性、類別的豐富性和主題的多樣化特點,彰顯出當前中國青年藝術創作沛然生長的活力,已引起了業界廣泛的關注。
藝術基金通過系統的資助參與到當代青年藝術的文化建構中,既作為積極的文化與價值引導,也提示著當代青年藝術發展的文化方向。“中國藝術新視界”作為藝術巡展主題,以“中國藝術”界定了青年藝術的文化身份與屬性,既是開放、充滿活力的、多元的當代中國美術的總稱,也鮮明地提出了當代美術發展的“中國方式”;“新視界”則包括兩層含義,其一是納入國家藝術視野中的新藝術,區別于一般意義上的青年展覽的規格,二是指青年美術家的創作視野,特別通過展覽展示青年藝術家如何觀看與表達當代世界。
展覽內容上打破了藝術題材限制,根據參展作品內容,分別策劃了“自現實”“觀山水”“致經典”“尋史跡”“再造物”“時代新賦”“傳承樂守”“尋源拓進”“歷史國魂”“吾土吾民”“都市景觀”“林泉造物”“翰墨心印”“影像敘事”等不同主題板塊,從不同的角度呈現出“中國藝術新視界”的整體面貌,結構性地展示出青年藝術人才對“古與今”“傳統與現代”“自然與現實”“文本與實物”等問題的思考。在不同藝術題材的對話中體現出青年藝術家的思考角度和各具特色的藝術表達方式。意在反映青年創作者們面向當代現實,立足傳統傳承創新的內在追求,呈現出當代美術有筋骨、有溫度、有內涵、有審美的整體作品面貌。
“中國藝術新視界”藝術作品巡展先后在29個省級行政區,共在40個城市舉辦了47場藝術展覽。隨著藝術巡展工作的不斷推進,藝術基金結合黨和國家的重要時間節點,以及國家總體戰略發展布局和各地區地域文化特色進行專題策劃,精心統籌。
藝術基金以“為時代畫像”為主題,在2019年推出了“中國藝術新視界”系列展覽。“描繪我們這個時代的精神圖譜,為時代畫像、為時代立傳、為時代明德”是習總書記對文藝工作者的要求。“為時代畫像”圍繞藝術為人民創作的方向,立足現實、發現人才、推出精品,“為時代畫像”就是當代藝術創作之魂,是當代藝術創作的總號角。巡展分為四部分:“世相”關注現實題材創作,“照物”關注山水題材,“印跡”致敬中華民族歷史跡脈和偉大精神,“考工”主要展示工藝美術作品的精致。新加坡站則以“青春藝境”為主題展覽,分為“寫意”“造境”“映真”“化跡”等四個部分,通過青年藝術作品反映中國當下青年藝術工作者視角中的社會鏡像,人文風貌和精神世界,在作品的欣賞中傳播中國文化,體察中國社會發展的脈動。
2020年藝術基金聚焦時代精準發力,緊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的重要時間節點策劃了“新時代圖景——決戰脫貧奔小康”主題展覽。展覽呈現了青年藝術創作人才參與、見證、感受和表現全國各族人民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的藝術軌跡。這一主題,一方面突出了時間節點的特殊性,即“新時代”背景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時;另一方面,“圖景”二字深具學術內涵,藝術以圖像為基礎而呈現,圖像經過藝術家的主觀選擇和內化外化為景致、景色和景象,反映出藝術家“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創作過程。“景”是主體對客體即外部世界的主動構建,帶有愿望和期盼之意。以呈現當代青年藝術創作鮮明的時代主題和優秀的學術面貌。
展覽期間,結合巡展各地展覽主題,組織當地藝術家、批評家、策展人、青年評論員、藝術機構從業者等專家學者就國家政策支持、國家藝術基金資助方向、青年藝術創作、傳播交流推廣形式和地方文化生態間的關聯等議題展開深入的交流和學術探討。研討會議題包括“當代美術與國家主流文化的關系”“當代中國美術的形態”“國家政策與當代美術發展”“從基金扶持項目看青年藝術家的現狀與發展趨勢”等宏觀議題,也有如“嶺南文化的創新精神與當代中國畫的現代化進程”“文人畫精神的延續與當代藝術生態創新的路徑探尋”“海派藝術發展的新視野、新思路、新路徑”等藝術層面的專業探討。
2019年,藝術巡展不斷拓寬學術內涵與外延,圍繞“守正創新——當下青年藝術創作的問題與展望”“當代青年創作中的現實主義、寫實主義與藝術形式創新:紅色文化為例”“藝術創作中的意象觀與寫意手法:從傳統文化和地域文化中尋求當代藝術精神表達的途徑”“當代青年創作與挖掘非遺文化資源:傳統功能性藝術吸收、借鑒后的藝術再造”“文化的多樣性與當代青年創新的路徑”“全球文化視野中的藝術創新”等議題展開了研討。
研討會上,藝術家和專家學者暢所欲言、開放交流,從細致生動的現象講述,到國家、歷史層面的深入分析,通過思想的碰撞拓展了展覽深度和學術內涵。
研討會的深入交流激發當地美術館、藝術機構、藝術工作者的創作熱情和工作熱情,激發藝術創作者的高度使命感和責任感,開拓了青年藝術家的眼界和思路。研討會發言經匯總整理形成專題稿件,通過媒體發布學術成果,“青年藝術家應在作品融入時代審美”“文藝作品‘百花齊放’盡顯大國胸懷”“藝術生態和青年作為”“藝術展不能局限于‘展’”等專家發言引發了進一步的討論。藝術展以作品為展示,以研討促交流,建立起地方文化生態新一輪的對話機制。
藝術基金重視和切實加強文藝理論和評論工作,加強文藝評論實踐,組建青年評論員隊伍,邀請各地相關領域的青年評論員參觀展覽,參加展覽開幕式和研討會,撰寫評論文章,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和活躍的學術氛圍,同時對藝術基金資助成果進行深度評論,發揮資助項目的社會效益。在展覽期間《本土文化意識下的視覺經驗》《成長的藝術》《在傳承和創新之間使精微之力》《承襲傳統文化精髓,保持藝術的開放性與包容性》《國家藝術基金引領當代青年“面向未來”》等評論文章圍繞藝術基金青年藝術創作人才美術作品資助成果和意義進行系統討論和理論建構。
“中國藝術新視界”藝術展在宣傳上推出豐富的報道內容,做到展前有展訊,展中有通稿,展后有側記,藝術家專訪、評論員文章、研討會內容等多種形式,深入發掘藝術展覽的亮點和特色,形成全方位、多角度、多層次的報道矩陣。
人民網、新華網、光明網、中國青年網等中央級媒體,網易、新浪、鳳凰網等門戶網站,江西電視臺、黑龍江電視臺、重慶電視臺、濟南電視臺、廈門電視臺、《江西晨報》《大公時報》《濟南日報》《吉林日報》《南方日報》《渤海早報》、上海新聞網等地方媒體,以及雅昌藝術網、博寶藝術網、中國文藝網、中國藝術網等專業媒體對展覽情況做了全面報道。
藝術巡展充分運用新媒體傳播手段和方式擴大展覽受眾面和影響力。展覽在光明網制作大型網絡專題頁面,分版塊對巡展路線、參展藝術家、學術活動、全景展廳、作品展示和出版物進行系統全面的展示。藝術展利用新媒體、新技術、新手段策劃“策展人帶你看展覽”等直播活動,增強了展覽的趣味性和專業性。光明網首頁及文藝評論頻道的總點擊量已超過1500萬次,展覽專題頁面瀏覽量達100萬次,全景展廳累計點擊量500萬次,在線直播觀看人數達到100萬人。網絡閱讀量和轉發量超過2000萬次,相關微博話題閱讀量達150萬人次。
“現在的年輕人,了不得。”一位觀展的老先生說他不相信如此高質量的作品是出自年輕人之手,為此他還專門向布展人員進行了求證。“水平很高、風格獨特”是對展覽的總體評價。“閑暇時光,我愿意到莞城美術館找找靈感,這次算是來著了,可以欣賞到高規格的藝術展,真是大飽眼福”一名生活在東莞的藝術工作者如是說。“我本來是去旁邊的大劇院看演出,但是卻深深地被這場美術展吸引了,走進來就不想出去。”一位濟南市普通的市民,他是第一次看美術展,覺得很震撼。“現在國家的經濟實力得到整體提升,老百姓生活好了。在解決溫飽之后,我們也應該對藝術、文化有更深的了解與認識。”巡展在各地引起廣泛關注,吸引眾多職業藝術家、藝術專業院校學生、文藝工作者等專業觀眾觀展,也覆蓋到國際訪問學者、文博系統工作人員、普通市民、中小學生、藝術教育等各個方面。武漢大學、廈門大學、山東大學、山東藝術學院、南昌大學、湖北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學院、吉林藝術學院、四川美術學院等高校組織藝術相關專業學生專程觀展,巡展現場觀展總人數約200萬人。
青年是祖國的希望和未來,青年藝術人才是推動我國藝術發展和創新的生力軍。藝術基金成立以來,始終堅持為青年藝術創作人才搭建施展才華、抱負的空間和平臺。“中國藝術新視界”藝術作品展覽覆蓋范圍之大,受眾層面之廣,宣傳報道之充分,學術建構之深入都達到了較高的水準,用思想精深、藝術精湛的作品說話,既達到了切實有效的宣傳效果,同時也充分發揮了藝術基金資助成果的社會效益。
“文運與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向全黨全國人民發出了“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的偉大號召,青年藝術創作人才正在用自己的創作踐行著年輕一代文藝工作者的新的文化使命,在實踐創造中進行文化創造,在歷史進步中實現文化進步,為國家和民族的發展注入更深沉和持久的文化力量。也希望通過系統的資助參與到當代青年藝術的文化建構中,既是積極的文化與價值引導,也提示著當代青年藝術發展的文化方向。相信會有更多的青年藝術創作人才,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英雄,深入基層、深入生活,體現時代氣息,彰顯大愛情懷,以良好的精神風貌、飽滿的創作激情、勤奮的工作作風、獨特的藝術手法,創作出更多的精品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