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能源的愈加緊張,人們更為關注節能環保類的資源,當前風能開發的趨勢已較為明顯,所帶來的社會和經濟效益契合當代需求。但在增加風電場建設數量的同時,其衍生出的生態環境問題也引發了人們的關注,主要包括噪音污染、電磁干擾、視覺污染等問題,只有通過前期合理選址并在風電場建設和營運中嚴格執行設計標準,加強管理,才能減少因風力發電給環境帶來的負面效應。
在使用風能的過程中風力發電為其重要展示方式,帶有明顯的環保效益,即不存在水源與空氣污染,其釋放出的物質無毒、無害,因而建設風電場成為當前風力發電的重要建設項目。雖然風力發電存在諸多優勢,但風電場在運行與建設期間卻會給大自然帶去嚴重影響,如電磁輻射、光影效應、噪音污染、植被破壞、影響鳥類及其他動物安全等,因而在建設期間,管理人員需詳細分析其可能產生的生態問題。在掌握各項影響生態環境的要素后,技術人員應與施工人員聯合設定一套正常的施工與養護方案,嚴格管控建設與運行期間的各項指標,通過合理、科學的管理來增強風電場建設的可行性,提升風電場整體運行質量,徹底解決區域性環境問題。
風電場在建設期間要設計多項土方工程,如塔架基礎建設、電纜溝鋪設、修路等,因而在建設時會對植被等產生不同程度的破壞,不僅會影響動物的遷移與棲息,還會造成不同程度的土壤侵蝕、水土流失問題。而施工設備、來往施工車輛的噪聲,以及施工期間衍生出的廢水與尾氣,也會給區域環境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同時,風電場建設期間施工區域內作業的施工人員,由于日常生活所需,會產生多種生活垃圾、生活污水,降低周圍環境的穩定性。因此,在完成風電場的施工建設后,要及時開展土壤回填工作,適時處理施工廢料,恢復風電場周圍的生態環境,避免因風電場周圍生態環境遭受嚴重破壞且恢復較慢,而導致的風電場內部機械不能正常運行問題。
由于風電場運營期間其內部的機械設備會生成廢水、尾氣、噪音等,與此同時,在風機葉片的持續轉動下,會產生較明顯的光影閃動,再加上陽光入射角度與葉片的整體作用力,會嚴重干擾鳥類活動,并且輸電線內部的電磁場也會驚擾除鳥類外其他動物的生活習慣,從而影響該地區的生物多樣性。
在恢復風電場造成的生態環境污染和破壞時,可從源頭制止污染與破壞。在建設風電場前,工作人員應精準定位風電場的位置,并制定出嚴格的施工計劃。一方面,針對風電場建設的前期規劃,深入調查風電場周圍的實際情況,在分析過程中以該環境周圍的人流分布、水文條件及生態環境特點為重點內容,借助科學化的選址來完成風電場的整體布局,繼而在建設風電場期間將其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動植物的影響減到最低。另一方面,在完成風電場的理想布局后,施工人員需與技術人員加強溝通與協調,設置出周密的施工計劃并嚴格規范各項操作步驟。如在建設風電場的過程中,要巧妙避開雨季,降低雨水給工程質量帶去的影響,逐步縮減水土流失發生的概率。同時,在施工期間工作要人員規范操作,利用加高施工場地帷幕、輕裝輕卸與灑水等方式降低因工程建設而給大氣環境帶去的不良影響。另外,在建設或運營風電場期間會或多或少的產生一些固體廢物、廢水等,給周圍環境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因而應采用適宜的方式逐步縮減其給生態環境帶來的危害。如在施工運行階段,工作人員可統一收集處理工程建設中的廢水,并集中處置生活垃圾等,減少對生態環境的污染。
首先,在進行風電場施工期間要臨時占地,因而需將該區域的表土保存,在完成施工建設后,將部分土壤分層回填,給此后的植被恢復工作奠定良好基礎。若某區域的施工建設屬永久性,那該地區就無法用土壤回填來恢復植被,同時該區域內的植被在遭受破壞后也難以恢復到之前水平,但施工人員可運用異地補償策略,即在其他區域恢復同等質量與數量的植被,就是“占一補一”原則,降低風電場工程項目給周圍環境帶去的破壞。
其次,在風電場工程建設的過程中會不同程度的產生一些噪音,給生態環境造成不同程度的噪音污染,因此需要管理人員定期檢修與維護場內風機,使其在運行期間始終處于良好狀態,降低其運行噪聲給周遭環境帶去的影響。同時,在機器運轉出現不正常時,其噪聲值會快速增高,管理人員在維修機器的過程中要在路邊設立警示牌,降低人為活動給鳥類及其他動物生活造成的影響。
最后,對于風電場內部的光影防護來說,此類防護裝置的安全距離為500m,若其設計的距離較近會則給風電場周圍住戶帶去不良影響,因而在此類裝置的周圍一般不建議遷入居民或新建村莊。
在防治風電場風機平臺周圍的水土流失時,技術人員應找出穩定的防治措施,提升生態水土的穩固性。建設風機平臺期間可在其周圍種植灌木,并在保留維修道路基座的基礎上,最大化避免水土流失。針對斜坡內部的滑坡行為,可適當削坡,增加灌木、喬木混交林的種植范圍。對于地表中帶有大塊礫石的地區,為防止礫石的移動可在其表面種植藤本植物、播撒草籽,并適時修復因風電場削坡而產生的土壤,提升該區域土壤環境的整體質量。
針對升壓站附近環境的水土保持,技術人員可全面打造出主要特征為耐瘠薄、耐旱、耐陰與喜光等的早熟禾草坪,此類植被不僅能生存在-20℃,在-9℃期間仍可保持綠色。并在升壓站草坪的邊緣種植針葉或闊葉喬木,將草坪內的灌木當作點綴,在增強觀賞性的同時保障該區域的水土狀態。
為讓風電場生態環境恢復至良好的狀態,增強風電場與周邊環境的協調性也至關重要。因而在恢復風電場內的生態環境時,管理人員需適時調查該區域的地形地貌、土壤狀態、植被現狀與氣候水文等,在掌握該環境中的生態環境問題后,才能制定出更具針對性的措施來完成生態環境的修復工作。在調查風電場生態環境的過程中,要運用科學的評價與分析方式來判斷其運行或建設期間給環境造成的影響,設置合適的修復原則與目標,再設置修復計劃的實際要求。在制定具體的修復措施時,技術人員應加強與施工人員的交流、溝通,在了解風電場當前整體的運行狀態后,找出修復工作的重點內容,如水土流失等,通過對重點內容的改善,提升風電場的生態治理水平。
綜上所述,雖然利用風能發電具有一定的社會和經濟效益,但在建設風電場的過程中卻會給周圍環境帶來較大的破壞,因而各地政府及管理人員、技術人員應加強對風電場建設及運營時的生態環境保護力度,合理規劃與設計、建設電場,保障風電場運營時的生態環境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