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曉晶,韓 梅,張路遙,馮華峰,宮 霞
(上海商學院食品系,上海 200235)
由于新冠疫情的原因,教育部在2020 年2 月4 日《關于在疫情防控期間做好普通高等學校在線教學組織與管理工作的指導意見》中指出:為保證疫情防控期間教育教學質量,各高校應有效利用在線資源、教學平臺等實施在線教學,做到“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1]。因此,所有高校師生均成為了線上課堂教學模式創新實踐的主角。為了確保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在開展“食品質量管理”的線上教學的同時,深入挖掘食品人在戰疫中為確保國家食品安全所體現出的職業道德、職業素養、職業規范等德育元素和功能。通過與專業知識的有機融合,進行了線上教學和課程思政融合的實踐,做到“人人時時事事”育人[2]。
“食品質量管理學”在食品相關專業中是重點教學的課程,也是學院重點課程,通過教學改革實踐,有一定的教學資源積累。但線上教學不同于面授過程,線上教學具有共享優質教育資源、突破時空限制等顯著優勢,在疫情防控時期被賦予了重要的歷史使命,線上教學不能像在教室可以和學生面對面直接進行交流,使師生情感交互不夠[3]。因此,必須在原來面授基礎上,重新進行教學設計,融入課程思政資源就顯得很有必要了,這對教師和學生來說都是一次新的考驗。教師通過選擇適合的線上資源,如慕課(MOOCs)、智慧樹、超星學習通和校內專屬在線課程(SPOCs),以及釘釘、矚目等直播平臺,開展線上教學。根據教學要求將“食品質量管理學”分為6 個模塊內容,在校內SPOC 平臺上提前發布學習資源、學習任務和布置在線作業,增設案例討論、新冠專欄、優秀作業板塊,組織學生線上討論,每一個學生都可以在相應專欄里參與討論和發表自己的觀點,將原來傳統的面對面課堂轉移到了釘釘直播平臺進行教學和答疑輔導。
新冠病毒雖說不屬于食品安全問題,但是與食品安全息息相關,有些人提出食品和食品包裝可能有新冠病毒,然后通過食物進行傳播,所以給食品生產、加工、運輸、銷售及餐飲行業等帶來了極大的挑戰。眾多研究證據表明,新冠病毒在低溫(0 ℃以下)條件下仍有較強的生命力,可存活幾十天甚至數月。一般而言,新冠病毒不耐熱,食品的加工、生產、制作過程可以殺死新冠病毒,即60~70 ℃,30 min 便可將新冠病毒殺死。一般而言,食品的加工、生產、制作過程可以殺死新冠病毒,但世界衛生組織仍然強調生的動物性食物(如肉、奶、動物內臟)要注意生熟分開,避免交叉污染[4]。此外,這點對于食品加工、生產、餐飲企業及市場監管部門的食品質量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樣對于家庭烹飪的食品質量管理也是非常必要的。只有提升食品從業人員的食品安全認知和要求,加強食品質量管理,才能確保公眾的食品安全。
如何保障食品安全,對于應用型商科本科院校來說,就是要立德樹人、博世濟民、厚德載物,培養有知識、有技能、有道德、有責任的食品安全管理的優秀人才,除了必要的食品檢驗知識和技能培養之外,思政教育就成了提升食品專業學生道德素質的有效途徑之一。因為食品類的課程都有其特定的知識體系,都蘊藏著豐富的德育資源。而且,此次疫情,也給“食品質量管理”課程及食品類專業的教學提供了有廣度、有深度的課程思政資源。
在開課之前,布置學生查閱調研當地在疫情下出臺的有關食品質量控制和食品安全的文件或公告,激發學生對課程的認識和學習興趣,引導學生了解食品人的職責擔當,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
在校內平臺SPOCs 上,增設“新冠疫情和食品質量安全”“食品人戰疫故事”“食品工廠云參觀”及“家庭廚房烹飪危害分析與質量控制”等板塊,作為課程思政和專業教學融合的方式,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關注當地的食品安全管理措施、制訂要點和實施過程,并將相關文字、視頻資料上傳至“新冠疫情和食品質量安全”板塊,組織學生觀看云講座,如陳君石院士解讀新冠病毒與食品安全,邀請復旦大學醫學院陳力教授解讀新冠對日常生活的影響,增強學生對專業知識的認知和了解,并能就食品質量與安全問題與業界同行和社會公眾有效溝通和交流;鼓勵學生挖掘當地食品人的戰疫故事,學生自己聯絡當地市場監管、疾控中心等單位的教師制定采訪大綱,感受一線工作人員的防疫戰疫的經歷辛苦和職業擔當;鼓勵學生參加小區志愿者,學生通過制作宣傳板報、公眾號、問卷調查、小型講座等方式學以致用地為居民普及食品安全知識,做好居民的食品質量管理,還增強了學生的奉獻精神、職業精神和責任意識,以及今后在食品行業就業的信心,同時激勵學生在疫情下自律自強,在家好好學習也是最好的“抗疫”;由于不能像往常一樣去食品企業參觀實踐企業食品質量監管的全過程,組織了“食品工廠云參觀”,在云端參觀了光明乳業,實現了不一樣的校企合作,系統學習了SSOP 質量管理體系,其嚴格的衛生標準和操作規范給學生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教學HACCP 體系時,除了結合視頻案例教學,還鼓勵學生在有限的條件下參與和創新,對家庭廚房或烹制的某一個菜肴的危害控制點(菜單計劃、采購、儲存、初加工、烹制、保溫等)進行列表分析,確定關鍵控制點,給出食品質量管理的建議和預防措施,指導學生撰寫報告,在矚目平臺交流分享,學生的參與度達到了100%,他們通過自己動手實踐加深了對體系的認識,提高了自己良好的語言組織和食品專業知識的交流和傳播的能力。
課程思政,是一個長期持續的過程,不能由于線上教學而忽視了對學生的德育教育。通過一個學期前所未有的改革和實踐,在“食品質量管理”的線上教學實施中融合了豐富的課程思政資源,增加了課程思政和專業知識的黏合度,考核方式多元化,淡化傳統的一考定輸贏的卷面考試,相較以教師為中心、以傳授知識為主的傳統課堂教學,全新的線上教學方式更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以及對課程的持續關注度和對食品質量管理的理論綜合運用的能力。而且,該課程實踐中做到了思政教育和課程教學同向同行,收獲了意想不到的思政教學效果,踐行了“立德樹人”的教育本質,實現了專業知識傳授與育人目標的統一。疫情結束后,在線教學平臺功能更加完善,學生學習方式更加多樣化,相信線上教學模式下課程思政的融合會越來越緊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