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三益
(閩南師范大學 藝術學院,福建 漳州 363000)
2020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2021年初,教育部又向高校下達了構建新時代學校美育體系的總體任務。目前,我國各大高校都在充分借助包括美育和思政等多樣化的教育手段,來進行審美價值觀教育,為大學生培育出科學、正確的審美想象、審美情趣、審美觀念、審美能力以及審美標準,使其具備崇高的審美理想與審美境界[1]。而我國社會和家庭也都開始重視大學生的審美價值觀教育,試圖通過營造有利的環境氛圍,借助優質的資源,來幫助大學生構建科學、理性的審美價值觀。
在界定審美價值觀概念之前,需對“審美”與“價值觀”概念進行理解。審美屬于美學概念,是審美主體(人)對一切事物的美進行體驗、把握、評判以及創造的一種活動,它是人類認識世界的一種重要手段。價值觀是人對自身、他人或者其他一切事物的一種價值評判和認識,從某個角度看,也是人辨別是非善惡的標準,它屬于一種思維觀念模式,反映了人的意識形態層面追求和行為動機。而審美價值觀是以上兩個概念的綜合,指的是人類立足于美學的審美視角,對一切事物或現象所作的價值評判、價值認識。通俗而言,審美價值觀屬于美丑觀,是人類對美丑進行辨別時所持有的價值標準或基本觀點[2]。而從哲學思維上看,美被視為善的具體形象,美的事物必然是善的,美與善之間有著辯證統一的關系。故而審美價值觀中的美丑觀亦是對道德價值中善惡觀的體現。
對于大學生而言,審美價值觀是其世界觀、人生觀以及價值觀的重要內容,擁有正確的審美價值觀是他們能夠明辨是非、美丑的前提。所以社會、高校以及家庭都應必須重視和大力發展大學生審美價值觀教育,只有這樣才能實現立德樹人、以美育人的新時期教育使命。事實上,審美價值觀教育作為美育教育的最主要內容、高校思政教育的關鍵補充,在新時期已成為我國教育的重要戰略方針。從實質上看,大學生審美價值觀教育,是一種重視從文化層面與精神層面進行教育的教學活動,在培育大學生審美素養的背后,是幫助大學生樹立生命意識,正確認識生命意義以及發現生命的社會價值。故而,從某個角度看,大學生審美價值觀教育也可以等同為一種生命教育和情感教育。在當前新時期,大學生審美價值觀教育具體教育目標是:第一,培育大學生對自然之美與文藝之美的鑒賞素養;第二,培育大學生對崇高的道德美學的追求;第三,培育大學生對中華民族歷史進程中一切優秀精神價值之美進行有效傳承與弘揚,尤其是中國共產黨的紅色文化精神價值體系。
新時期大學生審美價值觀培育具有重要的實際意義:
第一,是新時期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接班人的需要。目前,我國社會矛盾早已經由“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在現今這樣一個物質極為豐富,更為注重精神文化生活質量的新時期,大學生作為我國現代社會文化的重要承載者和創造者,肩負著為社會建設美好生活的重任。而通過審美價值觀教育,可以提升大學生發現美、感悟美、創造美的能力,從而讓大學生擁有正確的人生追求,積極健康的人生態度,具備崇高的品格和務實的作風,只有如此其才能真正承擔起新時期提升人民精神生活質量的社會使命。
第二,是新時期實現高校思政教育目標的需要。高校思政教育的教學目標是幫助大學生確立科學、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以及人生觀,提升大學生的思想政治覺悟和道德水平,促進其能夠更好地全面發展。而審美價值觀教育通過培養大學生對美丑進行認識、辨別、感悟等,以幫助其構建起科學、理性的審美觀,從而提升其人生審美境界和道德修養,實現其全面自由發展。由此可知,高校思政教育與審美價值觀教育在目標上幾乎一致,而且與思政教育相比,審美價值觀教育通過在教學中讓學生去主動發現美和感受美,更能直接啟示和激發大學生去追求真善美,建立明確的審美標準以及善惡標準,所以將審美價值觀教育納入高校思政教育當中,對于提升高校思政教學效果,實現思政教學目標將具有重要意義。
美國20世紀實用主義哲學大師杜威曾提出多元文化概念,其指的是工業文明社會中大眾所參與和消費的一種日常性的、泛娛樂化的文化形態,對于大學生而言,多元文化能夠激發自我的表達欲,充分釋放自我的個性和潛能。然而多元文化是一種偏于取悅大眾感官的文化形態,所以一旦大學生認知不足、自律性不強,必然會在多元文化的嚴重沖擊之下逐漸背離充滿正向價值的社會主流文化和傳統優秀文化精神。這會對大學生審美價值觀產生極為明顯的負面影響,將直接導致其審美價值發生混亂和錯位,喪失正確的審美標準。在當前新時期,我國大學生在審美價值觀上,主要容易遭受商品消費主義文化、大眾傳媒娛樂文化的沖擊:
第一,商品消費主義文化。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人們消費水準的不斷提升,商品消費主義文化開始盛行,在這種背景下,審美也表現出了消費主義特征,如審美動機變得愈發欲望化和功利化,審美對象也變得愈發泛化,甚至任何商品都能貼上“審美”的標簽,讓“審美”淪落為一種消費文化活動[3]。受商品消費主義沖擊,有些大學生通過盲目追求過度消費,來滿足自己的物質享受和內心的虛榮心。他們在微信、抖音等自媒體平臺不斷地展示自己昂貴的穿戴和各種奢侈品,以進行炫富、炫美。足見,他們瘋狂拜金,將追求高端消費視為對“美”的追求和展現,這種膚淺的審美價值觀取向,將嚴重扭曲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第二,大眾傳媒娛樂文化。當前互聯網技術已經應用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通過互聯網海量的信息不斷涌入大學生的世界之中。而互聯網作為最為普及、普遍的大眾娛樂文化傳播手段,里面不乏充斥有一些渲染暴力、色情以及娛樂至死的低俗內容。而在這些極具視覺化的低俗內容沖擊下,有些大學生很容易淪陷在視覺幻覺之中,最終會因過于沉迷感官刺激而喪失理性思考和正確的審美取向。例如在一些互聯網網絡直播平臺,女網紅為了流量會故意通過暴露形體或矯揉造作的姿態來博取受眾眼球,而當中不少受眾就是大學生群體。作為高智群體,大學生應不斷矯正自己的審美觀,糾正自己的品行。
高校肩負著立德樹人、以美育人的教育使命,審美價值觀教育是高校美育教育的最主要內容之一。然而在當前新時期,高校缺乏完善的大學生審美價值觀教育機制。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第一,高校審美價值觀教學方式傳統,美育教師素養不足。當前不少高校在審美價值觀教學上只注重美育理論知識的硬性輸出。大部分美育教師要么講解深度不夠,要么都是依照教材照本宣科,在教學計劃上也沒有展現出靈活性、創新性,只會對學生進行填鴨式美育教學,而且極為不重視教學實踐。這造成大學生對于美育理論知識缺乏消化接收能力。另外,在社會多元文化的大背景下,有極少部分老師存在價值觀念上的問題,這會很容易影響到大學生的審美價值取向,給大學生價值觀教育帶來極為負面的影響。
第二,高校審美價值觀教學內容不夠豐富、系統。審美價值觀教育是美育教學的重要內容,而美育又是一門綜合性極強的專業學科,它包括有美學、倫理學、心理學、思想政治教育等等多個學科內容。目前,高校在美育教學上過于注重對經典美學理論的闡釋,而缺乏讓其與當下社會主流價值觀、未來美學發展趨勢等的關聯[4]。另外一些高校在對美育知識進行輸出的時候要么僅僅從中華傳統美學價值出發,要么只講述西方美學理論,而且又忽視了美育學科的多學科交織屬性,這導致美育教學內容的視角太過單一,不夠多元化、系統化。
對于大學生成長而言,家庭教育至關重要,良好的家庭環境以及父母給予的良好教育,都將會對大學生的一生產生重要影響。而審美價值觀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一環,但是許多家庭的審美價值觀教育一直存在一些明顯問題。
第一,對審美價值觀教育重視不夠。近年來雖然不少家庭也開始重視美育,注重對子女進行審美價值觀教育,但是受傳統應試教育觀念的影響,這種重視程度依然不夠。大多數父母更為注重對孩子進行智育,只關心孩子們的學校各科成績,而不是特別重視對孩子進行藝術教育,甚至還有不少家長將文學、歷史、音樂、繪畫等這些能夠培育審美價值觀的載體拒之門外,將學業成績當作衡量子女優秀與否的唯一標準,這嚴重遏制了孩子個性養成及審美價值觀培養。
第二,缺乏濃郁的家風熏陶。家庭是個體成長的起點,家風是一個家庭在長期發展中形成的文化氛圍,是所有家庭成員認同并遵守的價值準則。家風具有較強的感染力和道德約束力,對于子女的道德養成和價值觀塑造起到重要的影響作用。很多家長缺乏對家風的深刻理解,不注重規范自身言行,沒有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久而久之便會將這些不良習慣帶給子女。此外,伴隨著社會文明程度的提升,家庭離婚、家庭矛盾等問題屢見不鮮,這在客觀上造成家庭環境質量下降,影響子女心理健康,不利于提升子女的審美價值觀。此外,家庭與學校的溝通不暢問題十分嚴重,家長對于子女學習中存在的問題、思想動態、審美價值觀培養等方面了解不足,容易造成子女審美價值觀偏差。
強化頂層設計,發揮主流文化對審美價值觀的引領作用,是推進大學生審美價值觀教育的重要途徑。
第一,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作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審美價值觀教育存在目標上的契合性和內容上的相通性,審美價值觀教育的重點是引導學生深層次理解“美”、發現“美”、感悟“美”,進而提升大學生的審美品味;核心價值觀教育意在引導學生明辨美丑、實現三觀塑造、熱愛祖國、開啟心智,由此可知核心價值觀是對審美價值觀的統領和引導,是審美價值觀教育的根本遵循[5]。
第二,發揮優秀傳統文化的推動作用。我國擁有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在數千年的文化演進過程中,中華民族精神血脈滋養著一代又一代的大學生。因此,實現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對于拓展大學生審美價值觀教育渠道具有重要意義。在實踐過程中,應注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美育課堂的融合,在課程建設和課堂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還可以打造多樣化的精品文化類節目,比如《國家寶藏》《經典詠流傳》《朗讀者》《中國詩詞大會》等,引導大學生深層次感知中華文化,實現審美價值觀的塑造。
第三,充分發揮現代媒體的正向引導作用。主流媒體應唱響社會主旋律、弘揚正能量、發揮正確輿論導向,結合大學生的生理特征、心理特征為之輸送正向健康的文化信息,從而堅定大學生的思想意識,使之以積極的姿態走向人生。
高校是大學生審美價值觀塑造的主陣地,為了更好地提升高校大學生審美價值觀教育效果,應從教師隊伍建設、創新教育方式、優化校園環境等方面來實施。
第一,切實提升教師隊伍的美育素養。教師作為知識傳播、文化傳承的重要紐帶,對于大學生審美價值觀教育起到了有效的助推作用,針對目前教師隊伍美育素養不足的現實,應構建完善的師德制度,對教師的品格言行等進行規范,打造以德育人、為人師表的師德形象;還應樹立師德典型,以先進模范帶動全體教師進步,形成良好的教學風氣;積極開展多樣化的師德建設主題活動,借此來扎實教師的美育知識、練就過硬的教育本領,從而有效地提升學生審美價值觀教育效果。
第二,不斷創新大學生審美價值觀教育方式。一方面應注重對大學生美育理論的教育和指導,形成科學完善的美育教育理論體系,引導大學生深刻領會學習其中的知識點和內在邏輯,從而實現自身美育素養的提升;另一方面,開展多樣化的美育實踐活動,既要充分運用課堂開展教學實踐活動,還應積極帶領學生走進社會,參與到公益社會實踐活動中去,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充分提升自身的審美素質,實現個人審美價值觀的塑造和培養。
第三,優化校園育人環境。具體來說,要打造優質的校園文化物質環境和精神環境,物質環境包括校園建筑物、場地建設、教育器材、宣傳欄、名人雕塑等,這是提升大學生審美能力的直觀要素;精神環境包括校風建設、學風建設、教風建設等,這是由外而內、由表及里對大學生開展熏陶教育的有力方式,是實現大學生審美價值觀培養的重要保證。
家庭是子女健康成長的重要場域。應充分發揮家庭功能,實現對大學生審美價值觀教育,具體而言應從家長素質、家風建設、家校互動等方面入手。
第一,家長應注重自身的言行舉止,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家長應不斷提升自身的理論素養、思想覺悟、審美素質,以“不言之教”感染子女,讓他們自覺自發地進行自我審美價值提升,達到“無為之益”的目的。
第二,家風建設是實現大學生審美價值觀塑造的有效途徑[6]。應努力營造充滿書香、環境溫馨的家庭環境,家長要給予子女正向價值觀的引導,使之鍛造良好人格、提升道德修養、學習文化知識、維護個人形象,這對于大學生審美價值觀教育起到了較好的促進作用。
第三,家長應積極參與到家校互動過程中去,與學校聯合起來,對子女進行審美教育,引導子女熱愛生活、熱愛文化、熱愛藝術,提升他們的美學修養和審美情趣;同時,成立家長美育委員會,家長、教師之間應針對大學生審美價值觀教育問題切磋交流,營造濃郁的家庭美育環境,以美儲善、以美導行,為大學生審美價值觀塑造保駕護航。
綜上所述,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實現大學生審美價值觀培育,是全面貫徹落實立德樹人、以美啟智歷史使命的有力舉措,也是強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效的有益補充。文章從社會層面、高校層面、家庭層面分析了新時期大學生審美價值觀教育的現實困境,并分別從強化頂層設計、高校加強教學、發揮家庭功能三個維度提出了大學生審美價值觀教育的踐行策略,這對于提升審美價值觀教育實效、實現大學生審美價值觀塑造、潛心培育時代新人具有重要的意義。